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 雪 文\摄
抚顺三块石国家森林公园内的抗联地窨子。
本溪县东营房乡红土甸子村红通沟的抗联一军第二次西征会议遗址。
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是目前全国抗联史实陈列馆中规模最大、史料最全的陈列馆。
提示
3月的辽东,群山还是苍茫的黄色,蜿蜒的汤河穿过山峦。小市的羊汤还是那样鲜美,人们都在期盼春暖花开的时节快些来到。时光悠悠,80多年前,依旧是这片群山,东北抗日联军的将士们在5000多个栉风沐雨、爬冰卧雪的日夜里,用鲜血书写了一段悲壮的历史篇章。
不可磨灭的光辉
1940年2月2日,吉林省濛江县的大雪已经下了三天三夜,崴子林里没膝的白雪中,杨靖宇正仔细地扒着一棵老树的树皮,那层泛绿的嫩皮被他用粗糙的手一片一片剥下来,放进嘴里,他使劲地嚼着,但根本咽不下去。已经几天没吃饭,杨靖宇不记得了。天空雾蒙蒙的,他眯着眼看着发白的太阳,眼里充满坚定的光芒。此时距离1940年2月23日16时杨靖宇牺牲的那一刻,只有21天。
在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历程中,“东北抗联”这四个字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辉。作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创建时间最早、坚持抗日时间最长、条件最为艰苦的一支人民军队,东北抗联在极端艰难的岁月里,独立坚持游击战争长达14年之久。几千个日日夜夜,他们牵制了数十万日伪军,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抗联战士的战斗是苦的,冬季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极寒天气,他们只有满是窟窿的单衣,哪怕脚趾被冻掉,哪怕树皮草根都没得吃。
抗联战士的战斗是惨烈的。从3万多人打到最后只剩下不足2000人,军以上干部牺牲30多位,师级干部牺牲100多位。
抗联战士的斗志是顽强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他们高举抗日大旗,凭借无畏的革命精神,奋战在白山黑水之间。
在长期与党中央失去联系之后,东北抗联曾一度陷入孤军苦斗的境地。此时的战斗,已经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战斗,而是为实现民族解放所进行的信念之战。对于抗联战士来说,他们强大的精神支柱就来自于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怀。
时间匆匆走过,枯骨开出鲜花,血水凝成碧玉,那段铁马冰河白桦林的往事却并未远去,那群英雄也不会被遗忘。
抚顺三块石国家森林公园
一座英雄亭
在抚顺三块石国家森林公园里,有一座“英雄亭”,当年,抗联一师的指挥者们曾在亭中召开会议,指挥作战。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炮轰沈阳北大营,19日凌晨占领沈阳城,同日占领抚顺。公园党支部书记刘敬喜说:“当时在三块石地区的抗日武装力量主要有三股:一是民众抗日力量,二是抗日山林队,三是东北人民革命军(后改为东北抗日联军)。”
据刘敬喜介绍,东北抗日联军的前身是1933年5月成立的东北人民革命军,共有11个军,在辽宁开展抗日斗争的主要是杨靖宇带领的抗联一军。1934年2月,杨靖宇率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司令部政治保安连及第三团进入抚顺地区,考察后决定在三块石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
当年杨靖宇率领的部队以三块石为秘密营地,活动于馒首排子、佟庄子、郑家堡子、五龙口等林区周围,并在三块石周围建立了地下交通站和堡垒户,他们负责送信件,购买物资、寄养伤员和掩护我军过往行动。“党领导的抗日联军在抚顺三块石及当地其他地区活动达5年之久,战斗环境极其艰苦。后来因形势逼迫及发展需要,1938年腊月,抗联一军三师指战员全部撤出抚顺地区。”刘敬喜说。
如今在三块石山南坡半山腰处还有抗联活动的遗址,包括抗联战士用过的碾盘,还有地窨子都保存完好。
“几年前,杨靖宇的孙子和其他抗联战士的后人曾来这里拜祭过。”刘敬喜说,“抗联的战斗精神和功绩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为了让后人深刻体会和学习抗联精神,我们专门修建了红色广场,还组织了在党旗下重温入党誓词的活动。”
本溪县东营房乡红土甸子村
两次西征
在抗联一军的斗争史上,曾有两次著名的西征。
一次是1936年6月,一军一师从本溪出发向辽西远征;一次是1936年11月,一军三师从抚顺出发向热河(今承德)一带远征。两次西征的目的均是为了打通与党中央联系的渠道,争取党中央对东北抗日武装斗争的直接领导,改变东北抗日联军孤军作战的局面,并扩大和开辟新的游击区域。
辽宁有两处抗联西征遗址:一处是一军西征会议遗址,位于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草河掌镇汤沟风景区;另一处是位于本溪县东营房乡红土甸子村红通沟的一军第二次西征会议遗址。
在东营房乡红土甸子村的山坡上,拨开厚厚的树叶,还可以看到许多石块,这里就是一军第二次西征会议遗址,由抗联老战士确认。
