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斧成:书画印独出己意 声名远播

辽宁日报 2019年05月06日

谚云:凡病皆可医,惟俗不能医,诚哉斯言。 丁酉冬刻于宁庐 老腐

幼稚

足够瞧老半天

无以为名

不容易

绘画 秋风

篆书对联 花竹秀而野 文章老更成

隶书 杜甫诗

绘画 世爱和平

隶书对联 风清月朗 海阔天空

隶书 毛泽东《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本报记者 凌 鹤

核心提示

宁斧成是辽宁海城人。他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忠实继承者,同时,更是现代书法和绘画创新的先驱,书、画、印均取得特殊成就。其独具风貌的书法、意境高古的绘画和气势磅礴的篆刻在国内外书画界享有盛誉。尤其是他在扎实的传统书法基础之上,创建出的雄健、清朗、古意盎然的“宁体隶书”影响深远,被誉为一代大家。

2008年6月,北京画院美术馆举行了“宁斧成金石书画遗作展及艺术研讨会”,全国艺术界众多名家莅临。此为北京画院继2007年举办齐白石、启功、于非闇、任率英等中国传统艺术大家系列展之后的又一次同题材重要展览。展览共展出宁斧成生前创作的绘画、书法和金石篆刻作品90余件,较为系统地呈现了其艺术成就与艺术特色。与会专家学者从作品、为人、为师等方面缅怀并总结了这位平民艺术家不平凡的艺术人生。其作品溢出的简淡清雅的艺术韵味,幽香了岁月。11年后的今天,当人们提及这次展览,提及宁斧成先生,无不充满感慨与回味。

师从诸家 青年成名

宁斧成的祖父与父亲均为清朝文职官员,承家学影响,宁斧成自幼爱好金石书画,并结下终生不解之缘。他早年师从画家邱子佩、袁子春潜心研习写意画,同时,又私淑清初铁岭著名指画家高其佩,在意境的营造与题材的开拓方面,自辟蹊径。20世纪早期,“辽宁指画家宁斧成”已饮誉关内外。1956年,宁斧成加入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其间结识了溥雪斋、郑诵先、王传恭、李苦禅、李骆公等名家,并成为挚友。1963年应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之邀,摄制了个人书法、绘画与治印艺术的新闻纪录电影。1964年8月,应邀在辽宁省博物馆举办了大型个人金石书画展,作品以清雅古朴、潇洒飘逸的独特风格引起了巨大反响。1966年春,他以独家风貌的隶书作品参加了在日本东京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现代书法展览”。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宁斧成的艺术创作达到全新的境界。

“宁体隶书”博采众长富于创造

简淡而又意味深长,是宁斧成艺术的突出特色。宁斧成的书法及绘画,淡墨氤氲、风神秀逸、变化无穷、别具一格。他从汉隶入手,加以创新的“宁体隶书”,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书坛可谓独树一帜,且得到认可、赞赏。1962年8月21日,著名书法家郑诵先在光明日报发表《书法艺术的创造性》一文中写道:“最近,常有人关心时人书法中有没有特殊成就、创造自己风貌的。就我所见到的作品,先谈谈宁斧成氏的隶书,……风神是秀逸的,笔画则瘦劲而舒长,似乎与《汉阳泉熏炉铭》和《礼器碑》相近,……又似乎在学‘汉砖瓦’。”这种评价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绝无仅有。

隶书创新何其难也。宁斧成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坚持勤学苦练。宁斧成生前常说:“要胸有成竹,大胆落墨。”从汉碑到近代各书法名家,都有各自的风度、格调。其中的技巧取之不尽、学之不绝。只要有的放矢,勤学苦练,窍门就会摸索到,用笔的方法和结体的规律就能够掌握好,由此,书写时才能得心应手,从中发现创新的萌芽,经自己会心地总结和反复合理地加工,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新型字体,出窍笔,含新意,更加美妙殊奇。”

