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牛”耙出高效田

辽宁日报 2019年04月15日

本报记者 李 越

4月8日,沈阳市沈北新区财落街道木舒社区,大型农机的轰鸣声不绝于耳。

一台瑞泽富沃RZ1504-F拖拉机带着的圆盘耙,将所过之处的田地耙得溜平。“现在整地,地温稳定再播种。”沈北新区长春农机合作社社长杨长春,随手从地上抓起一把土说,“现在看,墒情还不错。”

拖拉机手出身的杨长春,在2008年成立农机合作社,从事农业生产机械化服务。以一台60马力的拖拉机、两台四轮子起家,通过“以地养车”,让合作社规模翻了几番。

“别小看种地这点事,里面的门道不少。”杨长春说,什么时间整地、播种,用啥机具怎么种,都是学问。弄差了,地就不打粮,一年到头白忙活。

说话间,杨长春指挥一台正在作业的农机停下,用耙过的地“举例说明”。

“经过一冬,上冻再加上打捆后没运走的玉米秸秆压,土特硬,必须耙一下才好种。”杨长春蹲在地头,用手感受地况、地温,“耙后地一定要平,否则苗出不齐,影响收成。耙后还要等农时,抢种地会跑水,地温必须稳定在7℃至10℃才开始种,水分往下走,种地效果好。”

提到种地的窍门,杨长春打开了话匣子:“这两年春旱严重,起垄会跑墒,我们采用免耕播种法平地种植。过阵子你再来看,这地里就是免耕播种机在作业,播种施肥一次完成,减少农机进地次数,污染小。”

“老把式”的窍门,实实在在地体现在收成上。

“以前我图省钱,用兄弟家的小四轮子整地,直接‘垄上播’,收成不咋的。”社区居民詹宝仁溜达过来,讲起他将地包给合作社的始末,“家里的地跟杨长春种的地垄挨垄,用的种子、化肥也一样,收成比人家差一大截。前年我就寻思,让杨长春替我种一回,看看效果。结果秋收时,一亩地多打了200斤粮食。现在我将家里十多亩地都交给他来管,省事又省心。”

老百姓的口碑,擦亮了长春农机合作社的招牌。如今,合作社已拥有大中型拖拉机十余台,设备价值200多万元,每年耕种土地面积1万多亩,规模和收入比成立时都增加了10倍。

杨长春并没有止步。

“农业生产要跟上形势,咋种效果好,啥农机用起来高效,我们就上啥。”杨长春说,外出学习,业务探讨,农机购置,都是必修课,要选择高性能、多功能、复合型农机,让农业生产作业更精细。

“借助农机提高效率,让土地产出更高,这是个无止境的目标。”杨长春目光坚定地说。

新闻链接

做好农机具调试检修,科学调度农机作业,充分发挥农机作业优势,对于加快播种进度、提高播种质量意义重大。目前,全省已指导检修各类农机具41.99万台(套),开展秋翻整地1553.79万亩,完成春翻整地354.45万亩,为春耕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