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钢有一面写满名字的墙

辽宁日报 2019年03月28日

本报记者 张 昕 文\摄

位于鞍钢集团博物馆内的英模墙体现了鞍钢独特而鲜明的英模文化。

讲述孟泰事迹的展区。

提示

鞍钢集团博物馆里有一面气势恢宏的英模墙,高边5.8米、低边2.3米、长13.7米,由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梯形两个平面垂直组成。墙上,密密麻麻写着名字,他们都是鞍钢的英模。

英模墙体现了鞍钢独特而鲜明的英模文化。墙上的名字每年都在增加。

英模密码

说起鞍钢,人们首先想到它生产的钢铁。不过,除了钢铁,鞍钢诞生的英模之多,以及他们所具有的影响力,同样闻名全国。

钢铁挺起了中国工业的铮铮脊梁。而英模,从孟泰到雷锋,从王崇伦到张明山,从李晏家到郭明义,从孙利东到李超,铸造了精神脊梁。

钢铁与英模,彼此支撑。当钢铁行业遭遇寒风侵袭,英模传统让鞍钢人挺直腰板,砥砺前行;当企业飞速发展,鞍钢人也会居安思危,不断探索创新。

60多年,涌现出万余名先进典型,常有人问,鞍钢的英模密码是什么?

密码来自薪火相传。鞍钢集团钢铁研究院团委书记王柏羽说,每一个刚入厂的员工,无论是一线工人,还是科研人员,第一站不是参观鞍钢高新科技实验室,而是到孟泰纪念馆听听老英雄爱厂如家的故事。王柏羽是土生土长的鞍山人,她对孟泰的事迹并不陌生。但接受入厂教育时,当她听到“日本侵略者断言,他们的技术人员离开后,鞍钢这片土地只能种高粱。而孟泰几乎把家搬到厂里,在废墟上创造了恢复生产的奇迹”时,深感鞍钢的发展离不开老一辈工人的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前辈留下的精神财富深深影响着每一代鞍钢人,是我们的精神力量和学习榜样。”王柏羽认为,鞍钢的传统是鞍钢人天然的基因,也是鞍钢代代出英模的重要原因。

2018年11月,记者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在大型油画《时代的领跑者》中出现了几位全国知名的英模形象,其中就有孟泰与王崇伦。如果说具有艰苦奋斗、爱厂如家、为国分忧、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的孟泰是鞍钢英模精神形成的重要源头,那么随着时代的变迁,郭明义、李超等新一代英模的影响力依然巨大并辐射全国。郭明义的微博粉丝有2000多万,他的爱心团队遍布全国各地。

鞍钢在不同历史阶段,都有走在全国前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模范人物。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一代的模范人物和新一代的鞍钢人在不断继承老一代模范人物的精神品质的同时,又以自己的实践不断赋予鞍钢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

边成长边培养,边挖掘边推广,边引导边传承,边奉献边发展。鞍钢的两条生产线,始终火热生产,从不下线。

我们有理由相信,鞍钢的英模还会不断出现,鞍钢的英模文化将随着实践越发厚重绵长。

鞍钢集团博物馆

英模墙

这一年多,鞍钢集团博物馆陈列部主任陈永相当忙碌。从去年9月开始,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紧锣密鼓赶进度,重新布置展区。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鞍钢成立70周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鞍钢集团博物馆要以新的面貌与广大参观者见面。

鞍钢集团博物馆在2014年12月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展馆曾多次扩建、重新布展。展馆中每一处精心的设计,都令人震撼。令记者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面英模墙。墙上,密密麻麻写着名字,他们都是鞍钢的英模。

建馆伊始,刘姝圻就担任讲解员,她说,英模墙体现了鞍钢独特而鲜明的英模文化。“上面刻着截至目前获得各级劳模称号的鞍钢人的名字。”刘姝圻说,建馆时,设计师预先留出了这处墙体,为将来添加名字提供空间。“咱们鞍钢的英模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从未间断。”刘姝圻自豪地说。因为这面墙,刘姝圻的讲解词也在不断变化。2014年,她对观众说,大家面前的这面墙上,有5870个名字……现在,这一数字增加到了6579。刘姝圻笑着对记者说,4年的时间,鞍钢英模增加了将近1000人,按照这个速度,或许等自己退休时,这个数字会突破3万。

将来展厅改造会不会将墙拆除?刘姝圻摇摇头说,这面墙,变的是上面的名字,不变的是它的存在。“这面墙的存在,是对英模的礼赞。我相信,它会一直矗立在这里。”刘姝圻说。

李超创新工作室

薪火相传

郭明义和李超,是近几年从鞍钢走向全国的最有影响力的先进典型。两人有很多共同之处,例如对鞍钢感情深厚,对工友影响很深,对荣誉看得很淡,对责任看得很重。

李超的父母都是鞍钢老职工,他从小就在车间里跑进跑出,但并不了解孟泰、王崇伦的故事。李超对这两位鞍钢前辈的了解,是从自己真正成为鞍钢人之后。不过,李超认为,鞍钢的英模文化不仅仅体现在英模身上,也体现在所有鞍钢人的行动中。“爸爸还有叔叔伯伯们在车间流汗加班,为了集体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这些情景深深地影响了我。在我看来,鞍钢就是这样的,鞍钢的工人就是这样的。”李超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也要像父辈那样勤勤恳恳。