其次,博采众长。在学习过程中,宁斧成善于总结,为我所用,立足于变。为了变革,甲骨文、籀文、小篆、魏碑、汉隶等他无所不学,即使是自己不喜欢的,也细心推敲,取精用宏。这对他的创造产生了极大的帮助。

他的书法学习以《张迁碑》为主,兼及《衡方碑》《爨龙颜》《爨宝子》等。中年熔陈鸿寿、赵悲庵、张祖翼、郑谷口于一炉,古秀飞动。字法、笔法、章法逐渐全盘创新,“宁体隶书”远播东南亚与日本。著名书法篆刻家、画家华非和著名画家王耀先,谈及宁斧成之所以能够“衰年变法”,源于他的转益多师、临池功夫和旷达睿智。“宁体”隶书喜用淡墨,将墨气发挥得淋漓尽致。结体宽厚稳重,用笔多为侧锋,提按变换灵活,笔力雄健。用纸绝少选择,皆能得心应手。宁斧成平素喜好“北崑”,且能吟唱,欣赏他的书法,似玩味《夜奔》《挑袍》,或是低回婉转,或是慷慨激昂。

书法家王育松讲起:“一次,宁斧成发现一个小女孩在地上用石笔学字,其中有一个‘风’字的结构,对他很有启发,返家后,他采用篆、隶结合,结构出一个新‘风’字,当即用于创作:‘风景这边独好’。宁斧成平时常用以麻自制的一个大笔,蘸着红土水在大方砖上悬肘练字,对于每个字的安排、造型都要写上几十遍,甚至几百遍,笔笔不懈。”他对经典的研究不遗余力,对艺术的开新执着不已。

篆刻与绘画皆匠心独运

宁斧成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书画界升起的一颗明星,书法、篆刻、绘画无一不精,颇令世人瞩目。瞩目的核心即是其“独出己意”,他的出不是“风乍起”,而是累积而成的自然而“出”,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他的绘画题材广泛,构图简洁、造型准确,用笔老辣、色彩淡雅。其画作或山水、花卉,或人物、果蔬,皆灵动自然。指画独具特色,写意意境高远。其篆刻极具个人风格,印文、章法、刀法,卓尔不群,妙趣横生。令业界叹服的是,他从继承向发展迈出的一步,“从白处想鸿蒙,纳须弥于芥子”。其篆刻首重字法,追秦抚汉,六书八体,洞悉把握。金文隶法相得益彰,融会成一家风貌。

其闲章最具特色,常以大白话入印,抒怀咏志。如“画意不画形、大胆落墨”表述自己的艺术主张和实践,“足够瞧老半天、两个人我第二、二五眼”等充满调侃与诙谐,“不容易、非人磨墨墨磨人”表露艺术创新的艰难。“虎口余生、宁静庐”剖白人生体味。此类印文达百枚之多。

华非说:“先生治印构思缜密,不拘单刀、双刀、复刻。强调刀味,在钱石交错砥砺中,切处险峭,涩地浑朴,铮锋然也。先生以国画章法入印,虚实相生,大开大合。同时博取秦汉六朝砖文之醇厚,融会于治印章法之中,如此借古开今的探索,难能可贵。”

著名书法家崔陟对宁斧成独具匠心的章法,深为信服。他仔细解读其中几方印章:“名章‘宁斧成’是一方长方形阳文印章。初看时‘宁’字似乎不太完整,但细看就会发现将宝盖头作为边缘的组成部分,和其他部分有机结合。特别是宝盖头的上点,若隐若现,富点睛之妙,真是到了艺高人胆大的境界。‘幼稚’一印在章法上更具情趣。宁老先生将其以四个部分一一安排,而且利用上下错落,出现了三大块空白,形态不一,颇为自然生动。每个部分都打破了原有的平衡,以斜为主要特征,呈现出新颖的、与众不同的格调,仿佛真有一种‘幼稚’之气在内。‘无以为名’一印,有汉《急就章》之意,又有齐白石单刀的韵味,干净利落,来龙去脉甚是分明。现在有些人,学汉印不从规矩入手,而是从《急就章》里寻找蹊径。结果,急倒是急了,就是没有领悟其中三昧,只学了几招花拳绣腿。他们真应该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读宁老先生的这方印,无论是从印文还是从刀法上,都有莫大的教诲之功。”

