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发现了他们

辽宁日报 2019年03月28日

本报记者 张 昕

辽宁日报新媒体运营中心编辑杨东(右)和李小杏(左)与丁慧合影。

辽宁日报驻盘锦记者站记者刘立杉(中)采访张善哲的女儿张笑(左)。

提示

一条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如何通过融媒体迅速传播,成为网友关注的热点,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呢?辽宁日报三位记者用亲身经历告诉您,融媒体时代来了,从广泛的新闻线索中发现、采写并包装出有内容、有深度、有价值的新闻,是党报新媒体弘扬正能量的新探索。

第一时间找到丁慧

2018年7月20日下午4点多,辽宁日报新媒体运营中心记者李小杏接到时政新闻中心发来的线索——三段两分多钟的短视频和一封表扬信。

看完视频,又读了感谢信的内容,李小杏基本了解了事件的经过:一名在校女大学生通过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在火车站救下了一位老人。好线索,值得跟进采访!

通过视频提供的信息得知,救人的女孩叫丁慧,家住沈阳,是锦州医科大学的学生。李小杏立即与校方取得联系,很快得到丁慧的电话。

电话拨通,当李小杏提出希望面对面采访的请求,20岁的女孩丁慧有点蒙,没有立刻答应接受采访。丁慧说,自己正在和家人吃饭,会吃到很晚。李小杏表示,晚一点儿也没关系,自己可以等。最后,两人约定晚上7时见面。此时已是晚上5时许,李小杏从报社出发,和同事兵分两路采访。一路采访丁慧本人,一路联系丁慧的老师、同学以及被救老人的家属等相关人员。

李小杏记得,当天采访的时间不算长,丁慧是个不善言辞的女孩,而且,她觉得自己并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

采访结束,李小杏有些激动。稿子的框架在回家的路上基本搭建了起来。采访那天是周五,虽然到家已经很晚,李小杏打开电脑一气呵成写完了稿子。第二天,报道通过辽宁日报新闻客户端推送出去。让李小杏没想到的是,等她打开手机,朋友圈铺天盖地的都是这则新闻。不到一个小时,关于丁慧的这则新闻便成为阅读量10万的爆文,此后的几天,全网阅读量超1亿多人次。这样的数据,着实让李小杏有些意外。此后,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央视等国家级媒体和省内多家媒体也迅速捕捉到这一信息,全国各地上百家新媒体平台全文转载辽宁日报新闻客户端稿件,全国网友称赞丁慧是“最美大学生”。

凡人善举,社会新闻记者出身的李小杏不知道采访过多少次。每次采访这类题材,她的心里都暖暖的。而此次采访,在前期线索提供上有视频,在采访过程中能与事件核心人物面对面,传统媒体记者通过融媒体平台产生一篇阅读量超1亿人次的爆款融媒体产品,更让李小杏觉得,网友们其实对凡人善举的传播还是认可的。

有了此次报道丁慧的经验,李小杏期待着下一个“丁慧”出现在辽沈大地。

“逆行”英雄的行为准则里没有选择

去年年末,我省两名消防员以他们的壮举温暖了寒冷的冬季。

一名叫李铁。2018年12月7日上午7时3分,一名男子在结冰湖面行走时掉入冰窟,鞍山市消防支队消防员李铁因营救落水群众而壮烈牺牲,年仅23岁。

一名叫岳永峰。2018年12月8日上午10时40分左右,大连市一栋老式建筑突然起火,大连市消防支队中山区大队消防官兵第一时间抵达现场,在-5℃的寒冷天气下,消防官兵不畏严寒,经过消防立体作战,迅速控制火情,很快成功将火扑灭。岳永峰被烈火炙烤后又遍体冰霜,演绎一曲“冰与火之歌”。