鞍钢集团博物馆内,“英模鞍钢”展区的内容一直在变化。大型浮雕塑造的人物,过去是孟泰、王崇伦、雷锋和郭明义,今年增加了李超。提到这一变化,李超有些害羞,他一再摆手说,跟老一代英模比,自己差距很大。

而郭明义,一直把雷锋视为榜样。雷锋和郭明义之间有很多交集。曾担任鞍山军分区副政委的余新元,1960年1月在鞍山火车站把雷锋送上新兵专列;1977年1月,他又在同一地点把郭明义送到部队。在部队,郭明义是学雷锋标兵;在鞍钢,他是学雷锋典型。现在,鞍钢人都在跟着郭明义学雷锋。

如今的郭明义已是全国闻名,但无论走到哪里,他总强调是鞍钢培育了自己。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郭明义,总是穿着鞍钢的工装,仿佛提醒着人们,“我是鞍钢人”。郭明义说:“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鞍钢都能泰然处之,这与英模辈出的企业文化不无关系。”

郭明义爱心工作室

培厚土壤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

李超受到师傅们的影响,成为冷轧厂里的工人发明家。今天,作为首席技师的他也在影响着新一代的鞍钢人。采访当天,三分厂的机器活套跑偏,速度提不上,影响了生产效率,李超和工友们立即分析原因,制定解决方案。记者注意到,李超的工装两侧各插着两支笔。他笑着说,那是为了方便,可以随时在车间里画图、计算。宋伟比李超早一年入厂,他真诚地说:“我在工作上很要强,不少年轻工友说佩服我。但我这个被别人佩服的对象,打心眼儿里佩服李超。”年轻的工人张凤亮说:“入厂几年来,我真正体会到,在鞍钢,前一代的英模就是后一代鞍钢人的榜样。后一代的鞍钢人出英模,又有下一代的鞍钢人学习他们。”在李超的带动下,张凤亮参加了集团点检员技能大赛,荣获技术能手称号。他相信只要像李超那样肯钻研,自己也能成为设备医生,创造更大价值。

而大半辈子学习雷锋的郭明义,现在最满足的事情是自己可以通过互联网以更多形式带动大家一起学雷锋。郭明义说,鞍钢学雷锋的氛围特别浓厚,2009年,他在鞍钢党委的支持下成立郭明义爱心团队,如今这个爱心团队已经走出鞍钢、走向全国。不仅鞍钢各单位和所有的央企都成立了郭明义爱心团队,全国各地还有郭明义爱心团队1000多支,志愿者总数超过180万人。“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鞍钢人,我为自己的身份感到自豪。”郭明义说。

新中国成立以来,鞍钢累计诞生各级各类先进典型人物万余名,对一个企业来说,这是惊人的数字。鞍钢党委宣传部干部曹洪儒说,培养树立典型已经成为鞍钢各级党组织开展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方法,为英模人物的不断涌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特写

五见郭明义

记者曾五次采访郭明义。

2011年夏天,因为采写大型新闻策划《当今中国主流道德判断》,记者第一次见到郭明义。当时的他,刚刚获评“感动中国”人物,几乎每天都要接受新闻媒体的采访。刚刚学会使用微博的郭明义,在自己的微博上写下了接受记者采访的感受,他坚定地认为,中国的主流道德是向上的。

2013年冬天,家住沈阳市苏家屯区的农民陈刚找到记者,因为郭明义帮助他解决了难题。原来,那年陈刚家的苹果大丰收,却滞留在家卖不出去,眼看着果窖里的苹果一天天腐烂,全家人急坏了。走投无路的陈刚在微博上向郭明义求助,没想到,郭明义很快转发了他的微博。当天下午,就有人陆续找陈刚订购苹果。3天的工夫,果窖里的苹果卖空了。陈刚带着专门留下的一箱苹果专程送给郭明义,郭明义拒绝了。记者还记得郭明义说:“如果我帮了谁,谁就带着土特产来找我,那我这办公室都堆不下了。”

2017年4月,记者再次采访郭明义,这次的主题是“信”。郭明义的办公室里,保留着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当中有求助信,有感谢信,每一封郭明义都亲自过目,然后登记在案,马上解决。

2018年7月9日,记者再次走进郭明义的办公室,请他谈谈对新时代辽宁精神的理解。让记者惊叹的是,郭明义的理论水平很高。那一次,记者看到郭明义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各类理论书籍。他说,不读书不看报,哪能跟上中国发展的脚步,哪能当好一名工人。

2018年年底,记者和郭明义又见面了。这一次,郭明义深情回顾了与鞍钢共同成长的经历。他说,是鞍钢的英模文化影响了他,让他四十多年如一日坚持做好事。

五次采访郭明义,不变的是他那身洗得发白的工作服,脸上纯朴的笑容,还有执着的精神。变化的,是他鬓角渐生的白发,是脸上渐深的皱纹,还有不断提升的理论水平,以及不断增加的郭明义爱心团队的数量……

辽宁历史文化

鞍 钢

鞍钢集团(以下简称鞍钢)于2010年5月由鞍山钢铁集团公司和攀钢集团有限公司联合重组而成,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的中央企业,总部坐落在辽宁省鞍山市。鞍山钢铁集团公司是新中国第一个恢复建设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最早建成的钢铁生产基地,为国家经济建设和钢铁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被誉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是“鞍钢宪法”诞生的地方,是英模辈出的沃土,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