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电影《黄玫瑰》观摩研讨会上的声音——

“小”片子有大境界大情怀

辽宁日报 2019年05月07日

2017年12月,电影《黄玫瑰》在抚顺拍摄现场

电影《黄玫瑰》观摩研讨会现场

李敬泽

张宏

丁亚平

吴杰

尹鸿

电影《黄玫瑰》海报

本报记者 侯永锋

核心提示

4月29日,由中国电影家协会指导,省委宣传部、省广播电视局、《电影艺术》杂志社主办,北方联合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电影《黄玫瑰》观摩研讨会在京举行。

影片以全国“最美医生”、抚顺市传染病医院艾滋病治疗与关爱中心原主任、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邹笑春为创作原型。作为新时期疾病防控战线上涌现出的优秀代表,邹笑春在防治艾滋病第一线奋战了10年,用善良与大爱为患者撑起一片蓝天。她身患重病仍坚守岗位,后因医治无效不幸去世。影片艺术化地再现了主人公无私奉献、善良勇敢、积极乐观的形象,歌颂了人间的真情与大爱。影片真实还原和展示了艾滋病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生存现状,以期唤起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理解与帮助。

出席观摩研讨会的十多位专家、学者就影片的思想意义和艺术创作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交流。他们一致认为,作为我国首部反映防治艾滋病一线医护英雄题材的电影,《黄玫瑰》传递出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主旋律电影的艺术表达上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1

一部充满正能量的 好电影

斯人已去,音容随风,大爱如歌。以全国“最美医生”邹笑春为原型创作的电影《黄玫瑰》,5月开始在全国上映。

《黄玫瑰》的故事在一所市级医院的艾滋病科主治医生“黄玫瑰”邹笑春与她的十几名病人以及几位年轻的医生同事之间发生,以她的工作、家庭与情感为主线展开。在一个个真实可感的人物心灵的碰撞中,凸显人物心中的大爱。

在4月29日举行的观摩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见仁见智,给予《黄玫瑰》高度评价。他们认为,影片艺术地塑造了可信可感、可亲可敬的党员英模个体形象,有说服力地呈现了医护战线乃至辽宁大地英模辈出温暖备至的整体形象,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主旋律电影佳作。

在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张宏看来,《黄玫瑰》是一部“特别温馨、特别坚强的充满正能量和阳光的好电影”。他觉得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他,缘于“平凡当中透出的伟大,普通当中透出的坚强”。他认为,这部现实类题材的影片至少给观众四方面的教育,“艾滋病及其防治专业知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主人公的感人之处在于爱岗敬业,我们每个人真正能做到爱岗敬业,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爱情亲情教育,影片表现了夫妻之间、母子之间、医患之间的感情,告诉我们如何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伟大人格教育,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活生生的人展现出的人格魅力”。

与会专家认为,《黄玫瑰》细致地刻画了不同身份、不同价值取向的人在面对艾滋病患者群体,以及艾滋病人面对自我时种种不同的情感态度,也展示了当今时代,人们为了实现自我、张扬自我、拯救自我所作出的努力。邹笑春身上最值得学习、值得珍视的品质是对于生命“最本真的尊重、最朴素的热爱、最执着的信念”。

“平凡、温馨、感人!”出席研讨会的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吴杰这样评价《黄玫瑰》。他说,“影片聚焦一个鲜为人知的角落,颂扬一个真诚奉献的群体,塑造一个真实可信的形象”,有时代意义,所以能够立得住。

2

主旋律电影艺术化表达的一次创新

近年来,我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英模题材主旋律影片创作生产,十几年间陆续生产了《潘作良》《郭明义》《雷锋在1959》《为了这片土地》《毛丰美》等多部影片,走出了一条导向鲜明、富有特色,讴歌英雄人物、书写时代新人的电影创作生产之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作为主旋律影片,《黄玫瑰》同样彰显了辽宁文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影片的导演宁敬武坦言,作品要“突破主旋律电影的传统表达方式,完成主旋律电影艺术化表达的一次创新”。

在中国电影家协会的影院观摩电影后,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丁亚平教授,《电影艺术》前主编、电影评论家王人殷,著名编剧、电影评论家赵葆华,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索亚斌,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赵卫防教授等纷纷发言指出,《黄玫瑰》之所以产生强烈感染力,是因其从故事结构、情节设计、色彩调制、后期剪辑等方面都进行了可贵的艺术探索。他们指出,影片中邹笑春“黄玫瑰”大侠的意象和黄玫瑰花的意象,既是本片主人公乐观积极人生观的正向传递,也是探索主旋律影片艺术性的成功展示。

丁亚平认为,“宁敬武导演的这部新作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人物传记佳作,也是当下主流电影的一个精品。影片主题内容非常好,故事非常扎实,还有技术、艺术、形式表现上也很好,充分表现了一个优秀导演的控制力。”