去年12月10日,辽宁日报客户端将两名消防战士的事迹报道整合,并配发短评。短评中说,他们赴汤蹈火义无反顾、冲锋向前毫不迟疑的气概从何而来?从无论严寒酷暑,坚持苦练不辍而来;从无论白天黑夜,始终坚守岗位而来;从无论消防服是否加身,时刻将人民利益放在心上而来。忠于使命、献身使命、不辱使命的铮铮誓言,是刻进每一名消防战士骨子里的忠诚担当,是融入每一名“逆行”者血液里的战斗精神。这则消息一出,立即得到众多网友的关注。

当日负责整合两条新闻并配发评论的,是辽宁日报新媒体运营中心的编辑杨东。他说,两名消防员,和之前报道过的丁慧、张善哲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但当面对突发事件时,他们的处理方式却平凡中见伟大,令人敬佩。

两名消防员的新闻只相隔一天。杨东说,当他从网上看到这两条新闻时,觉得它们既有新闻性,又很有价值。多传播这样的社会正能量,正是党报新媒体的责任所在。

杨东说,从丁慧报道在辽宁日报客户端阅读量超过23万人次开始,“我们逐渐摸索出融媒体时代如何让辽宁好故事传播得更快、更远、更持久的现实路径。”他认为,对丁慧、张善哲、李铁、岳永峰的报道在全国取得巨大的社会反响,是辽宁日报融媒体改革过程中,传统报人思维转型、观念转型、方法转型的一次生动检验。

“在融媒体时代,报道的方式和工具发生了变化,但我们的新闻意识没有变。我们用‘脚’接地气、用‘心’写新闻的传统没有变,好记者的职责没有变。”杨东说,今天的新闻人,拼的是速度、技术和创意,但更拼内容、深度和广度,“好新闻关键在于发现,在于表达。我们始终相信,面对越来越广泛的线索来源、越来越丰富的新闻题材,只要满怀热情、精益求精,就能采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好作品。”

记录张善哲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双闪”

去年12月28日,“辽宁好人”2018年度盛典举行。刚刚去世一个多月的辽河油田沈阳采油厂机动采油大队油罐车司机张善哲获得表彰。最早采写张善哲报道的,是辽宁日报驻盘锦记者站记者刘立杉。

看到盛典中张善哲的故事被再次讲述,刘立杉的内心涌起一阵酸楚。“比起写出一篇有影响力的稿件来,我更希望张善哲还活着。”作为一名记者,刘立杉的内心很矛盾。但为了让张善哲的故事为更多人所知,他知道,自己要继续写下去。

2018年11月21日晚,沈阳采油厂机动采油大队油罐车司机张善哲在行驶途中突发疾病,他在最为严峻的时刻,用生命保住了国家的财产、群众的安全。

刘立杉是在事情过去十天后收到线索的。这件事听起来很感人,挖掘更具体的情况,他找到辽河油田公司党委宣传部和沈阳采油厂党群工作部两位工作人员。从他们的讲述中,刘立杉发现两个细节——安全停靠在路边的油罐车亮着“双闪”,在现场的同事在驾驶室中看到,栽倒在方向盘上的张善哲的一只脚牢牢地踩在脚刹上。生命垂危,张善哲在驾驶室里是怎样的痛苦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他有意识地完成这两个动作,深深打动了刘立杉。这是多么崇高的职业责任、职业精神啊。

当时考虑到张家人还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刘立杉没有采访张善哲的家人,而是找到在场的当事人、张善哲的单位领导、同事以及邻居。随着采访的深入,从身边人的讲述中,刘立杉震撼了。他没想到,邻居和同事口中的张善哲原来在日常生活中就是这么善良的人。刘立杉还记得,采访时邻居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她讲到和张善哲相处中的点点滴滴,让刘立杉也泪洒现场。

2018年12月4日,《张善哲启动生命中最后一次“双闪” 》在辽宁日报社会版头题发表,同时辽宁日报新媒体、网站同步刊发。在接下来的3天中,刘立杉又对张善哲的同事、家人、邻居、辽河油田其他采油厂油罐车司机、盘锦社会各界进行了深入采访,连续刊发了有角度、有深度的相关报道。