宁斧成的刀法心之所至,刀之所行,游刃有余。其俯冲式行刀速度快,因而力度表现得格外突出,古拙之气随之而生。

宁斧成生性淡泊、生活俭朴、与世无争,为人耿介重情。他以平白通俗的语言讲解自己对艺术创作的领悟,对求教者不分长幼,以诚相待,认真批改作品并书写大量范本,朋友索要作品时有求必应。古人云:“人品即画品”。冷静、淡然、清奇是宁斧成人品与艺品的高度合一,令人敬佩。

面对艺术多元化发展的当今,重新认识、研究宁斧成在书法、篆刻和绘画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可贵创新精神,启示意义极大。

JIANLI

艺术家简历

宁斧成(1897—1966年)

名宗侯,字斧成,别署宁静庐、淡墨斋主人。辽宁海城人,1966年故于北京。早年毕业于沈阳师范学院,1963年当选政协辽宁省第三届委员会委员,书、画、印皆精的一代名家。

其自幼染翰,喜金石书画,笔耕墨耘,独辟蹊径,成自家之法。其治艺平生,自始至终以书、画、印三者齐路并进、互为渊源。其画题材广泛,构图简洁,造型准确,用笔老辣,色彩淡雅,意境高远。其书法篆、隶、楷、行四体皆能。隶书尤擅,宗法汉魏,再融诸家所长,复参以瓦削文字之意趣,以簿纸、硬毫、浅墨,挥发酣畅,运笔清刚凛然;结体方整端朴,气象万千。世称“宁体”。

出版有《宁静庐书画册初集》《宁静庐印存》《宁斧成金石书画集》等专著。

艺术微论

话说“淡而有味”

本报记者 凌 鹤

淡,而有味,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一种哲学的辩证,是以淡泊宁静的心态,借助艺术来营造一种富于诗意的生活情调和艺术氛围,静心养气、陶冶情操。这个淡是指不落俗套,不染习气,保有清新、清纯、清雅、清丽,是喧嚣中的一份宁静,浮躁中的一份清醒,不安中的一份镇定,是美术史册中淡然开放的不败花朵。

淡,从技法上看,似乎淡色、淡墨、淡定地用笔可以诠释,以此作为艺术表现的艺术家不在少数,却不能个个做到淡而有味。有味,则要求在技法之上拥有赋予艺术表达的内心分量,而这个内心分量是知识、学问、眼界、胆识的积累、领悟及开化。为什么说“食而不化”,成不了大家,只能是匠人,或说机械学古永远出不来。就是因为没有自我理解、转化的能力。不能将传统精华与诸家的养分活化为自身的再造血液,流转不息。所以说有味的艺术是格调高的艺术,淡而有味就更上境界。

以至简表现繁华,以点到即可观全貌,以一抹馨香令人回味绕梁,是大师和高手,也是一份艺术与人生的锤炼,得之幸也,不得,常态。孜孜以求的艺术工作者大量存在,取得成功的只是一部分,造诣高超、富境界与格调的是位于塔尖的更小一部分。人们更多的是做塔的基座,但基座不稳,何谈达至塔尖。齐白石50岁开始变法,70岁始形成自我风格,黄宾虹等艺术大家几乎都是在65岁后方成笔墨特色。有人开玩笑说:“如不能长寿,就不能成为大艺术家。”这真不仅仅是笑谈,艺术创作做到“淡而有味”,何其难也。不论是技法还是修为,功夫不到,都为空谈。宁斧成先生生命止步在69岁,却有大成,不可不谓天才之人,但其一生之勤勉、刻苦,求学、求知之竭尽所能,艺术创造的执着勇敢,非常人所能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捷径。

“淡而有味”带来诗意之美,美的背后则是苦乐同行、不懈求索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