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大棚里处处有玄机

辽宁日报 2019年05月08日

本报记者 徐铁英

“别小看这个大棚,棚里有好几项专利技术呢!”4月22日下午,记者来到凌源市渤丰现代农业示范园,总经理任俊生热情地向记者介绍。

走进标明“信息化管理示范区”的大棚,过人高的番茄长势正旺。乍一看,与普通大棚没什么区别,可仔细观察,棚内处处有玄机。棚顶悬挂着自动补充光照的植物补光灯,智能雾化一体机在植株上方拉出一张雾化给药和降温的网。番茄并没有栽在地里,而是栽在地上搭建的基质栽培槽里。

棚中间一台设备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个设备是水质提升器。”任俊生边操作边解释,通过这个设备,自来水就会成为小分子水,植株易于吸收、根系发达,再结合减少病虫害的基质栽培技术,能使农作物和药肥说再见了,番茄口感也特别好。

任俊生随手摘下一个番茄掰开,瓤红籽绿,咬一口,汁水迸出,“这是小时候吃过的味道呀!”

基质栽培的棚菜在北方过冬一直是行业内的技术难题。在专家建议下,任俊生改良基质配方,2016年突破了这项技术,蔬菜质量和效益也大幅提升。看到效果的周边农户开始跟着示范园采用基质栽培棚菜,药肥成本降低80%左右,销售价格却提升40%以上。

农户见了效益,任俊生引进应用农业科技的劲头就更足了,渤丰现代农业示范园也成了农业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向生产领域推广的转化器,示范园的农业管理设备随之“鸟枪换炮”。任俊生指着墙上挂着的一台智慧农业设备:“棚内生产几乎不用人,所有生产数据都是设定好的,通过这台设备收集处理并传送到我的手机上,一旦情况异常就会报警。我只要在棚区半径60公里范围内,都可以通过手机进行生产操作。”

去年,任俊生又引进了两项水处理专利技术,目前正与一个太空种子专利技术团队商谈合作,“欢迎农业科技研发的院校和企业在我这里试验示范,转化成功后向农户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