沈阳故宫展出的《设色竹荫西狑图》有故事

清宫洋画师郎世宁创中西合璧技法

辽宁日报 2019年05月10日

本报记者 商 越

《设色竹荫西狑图》

《平安春信图》(右侧为少年弘历)

圆明园猪兽首

《乾隆大阅图》(现藏于北京故宫)

“沈阳故宫‘百姓最喜爱的三件文物评选活动’百件参选文物展”目前正在进行中,由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所画的《设色竹荫西狑图》受人关注。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郎世宁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中国生活了51年,他将欧洲焦点透视绘画技巧带到中国,并与中国传统绘画方法相结合,开创了中西合璧的新画风。更加可贵的是,在没有影像的年代,他用写实笔法还原了一幕幕清代往事,从帝后人物肖像到重大历史事件,极具史料价值。

史记

郎世宁在清宫生活51年

郎世宁(1688—1766年),出生于意大利的米兰,青年时期接受了系统的绘画训练。1714年,郎世宁以传教士的身份前往中国。他从葡萄牙里斯本出发,经过一年多的海上航行,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抵达澳门。按当时欧洲来华传教士的惯例,他从澳门转道进入广州,首先学习中国语言和日常礼仪。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有一份康熙五十四年八月十六日,广东巡抚杨琳的奏折,其中记载了郎世宁来华时的情况:“七月十九日,有香山澳本澳商人从小西洋贸易船回澳门,搭载西洋人朗宁石(即郎世宁)、罗怀中二名。奴才于八月初六日传至广州,据朗宁石称,系画工,年二十七岁。罗怀中称,系外科大夫,年三十六岁……奴才见是技艺之人,捐给盘费衣服,俟其休息可以起身,即遣人伴送进京。”时年27岁的郎世宁与36岁的罗怀中,正是康熙皇帝期待的“西洋实用人才”,因此康熙非常高兴,随即在此奏折上批示:“知道了,西洋人着速催进京来。”

当年11月,郎世宁和罗怀中奉旨进京,面见康熙皇帝之后,郎世宁进入当时的宫廷画院——如意馆。而意大利外科大夫罗怀中因“精明外科医理,奉召进京,内廷行走”,以“扈从御医”的身份,一直为皇家以及王公贵族诊病。

郎世宁此后一直在清廷服务。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郎世宁七十大寿,皇帝亲笔写下祝词,另御赐头等绢6匹、朝服1领、玛瑙项饰1环等物。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在中国生活了51年的郎世宁病逝,终年78岁,遗骨安葬在北京阜成门外的欧洲传教士墓地内。乾隆皇帝很是惋惜,特地下旨为其料理丧事。在郎世宁的墓碑上,刻着皇帝旨谕。

乾隆十二年(1747年),郎世宁担任奉宸苑苑卿(正三品),掌管皇家园林建设,负责设计监造圆明园中的西洋楼。

史料记载,楼前有12尊人身兽首铜像都手捧上朝用的玉笏,呈“八”字形对称分列在喷水池两旁。每个生肖兽首就是一个喷泉机关,分别代表不同时辰。每天,12生肖铜像会依次轮流喷水1个时辰,即2小时。根据值班喷水的动物,就可以判断出大体时间,因此这一喷泉被时人称为“水力钟”。到了正午,所有生肖会同时涌射水柱,景象蔚为壮观。

郎世宁将在西方国家常用的裸体人像喷泉更换为中国的12生肖像。这些生肖像的身躯为穿着袍服的石雕,头部为写实风格铜像,铸工精细,兽首上的褶皱和绒毛都清晰逼真,与中国传统的生肖像截然不同,创造了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成功范例。

画中猎犬被选为生肖金条图案

“这幅中西合璧的画作《设色竹荫西狑图》是沈阳故宫博物馆国家一级文物,也是沈阳故宫的镇馆之宝,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艺术含量。”沈阳故宫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李理这样评价。他讲道,清中期著名宫廷画家郎世宁使用中国传统的笔墨、颜料,用西方标准的油画绘画技法,在绢帛之上精致刻画出竹荫下一只栩栩如生的猎犬形象。画面纵246厘米、横133厘米。绘画所使用的细绢是江南织造所特制的,做工精致,质量上乘。

李理提示记者注意图画的右下侧,这里有肉眼几乎看不到的小字,以宋体楷书工整书写“臣郎世宁恭绘”字样。图画的右上角钤盖着大大的“怡亲王宝”朱文方印,说明这幅作品曾在当时的怡亲王府里珍藏过。

“狗是女真人(后发展为满族人)的原始崇拜之畜,同时因为它在清太祖努尔哈赤辽东起兵之初,有过舍己救主的义举,因而被清朝举国尊为‘义犬’。”李理介绍,它也是爱新觉罗皇室贵族乃至全体满族人共同尊崇的灵兽,所以狗也自然成为清朝宫廷画家乃至民间画师们积极描画的对象。

看这幅画中,画家对猎犬身体每个部位的再现都反映出西洋绘画对生物解剖学及透视比例关系的精当把握。郎世宁用细腻准确的笔法,勾画出猎犬光滑的皮毛、凸起的筋络血管,让人可以真切感受到这只西狑的呼吸与暖意,而它那充满灵性的亮晶晶的眼睛、湿润的鼻翼、紧闭的长唇和软软垂下的双耳,更让我们理解了狗的忠诚与柔情。