“西征部队一路上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扩大了党在辽河流域的影响, 凸显了东北抗联一心向党、抗战到底的坚定理想和信念。西征部队也消灭了敌人的一批有生力量,彰显出抗联将士英勇无畏、不屈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中国近代史史料学学会东北抗联精神研究中心主任张鹏一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讲,抗联西征是党在东北抗日战场上的“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其英雄壮举和深远意义永留史册。
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
一把马刀
汤河河畔,依山矗立的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是目前全国抗联史实陈列馆中规模最大、史料最全的陈列馆。
馆内珍藏着千余件抗联照片、史料、文物,其中,一把锈迹斑驳的马刀堪称“镇馆之宝”。
杨靖宇这个名字在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记,连骄横恣肆、穷凶狂傲的日本关东军也不得不称他为“真正的武士”“坚强的中国军人”,并在他的牺牲地竖立墓标以示敬畏,称他为“中国战神”。
提到这把马刀,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副馆长李巍介绍说,它是杨靖宇将军赠送给为抗联作出重要贡献的蒋国恩老人的。
“我们老馆长张鹏一带领征集组专门拜访了蒋国恩之子蒋云才。”李巍说,蒋云才告诉他们,在他小时候,父亲常常跟他讲杨靖宇的故事。
遗憾的是,蒋家这把马刀后来遗失了。不过,2006年,马刀辗转来到收藏家姜贵歧手中,最后姜老将这件珍贵文物捐给了陈列馆。
李巍说,作为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杨靖宇率部长期坚持战斗,有力打击了日伪军,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争,“杨靖宇是东北抗日力量的象征,也是东北抗战的一面旗帜”。
“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3万东北抗日联军将士抵御外侵,最终仅剩不足2000人,这是一支英雄辈出的队伍。”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研究部主任周浩一直从事抗联史料研究。周浩告诉记者,对于东北抗联精神的宣传正在以各种形式蓬勃发展,“重走抗联路”红色教育活动如火如荼,不久前,陈列馆刚刚举办过赵尚志英雄事迹展,吸引了不少参观者。
“抗联将士中,很多人战斗在辽宁,牺牲在辽宁,他们留给我们无数精神财富。传承弘扬抗联精神,会成为激励辽宁人民在新时代奋力前行的巨大动力。”周浩说。
延伸
从学习者到传承者
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里,几名学生正认真倾听讲解员的讲解,珍贵的抗联文物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
这是张鹏一最期待的事:让抗联故事和抗联精神被更多人知道并传承下去。
陈列馆筹备之初,张鹏一的职务是本溪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2005年,他被调到陈列馆兼任馆长。在很多人眼里,张鹏一始终是抗联红色记忆的探寻者与坚守者。
张鹏一自费购买了很多与抗联有关的书籍,他的读书笔记写得密密麻麻。12年的时间,张鹏一寻访全国几十个省市,足迹遍布抗联烈士战斗过的地方,行程达两万多公里。他还争取到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的支持,成立了东北抗联史研究中心和东北抗联精神研究中心,并成功举办中国抗战暨东北抗联史学术交流会、辽宁东北抗联史及抗战史研究会年会等学术交流活动,创办了目前全国唯一一本专门研究东北抗联史的学术刊物《东北抗联史研究》。
卸任馆长职务后,张鹏一仍然在坚持传播和宣传抗联精神。他说:“抗联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和东北民众的大力支持下,在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游击战争中用信念、意志、鲜血和生命铸就而成的。其内涵体现在坚定跟党走的理想信念、不当亡国奴的家国情怀、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联合御外侮的精诚品质,是中国人民抗战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
张鹏一认为,抗联精神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质和重要的时代意义,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也是推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不竭动力。
“我们要大力传承和弘扬这样的精神,聚集正能量,提振精气神,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张鹏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