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的示范大棚

辽宁日报 2019年04月09日

本报记者  蔡晓华

4月7日清晨,初春的暖阳照耀着东港市孤山镇冯家屯村。走近村“第一书记”崔瑞的示范大棚,传来一阵欢快的音乐声。记者撩开门帘,眼前一片春色——绿油油的草莓地里,白花朵朵,果儿红红。远处,崔瑞和爱人正忙着摘果。

去年11月,崔瑞建起这座只有0.03公顷的温室大棚。“这是二茬果的头一批,现在每公斤依然能卖到60元。我这么干,就是要给村民打个样儿!”崔瑞信心十足地说。

冯家屯村地处偏远,除了水稻和玉米等大田作物外,村民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是远近闻名的穷村。2018年3月,丹东市公安局监所管理支队视频监控指挥中心主任崔瑞到冯家屯村任“第一书记”。当时,正值春耕备耕时节。为了引领村民改变固有的发展模式,崔瑞到村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村民走出去考察。一个月下来,他领着村民走了2700公里。考察所需车费、餐费等,都是崔瑞自掏腰包。

即便这样,村民在发展产业上依然顾虑重重。崔瑞很着急:“看来,不自己干出个样子,老百姓是不会信服的。”他看好了一个废弃多年的大棚,打算种草莓。当时已经是11月,村民听说崔瑞要在这么冷的天儿建大棚种草莓,都抱着观望的态度。

崔瑞心里也不托底。他咨询了草莓专家,专家说此时种草莓的确晚,但可以试试。“能尝试就不怕!”在爱人和好友的支持下,崔瑞迅速行动起来。每天早上5点就到大棚干活,打垄机打垄、塑料布和草帘陆续到位、上灌溉系统、栽苗……崔瑞用最短的时间把示范大棚建了起来。

大棚建起来后,成了村民学习草莓种植的课堂。劈叶、树果、除草、控制温度、紫外线灭菌、给草莓听音乐……崔瑞还请专家、技术人员来示范大棚现场讲课30多次,从地膜覆盖到温室大棚内温度的管控,对村民进行全方位示范,有针对性地就草莓种植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指导。崔瑞还把大棚的门钥匙交给邻居仇树林一把,只要村民想参观学习,随时可以进棚。

村民王文德、尹青山等都在示范大棚学到了技术,尝到了甜头。受益最大的还是距离示范大棚最近的仇树林,他现在成了村里的草莓技术专家。“不懂技术闷头干真不行,我家4个大棚,上一年不但没挣钱,还赔了1万多元。今年,专家手把手地教,现在已经挣了20多万元了。”仇树林服气地说。

村民眼见为实,发展产业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一直在外发展的村民王鹏说:“只要弯腰流汗加油干,就一定会有好日子过!”今年,他决定回家种植草莓。眼下,冯家屯村已经破土动工的草莓大棚有8栋,还有些村民也在积极筹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