画面上除了正视前方的猎犬外,还用浓重的颜色描绘二株翠竹,以及绕竹缠绵的瓜藤。瓜藤藤蔓上结出数枚瓜实,有的青涩稚嫩,有的则开裂露肉,甚至吐出种子,留下残种坠坠欲落。画面下部绘成浅绿色平缓的坡地,稀疏生长着数株花草,将腿长身细的灰白两色猎犬衬托得更加强悍和矫健。

这幅画备受国人喜爱,还曾被印制成金条图案。李理回忆,那是2006年狗年春节前夕,中国国家博物馆限量发行了一套狗年生肖金条。这套黄金艺术品表面铸造的狗图案及所有证书装帧上印刷的原画,都采用了郎世宁的这幅《设色竹荫西狑图》。“这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首次将国宝级名画中的猎犬铸刻在金条上,可见此件绘画作品在国内藏品中的重要地位。”李理说。

郎世宁的艺术成就,得益于他来到中国后的不断学习。他仔细研习了中国画技法,并与西方绘画技法融会贯通,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画法——郎世宁新体画。这种画风让人耳目一新,笔墨纸砚都是中国的,但造型的准确、物象的比例、焦点透视、色彩的明暗如同西方画,中西合璧,独树一帜。他尤其擅画肖像、走兽、花果、犬马,颇得清代皇家青睐和信任。

皇帝曾赏给郎世宁三品顶戴。郎世宁死后,“加恩给予侍郎衔”。

协助年希尧完成我国最早透视学著作

“中国画是散点透视,西画是焦点透视。”李理介绍,焦点透视画是产生于欧洲的画种,它运用几何学、物理学、光学等原理,追求在平面画幅上,表现自然界真实立体的原貌。这种与中国传统技法迥异的绘画方法,随欧洲传教士进入清朝宫廷,郎世宁就是这一画法的主要传播者,对于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推动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第一部讲述欧洲绘画技法——焦点透视学的著作《视学》,就是在郎世宁的帮助下完成的。《视学》的作者年希尧,是广宁(今辽宁北镇)人,弟弟年羹尧是清朝名将,妹妹是雍正帝的敦肃皇贵妃。年希尧历任工部侍郎、景德镇督陶官、内务府总管等要职,博才多闻,精于绘画,喜好音乐,是广陵琴派的传人之一。他任景德镇督陶官的9年中,出品瓷器工艺精美,世称为“年窑”。

年希尧在专著《视学》序言中特别说明:“余曩岁即留心视学,率尝任智殚究思,未得其端。迨后获与泰西郎学士数相晤时,即能以西法作中土绘事。始以定点引线之法贻余,能尽物类之变态,一得定位,则蝉联而生……远近大小,随形呈影,曲折隐显,莫不如意。”从中可知,作者早年就留心视学,但是苦思冥想,不得要领,等到和“郎学士”多次交谈、探讨后,才“以定点引线之法贻余”,因郎世宁赠送定点引线之法,即焦点透视画法,才写成此书。

《视学》图文并茂,阐述透视原理,首次出版于雍正七年(1729年)。不久年希尧认为首版“终不免于肤浅”,1735年再版,又补50多幅图,并佐以解说。

给雍正和乾隆皇帝及后妃画肖像

在半个世纪的宫廷画师生涯中,郎世宁为皇帝画了许多人物肖像、走兽、花鸟等作品,还有一些表现重大事件的历史画。“与中国画重写意相比,西洋画更侧重写实,描绘人物形象逼真。”李理介绍,郎世宁作的肖像画,五官刻画细腻清晰,造型准确、立体感强。他注意迎合中国人面部不容有阴影的审美观,采用以正面光照为主光源的手法,以此减弱因侧光照射出现在脸部的阴影,使人物面部清晰柔和,深受皇族喜爱,雍正帝、乾隆帝及其后妃子女,都曾让郎世宁画过肖像,也因此为后世留下较为逼真的资料。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郎世宁《平安春信图》上,描画了乾隆少年时的形象。乾隆晚年时,还在画上题下“写真世宁擅,缋我少年时”的评语,赞叹郎世宁的画艺。

除了给帝后绘画,郎世宁还奉命绘制重大历史事件。如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廷平定了准噶尔部动乱和回部大小和卓叛乱。为了夸耀自己的辉煌战绩,乾隆命郎世宁等几位宫廷画师,用画笔记录平叛战况。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由16幅系列战图组成的《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完工,郎世宁向皇帝建议,将画稿制成精美仿真的欧式铜版画。由于当时中国没有掌握铜版画技术,这些作品经广州被分批运至法国制作,每幅画印制200份,再寄回内廷,成为中西文化融会交流的杰作。如今,这16幅铜版画的原铜版,藏于德国国立柏林民俗博物馆。

郎世宁还将自己总结出的中西融合的画法传授给传教士画家王致诚、艾启蒙等人,并将欧洲油画技巧毫无保留地教给中国画师,为清朝宫廷培养了众多兼通中西画艺又各有专长的宫廷画家。

在宫廷之外,郎世宁还与雍正皇帝的几个同父异母弟弟交往密切,如怡亲王允祥、果亲王允礼、慎郡王允禧等,常为他们作画,并有多件作品流传至今。这幅盖着“怡亲王宝”方印的《设色竹荫西狑图》就是其中之一。

(图片由沈阳故宫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