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浪逐潮 向海图强

——看营口如何打开“靠海吃海”的科学方式
辽宁日报 2019年04月17日

本报记者 张继驰 文并摄

百艘渔船驶向大海。

渔船归来,海产品满舱。

大辽河在营口向西注入渤海,这在我国较大的河流水系中是个特例。“独领中国西海岸风情”的地理环境,催生着营口别具一格的发展进程。

时下,渤海辽东湾渔旗猎猎。4月9日,2019中国北方(营口)鲅鱼圈开渔节在山海广场开幕。在震天的锣鼓声、龙狮腾跃中,渔船扬帆竞发。站在岸边,从渔民赶潮的背影中可以望见城市的精神基因。

千年渔乡、百年港城从“靠海吃海”中不断衍生出“新吃法”,并在赶潮弄潮中逐渐砥砺成“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城市特质。对地缘优势的利用,持续推动这座城市走向新境界。

以“开渔、开埠、开港、开放”标记历史的营口,回归“开渔”的文化记忆,确立又一重要的文化标识。一个耐人寻味的巧合,开渔节开幕翌日,营口综合保税区正式运营。

善“抢鲜”创造一个个奇迹

营口的渔民都是弄潮儿,他们将出海捕鱼称为“赶潮”,凌晨涨大潮时将船驶出渔港到附近海域进行捕捞作业,满潮时驶回,收获的鱼、虾、蟹直接卖给等候在码头上的商贩。营口人至今保留着一种生活习惯,能根据潮水涨落判断出渔船返港的时间,准时来到码头边的集市采购“海货”。

渔民辛勤,大海无私。营口沿海潮间带、浅海区水质肥沃,饵料资源丰富,春秋两季鱼、虾、蟹洄游至此繁殖,渔民年年丰收;又因营口海区纬度较高,冬季低温时间长,海产品生长周期长,营养丰富,味道鲜美。

“抢鲜”是营口人最初的生计追逐,“尝鲜”是营口人孜孜以求的味觉体验。他们顺应天时赶潮弄潮,他们“生吃螃蟹活吃虾”生冷不忌,这是他们为何能在历史发展中展现抢先、当先的气魄存在于骨子里的答案。

改革开放之初,营口得风气之先。穿着时尚曾是营口人的标签,广州时兴什么服装,营口人“第二天就能背回来”。友谊牌洗衣机当年引进、当年投产、当年收益,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中国开放故事,天工牌电视和东芝录音机来料加工的引进方式,是各地一度竞相效仿的“借船出海”成功经验。

潮起潮落,“营口性格”也在波峰浪谷的摔打中不断磨砺。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开放的实践越来越丰富,推动营口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优化环境,由此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新的“营口速度”,提振着营口人的闯劲儿、拼劲儿、干劲儿,把劲儿铆足再立潮头。

开渔时节再回营口百里海岸,20个渔港、2200多艘渔船,繁盛更胜往昔。因为掌握着海蜇加工的独门秘诀,在全世界从事海蜇贸易的营口人至少有5万人。而更多的营口人走出祖辈终生相依的千年渔乡,走向了不一样的前方。

百年港城联通世界展雄风

营口人说家乡历史,习惯于从“1861”讲起,那年5月,营口开埠,成为东北地区唯一的通商口岸,西方各国纷纷抢滩,在此设领事馆、办洋行、建教堂、修码头。150多年在时间长河中不过是瞬息,但若从“城市”概念考量,却几乎涵括了营口全部的历史——由开埠而现身、依港口以发展。

从那时起,营口华洋同处、万象融汇,本土农业、渔业、工业、商业的文明因子迎接世界风潮,在小地方、短时间内冲撞、交融、沉积在营口河床和海岸,也让营口人的性格中加入了见怪不怪、吐纳自如的元素,变得想象力更丰富,开放意识更强。

营口地貌衔山、拥河、向海,其发展也走出了翻山、沿河、入海的回归轨迹。上世纪80年代,营口买“站票”上车,成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第十四个半”。今日的开渔节举办地鲅鱼圈,就是在那时打下了海港和城市建设的第一根桩基。海陬荒滩矗起一个跻身全国十大港口、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多个港口通航的北方大港,围绕港口崛起一座现代化、生态化、国际化新城。

如今,只有对“开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传承,以及鲅鱼圈这仿佛还带着海腥味的名字,长久标注着这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起步于一个小渔村的前尘过往。

从开渔,到开埠、开港、开放,对营口人而言,只有记忆而没有积累——即便有,积累的也是轮番加剧的挑战。2017年,营口成为辽宁自贸试验区三个片区之一,在全国首创“46证合一”审批制度改革。4月10日,作为东北沿海唯一综合保税区的营口综保区正式封关运营。

没有海水的“国际港口”、没有跑道的“国际机场”、不出国门的“国际市场”,国家顶层设计再次为这座百年港城鸣响了出海的汽笛。

开渔时节再回营口百里海岸,北端的自贸区、综保区与南端的港口相融,所跨越的空间形成空间宽厚的发展“湾区”,联动的是陆海,联通的是世界。

从向大海索取到向生态致敬

四五月间到营口,可以目送渔船出海,还能迎接候鸟归来。从大洋洲飞往西伯利亚的鹬类候鸟,不间断地连续飞行约6000公里后,在营口沿海滩涂、湿地觅食蓄力。20多天里,成群的水鸟与渔船为伴、与海浪呼应、与海滩相依,壮观的“鸟浪”与朝晖浑然一体。

营口是全球8条候鸟迁徙路线之一的“东亚—澳大利亚”沿线上的重要驿站,候鸟是其生态变化的晴雨表。从海洋、河流到湿地,生态环境向好支持了生物的丰富和多样,为候鸟提供了充足食物。

开幕式上进行了渔民祭海祈福仪式,渔老大、渔夫、渔嫂向大海敬香敬酒,诵文祭海。看似约定俗成,但古老的习俗里体现着先民从与大海的博弈中学会了与大海和睦相处,这样的生态理念也被营口人视作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位老渔民说,辽东湾鱼汛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渔民深谙“歇伏”的好处。除了渔民对“渔期”“渔具”的自我限制,营口市各相关部门在伏季休渔期严规“船进港、网封存、人上岸”,取缔定置网和“绝户网”,并加大增殖放流力度,养护海洋渔业资源。

从入海口上溯,营口有河流114条之多。由于历史原因,许多河流难得见水、难见清水。营口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大力弥补以前由于过度开发、破坏而带来的生态欠债,关停造纸、印染、化工等排水量大、污染重的企业,营口“水韵”重现,又见鱼虾弋清波。

营口用好了河海、大港的地缘优势,成就了物流通道枢纽和重化工业基地。港口大进大出,营口依托物流发展交易平台、电商、金融等绿色业态。工业不吃资源和生态老本,营口用“阵痛”换“新生”,治污染去产能,通过结构调整成为生态补偿的有力承担者。

开渔时节再回营口百里海岸,渔船出海“网网有漏鱼”,归来“网网都有鱼”。营口人面朝大海,从索取到致敬,大海也给予他们丰厚的报答和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