在赵葆华看来,主旋律电影创作成功的关键,是要将典型人物的形象通过艺术转换打动人心。他认为,就此而言,《黄玫瑰》成功完成了从“事迹”到“故事”的艺术转换,“精神叙事”与“命运书写”都产生了感人至深的效果。

“让这类主旋律影片能够感动人,产生艺术感召力,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王人殷说,“这是一部有温度、有暖意的作品。导演通过创造性的艺术表达,艺术想象力在影片里表达很充分。”

研讨会上,不少专家认为,《黄玫瑰》的特点之一,在于诗意化表达、写意化呈现。《电影艺术》执行主编、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研究员谭政,馆长王海洲教授等总结,大胆融入写意镜头刻画昔日煤都风貌,灵活穿插悬疑推理、黑色幽默等元素推动剧情,现实生活和虚拟世界的双重并置成为该片三大亮点。

出席研讨会的专家一致认为,《黄玫瑰》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佳作。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成员、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协会会长饶曙光评价:“影片秉承中国电影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又注入了为时代立言、立传和画像的强大基因,同时也在努力实现审美和艺术表达上下了不少功夫。”

3

告别刻板说教塑造一个 接地气的英雄人物

以往,一些主旋律电影往往“概念大于形象”,主要人物在性格塑造上往往体现出脸谱化、模式化的特点,给观众留下“高大全”“无细节”“无人物”的印象。

在研讨会上谈创作体会时,宁敬武这样说,“这部影片不说教也不英雄化,只想通过情感真诚和细节可信来完成人物塑造和艺术呈现。”

对这一点,专家表示认同。他们认为,《黄玫瑰》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的形象, 主题表达不生硬、不造作,接地气、易感知,演员表演投入、真切感人,在主旋律影片中尝试人性审美的艺术高度上作出了可贵的探索。影片祛除了符号化、标签化的人物表现方式,不仅展现了邹笑春在工作岗位上给病人带来春风化雨般的关爱和温暖,而且还原了这位医护战线上的英雄为人母、为人妻的身份,影片呈现出来的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可感可知的好医生、好母亲、好妻子、好闺密,观众在润物细无声的审美体验中被主人公所深深打动,从而使影片主旨有效抵达观众的内心世界。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认为,影片艺术化地表现了“美和善的人生”,出现在观众面前的主人公,是一个能够照亮自己、照亮别人的“人”,有担当、有血性的大写的“人”。影片努力脱离以往塑造“高大全”英雄形象的刻板思维模式,对主旋律电影塑造人物颇有启示。

不少专家指出,这部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能“立”得住,“立”在医生对于生命拯救的情怀、对于生命的至高尊重,与对于亲人儿女之爱是相通、相融的。主人公没有以救赎者自居去“拯救和教育”病患与同事,对于所有人始终抱着深深的同情与理解。全片以事件本身来演绎情感,又从情感上升到情怀,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以往人物英模题材电影对于“人物”转变为“英雄”的心理轨迹缺少交代和铺陈的弊病,在从“平凡”到“高尚”之间没有光环的晕染,没有拔高的痕迹,提升了这一类电影在“讲故事”方面的水准。

在饶曙光等专家看来,影片的人物个性特别鲜明、真实可信、情感饱满,情节没有大开大合,而是如涓涓细流,借助“故事”来塑造英雄形象,将观众带入一个不同于自己却又与自己息息相通的世界,去感受另外一个人的生活。

“这部片子是一个‘小’片子,投入与那些动辄投入上千万元甚至过亿元的大制作无法比。但我作为观影者,觉得它的艺术品质是相当好的,不是大片但是有大片的境界,有大情怀。”这是李敬泽等专家的另外一个判断。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等认为,影片的明线是按照时序推进的邹笑春的工作事迹,暗线是对生命价值的多重拷问和质询。作品既表现了对于医疗题材电影新的开掘和注释,也展示了以往同类电影中前所未有的勇气。正是因为对艾滋病这类禁忌话题投以特别的温情和拥抱,才能促使人们“共情”,促使观众在日常情境与极端情境的转换中思考,思考如何传递生命的力量,如何在生与死、疾病与健康的一线之隔中焕发出人性的光亮。

本文照片由北方联合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提供。

文艺 微评

WEIPING

编者按: 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巨变,很多人利用手机随时随地阅读,但阅读的内容大多是社交媒体推送的即时文章,这样的消遣性阅读很容易分散注意力,使人失去深度学习思考的习惯。如何看待这种变化,如何在碎片化的时段里进行深度阅读?听听评论家怎么说。

