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岳镇活跃着一支青年人高跷秧歌队

辽宁日报 2019年04月17日

本报记者 张继驰 文并摄

只要周末天气正常,营口鲅鱼圈区熊岳镇的中兴广场就会因高跷秧歌而热闹非凡。这支常年活跃在熊岳镇的高跷秧歌队,平均年龄只有28岁。

北关社区高跷秧歌队由一群青年人组成,最小的22岁。与常见的“以老带新”不同,在这里,小的给老的当指导教师。这支队伍的队长就是25岁的李柏林。

李柏林帅气阳光,身高1.8米、体态偏壮,擅长反串女角。扮相俏,扭得浪,让李柏林“圈粉无数”——“浪”这个词,是对秧歌男女角、配乐者的高度好评。连续四年带领“北关队”亮相鲅鱼圈秧歌节,均拔得头筹,而谈及反串的最初原因,李柏林说这是“爱好秧歌的年轻人少,女孩更少”的无奈之举。

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儿调皮地跟着老人扭起大秧歌,这在当年是村里一景,对于那个叫李柏林的小孩儿来说,那是他“秧歌梦”的开始。到了能上网的年纪,同伴打游戏,他却遍寻秧歌视频,开始“二次学习”。

高跷秧歌讲究扔、跨、蹲、拧等技巧和美、浪、俏、逗等形态,是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大多上了岁数,有功夫没体力,只能做一些地面动作,成为老年人“专属”休闲活动,这门技艺后继乏人。有了李柏林“打样”,高跷秧歌如同杂技的挑战性和视觉冲击力,让他身边在过去十年中聚起一群年轻人,也让“三节楼”“灯笼飞人”“开屏”等高难度表演在鲅鱼圈重现。

40多人的高跷秧歌队,平均年龄只有28岁,这在东北地区的秧歌队伍中并不多见。对于这群都有本职工作的年轻人来说,秧歌没给他们带来经济收益,这份坚持发端于内心的喜欢,也获得了外界的高规格礼遇。

因为节目成熟、表演引入时尚元素,一群从小扭到老的秧歌爱好者放下身段,邀请这群“孩子”当老师、当队长。68岁的任丽梅说,把这群小年轻请来,我们想不活泼都不行,给我们带得一身活力,人越来越多。

既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让健康的文化活动蔚然成风,熊岳镇看到了这种模式对于增强群众凝聚力、幸福感的作用。镇党委副书记姜振华介绍,目前全镇常年有文化活动的广场达到20多个,秧歌、舞蹈队伍有20多支,镇里对他们给予服装道具添置、节目排演等方面的经费保障,争取市、区秧歌节及广场文化月、母爱文化节等演出机会,在主题提炼上进行指导把关。

在今年3月举行的中国营口鲅鱼圈第八届秧歌节上,温泉村秧歌队获得一等奖。因为突出贡献和传承意义,北关社区高跷秧歌队被授予“特别奖”。因为秧歌,北关社区秧歌队走出营口,多次亮相北京天坛公园民俗展和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并登上了央视《回声嘹亮》的舞台。

北关社区高跷秧歌队在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