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好2300万人的“大水缸”

——来自大伙房水源地的蹲点报告
辽宁日报 2019年05月08日

本报记者 周 明 崔振波 王 坤

4月下旬的辽东山区,绿树擎天,山花烂漫。

沿着密林中的公路一路前行,大伙房水库就在前方。

阳光下,一湖碧水卧于群山之间,宛若镶嵌于天地间的一块碧玉,熠熠生辉。

建成于1958年的大伙房水库,最初主要用于防洪、灌溉、养鱼、发电。

时光推移,时代又赋予“大伙房”新的责任:为下游七城市居民提供饮用水,成为我省半数以上人口的“大水缸”。其水质优劣,事关2300万人的饮水安全、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

曾经,工业企业、养殖场、生活垃圾、农药化肥带来的污染,让“大伙房”的水质令人忧心。

从2013年开始,抚顺市全面启动大伙房水源保护区综合治理行动。

6年过去,治理效果咋样?“大水缸”的水质是啥级别?

连日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进大伙房水源地,探访抚顺是怎么看护这个“大水缸”的,尤其是面对库区点源和面源污染是如何治理的。

通过十余天的蹲点采访,记者发现,保护区内曾经的工业企业、农耕地、养殖场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青草绿树、湿地公园、有机农业基地。

入库的“每一滴水”都有人管理

4月24日清晨,还不到6点,东洲区章党镇营盘村村民朱海涛就走出家门,沿着穿村而过的营盘河慢慢地走着,查看着。

(下转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