用思考激发读者在碎片化时间中的深度阅读

张守志

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媒介的不断变革,在改变人们阅读状态的同时,也在推动着阅读方式的变化。海量的电子书和有声读物,以及阅读应用软件、读书类短视频的涌现,不但丰富了人们的阅读体验,而且还能够帮助人们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面对这种新变,已经引起专家学者对于传统阅读习惯的颠覆、阅读质量的下滑、阅读方式的个性化需求等一系列问题的关注,而这些探讨均指向于——在碎片化的时间中,我们应该“读什么”“怎么读”才能实现有益的、深度的阅读。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碎片化时间排除了阅读大部头著作和艰深晦涩书目的可能,这也直接促使人们更倾向于选择“轻文学”来打发时间。但是,此类作品并不能真正给予读者心灵的滋养,这也使其广遭诟病。或许,我们可以选择“碎片式”文学来弥补碎片化造成的阅读深度缺失。诗歌集、絮语式散文随笔等类型的作品,不仅能延展文学的艺术魅力,还能深化阅读体验,从而使读者获得较为充实的精神补给,达到深度阅读效果。

除了选取富有艺术意蕴的作品,深度阅读的充分实现还需要依靠读者对作品进行积极有益的思考。从这一点看,深度阅读是反身性阅读,并且与碎片化时间不发生绝对冲突。哲学史上的散步学派,正是在短暂的散步过程中对人类生存的重大命题展开深刻的沉思。显然,在文学阅读的过程中,如果失掉反思这一环节,那么读者很难真正透过阅读获得一种智性升华。因此,只有通过思考激发读者与作品的精神碰撞,最终才能触及深度阅读的内在题旨。

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苏妮娜

深阅读和与之相较而生的浅阅读,二者并列,表达对当下读书现状的概括,这是近几年的事。这种分野乍一看是指向阅读内容,据之可以推出:深阅读应该指向更加经典、厚重、意蕴丰富的著作,浅阅读则指那些消费式的、快餐式的、一过性的文字。然而细究下来这样区分的阅读似乎也不尽然对位于“深浅之别”。要知道有人读深刻的文字也可以浅尝辄止,好多人小时候读《红楼梦》都专挑宝黛卿卿我我的时刻,这是外行看热闹了;也有人把一本公认的通俗流行文本读出了对人世和自身的眷恋、洞察、醒悟,譬如说,前几年——也许至今还是——有不少读者认为小说《三体》开启了自己对“人”本体地位的反思,脑子里构建起了空间、宇宙、人的复杂维度。

笔者想掰扯清楚的是,读书是一种思维实践,书的内容之深浅,不完全决定“读”本身的深刻与否,真正决定了“读”得深或浅,是人本身。说到底,你不易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思考模式。

深阅读与浅阅读的对比之说,更多地表达了一种焦虑:缺少自觉学习向度的阅读,是无效的;缺少自觉学习追求的人,是无用的。然而这种指责并不能改变现状,只是焦虑本身。依笔者浅见,解决办法可能恰恰不是让人们立刻终止浅阅读,去投身于深阅读,而是让人们在浅阅读中走向深阅读。

阅读既是一种思考,也是一种实践,它可以自我升级,它是升级生命的一种形式。我们所有人都一样,都是在生活中学会生活,在爱中学会爱,当然也会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所有这些由浅入深的进阶之路,总有人会中途放弃,总有人会持续走下去。深阅读应该是一种不事声张、默然前行的旅途,走下去的人终归会相遇、握手。

链接

LIANJIE

“黄玫瑰”的双重意象

影片取名《黄玫瑰》,蕴含着双重意象:大侠的意象和黄玫瑰的意象,既是本片主人公乐观积极人生观的正向传递,也是探索主旋律影片艺术性的成功展示。

在第一重意象中,“黄玫瑰”指向的是罗马尼亚经典电影《神秘的黄玫瑰》中除暴安良的“黄玫瑰”大侠,这是影片主人公邹笑春从小就仰慕的一个英雄人物。工作中的邹笑春,的确充满了侠肝义胆的壮志豪情。她每天冒着“职业暴露”的风险救治艾滋病人,她就像一位奋战在防治艾滋病一线的侠客,充满正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即使当她发现自己患了胆管癌,依然斗志不减,她说“生病是生命短了,不是完了”,这是对她的艾滋病人说的,也是对她自己说的。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她拼命和时间赛跑,为艾滋病人奔走,完成她未竟的心愿。所以,这重大侠“黄玫瑰”的意象,表达了主人公邹笑春心怀大爱、善良勇敢、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传递了影片的主旨。

第二重意象就是黄玫瑰的本意,这既是对邹笑春全国“最美医生”的生动诠释,也代表了影片在主旋律道路上向艺术性、观赏性的深度开掘和探索。影片不仅展现了邹笑春在工作岗位上给病人带来春风化雨般的关爱和温暖,而且还原了这位医护英雄为人母、为人妻的身份,赋予了这位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以更多的人性温度。

文艺微评投稿邮箱

lnrbbffk@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