每次采访,刘立杉对张善哲都会产生新的认知,也对他生命中最后一次“双闪”不再感到意外。张善哲的事迹所体现出的职业精神,已不仅仅是辽河油田、盘锦市的事情,更足以成为辽宁的骄傲。

完成报道的过程,也是对张善哲的英雄形象不断认知、提升的过程。随着采访的深入,当越来越多关于英雄的细节展现在面前,刘立杉由衷地体会到,在某一个岗位工作时间长了,难免出现职业倦怠感,但在张善哲身上,人们看到的是一个人对职业的热爱、敬畏和责任感,这种职业精神,值得宣扬。

刘立杉坦言,这次报道,得到报社很多同事的配合,是集体的力量让报道更有力量。作为党报记者,有责任、有义务宣传好、报道好张善哲的事迹。辽宁日报的报道推出后,盘锦当地媒体于12月5日和6日连续两天用两个版面对报道进行了全文转载。全国200余家媒体的跟进,都印证了这是一条有价值的新闻。

愿张善哲也能看见,这人间因他而更加温暖。

调查

每个年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英模记忆

互联网时代,新的交互媒体成为传播正能量的重要平台。报道组在新媒体平台上做了一次主题明确但样本随机产生的调查,从中发现不同年龄层的人对辽宁英模的认知和理解。

60岁以上最受英模影响

对于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孟泰、王崇伦、尉凤英等劳动模范深刻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观。网友“永不停息”生活在鞍山,今年60岁。他说,鞍山人习惯把孟泰称为“老英雄”,习惯把孟泰看作城市的精神符号。他说:“我刚参加工作那时候,单位总号召大家学习孟泰。我们这些青年工人,都把孟泰当作奋斗的榜样。”1952年出生的杨淑娟参加“三线”建设,从沈阳去了贵州。她说,年轻的时候,尉凤英是自己的榜样。刚到贵州条件艰苦,她在日记中经常写“要向尉凤英学习”,学尉凤英爱岗敬业、刻苦钻研。这种信念成为杨淑娟扎根贵州,一辈子勤勤恳恳工作的精神动力。1954年出生的安志学是黑龙江人。他最崇拜“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我没考上大学,进厂当了工人,情绪一度很消沉。”安志学说,他是看了王崇伦的事迹后振作起来的,因为王崇伦的故事告诉他,不管是什么岗位,只要不断钻研,都能成为了不起的人。

35岁到45岁最熟悉雷锋

网友“小溪水”说,从小,老师讲课最常挂在嘴边的就是雷锋,自己也经常参加学雷锋活动。“小时候,学校成立学雷锋小组,经常到孤寡老人家打扫卫生。大家都踊跃参加。谁要是进不了小组,就急得不行。”何滨是土生土长的沈阳人,在他看来,辽宁“盛产”英模。去年年底,他去看了话剧《大国工匠》,被深深打动,“辽宁是‘共和国长子’,这个称号可不是乱叫的,看看咱们辽宁几十年来出的英模,多少人都在全国家喻户晓。为什么他们都在辽宁,我觉得不是偶然现象,应该好好研究研究。”

00后崇拜郭明义、姜妍

林美熙今年读高二,她看过电影《郭明义》,还会唱主题曲《把幸福给你》。

2月28日,姜妍到沈阳市铁西区勋望小学参加学雷锋活动,该校四年级学生赖雨鑫说:“那天我跟姜妍面对面,心里特别兴奋。过年时我们全家看春节联欢晚会,看见姜妍阿姨在晚会现场,特别感动。我希望自己长大后能像她一样,成为一个优秀的女性。”

8岁的单学聪对蒋新松的故事最感兴趣,因为去年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中国制造的机器人惊艳世界,他特别期待能到生产机器人的工厂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