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提问

辽宁日报 2019年03月28日

本报记者 张晓丽

报道组邀请抚顺市雷锋纪念馆馆长李强、沈阳市作协副主席商国华、中国工业博物馆研究室主任王彤和东北抗联精神研究中心主任张鹏一、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洁等五位专家参加一次纸上讨论会,围绕辽宁英模文化的内涵、特质以及如何宣传推广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

Q1:辽宁的英模文化有什么独特之处?

张洁:辽宁英模覆盖各个历史时期和各个领域。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恢复时期有孟泰、马恒昌等,他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为生产恢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雷锋为代表,还涌现出一批技术革新能手如王凤恩、王崇伦、尉凤英、张成哲等,他们对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时期,我省在科技、农业、文化、教育、公安司法等战线涌现出一批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的劳模,如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乡镇干部薄任石、钢铁卫士宋达夫,等等。近年来,辽宁更涌现出郭明义、罗阳、姜妍等英模人物。

商国华:辽宁的英模遍布各个行业,都是各行业的杰出代表。工业战线有孟泰、王崇伦、马恒昌等,农业战线有村党委副书记陈玉圭、镇党委书记姜云胜、富民书记张文成、脱贫书记张作玺等,军队代表有雷锋,教育战线有魏书生,妇女代表有尉凤英,公安司法战线有谭彦,见义勇为代表有白雪杰,还有道德模范郭明义,等等。这些英模来自各条战线,植根于广大民众当中,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辽宁的英模极具感召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在不同的时代,都能引领社会进步。

张鹏一:我们辽宁是一个英模辈出的地方。无论是和平年代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雷锋、郭明义、罗阳……还是在抗日战争中争取民族解放的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宋铁岩等抗日将士,都是民族的脊梁。一个时代孕育一种文化,英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的。我认为,辽宁的英模文化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忠贞报国、艰苦奋斗的抗联精神,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Q2:英模文化的产生与辽宁的地域文化有没有关联?

张洁:辽宁的英模文化与其他文化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英模文化传承了传统文化中精忠报国、无私奉献、勇毅力行的民族精神。英模身上无处不在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勤劳节俭、一心为公,在平凡的岗位上坚持服务人民、服从大局,同时又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充分体现出厚德载物、修己慎独的优良品质。这些美德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和发扬,这些传统美德促使他们在各自的舞台上不计较个人名利,默默奉献,心中装着国家和集体。孟泰说,危险关头,一秒钟就决定你是一个勇士还是一个胆小鬼。英模精神传承了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自主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说,科学事业是豪迈的事业,需要我们用毕生精力探索追求和攀登。干事业,首先要心中有祖国母亲,这样才能产生对事业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感,才能战胜一切困苦。

李强:辽宁的英模文化与辽宁地区的地域特点、人文情怀是密不可分的。我们从新时代辽宁精神中可以看出,“长子情怀”是离不开工业英模的,而“忠诚担当、创新实干、奋斗自强”都是辽宁英模的特质,辽宁的英模文化就是新时代辽宁精神的写照。

商国华:辽宁就是一个“生产”英模的地方,我曾经做过统计,辽宁的劳动模范是全国最多的。我想,辽宁英模文化的产生与辽宁省的工业历史密切相关,与当地的工业文明是一脉相承的。举个例子,当年,苏联专家撤出中国后,辽宁工人们发奋自强,努力提高技术水平,沈阳市劳动模范吴家柱、林海丰和先进生产者吴大友发起的群众性技术协作活动,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经过一年半的发展,成为拥有1万多名先进生产者、老工人和技术人员的群众性技术队伍。这项活动发展得如火如荼,直到今天仍然散发着光辉。

Q3:英模文化在社会中 应该承担什么样的作用?

张鹏一:英模拥有强大的感染力、感召力,是倡导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载体。

英模文化是一种具有正面示范和激励作用的文化形态,它直接或间接地折射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

通过英模文化,树立道德典范,对民众进行教育,把正确的思想观、道德观、价值观传递给社会大众,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激励人民积极进取。英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它反映着人民的意愿,从而得到人民的接受。

王彤:英模精神最大的作用就是典型引路的作用。当一位英模出现的时候,不管我们做什么工作,都会被他的精神所感动。

我们学雷锋也好,学焦裕禄也好,学其他英雄人物也好,我们都会从各自不同的方面,去寻找与英模之间的差距,找到需要学习的地方。

李强:我们学习英模文化,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理解和践行英模精神,这是我们今天最应该思考的问题。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英模,也许有的英模已经去世几十年,但他骨子里的这些精神和性格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理解、践行。学习英模的精神并不遥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该是非常具体的,应该是指引我们前路的一盏明灯,是鼓舞我们前行的动力。

Q4:如何加大力度宣传 辽宁英模文化?

张洁:尽管辽宁是盛产英模的大省,但是,辽宁英模在青少年心目中形象模糊。

总体上,60后以及以前的人们大多熟悉孟泰、马恒昌、尉凤英等英模事迹,而且很多人从小把他们作为人生奋斗的楷模。然而,70后、80后、90后以至更年轻的一代人对于英模精神了解得并不十分深入,有的青少年甚至在思想意识上存在一些不良倾向。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在青少年时期没有形成积极向上的理想和信仰,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

信仰,本质上是人的精神支撑和寄托,是人生的动力源泉。因此,重塑信仰就成为我们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辽宁英模精神是树立青少年坚定信仰的良好载体。弘扬英模精神,引导更多青少年以英模为荣,必将升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

张鹏一:现阶段,随着人们思想的开放,独立自主、自由平等意识的逐渐增强,人们对英模文化的接受程度相对弱化,学习英模的观念渐趋淡薄,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我们应该大力宣传和弘扬英模文化,尤其是要在广大青少年中宣扬。其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充分调动和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要坚决抵制贬低英模、损毁英模、漠视英模的错误言行,净化社会风气,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蓄蓬勃向上的正能量。

李强:我们要把宣传与实践养成结合起来。宣传固然重要,但宣传英模文化最终要落实到实践中去,让英模的精神能够滋养辽宁这片土地。

在工作中,我们要注重英模文化的广泛普及和重点推荐,对青少年、工人等不同的人群,应该选用不同类型的英模文化,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在宣传层面,宣传英模可学可做的点点滴滴,增强人们的触动感,而不是大而全的宣传,此外还应多利用互联网、自媒体等新媒体进行宣传。

我建议在政策方面鼓励人们做好事。我们以学雷锋为例,学雷锋活动常常与志愿服务相结合。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大家提起学雷锋,想到的不仅仅是做好事,还要有做好事后的荣誉感。

近些年来,许多人倡导建立道德银行、诚信积分等机制和办法,就是要传达一个理念,那就是做好事会有好报。

辽宁社会科学院

研究员  张  洁

英模是辽宁文化的醒目符号

辽宁英模影响广泛、深远。孟泰精神是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具有全国影响力。雷锋精神更是名扬世界。2009年度,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的人物中,辽宁入围7人,他们是孟泰、马恒昌、雷锋、谭彦、杨利伟、方永刚、王永志。

英模文化已经成为辽宁重要的地域文化符号之一。辽宁英模辈出体现的是一种文化现象,凝聚着地域文化氛围和人文气质。英模精神也是时代精神的典型化、人格化、标本化。英模身上体现出仁者爱人、大爱无疆的崇高境界,无私奉献、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进取创新、追求卓越的人生目标。这些英模人物虽然身处不同年代、不同环境、不同岗位,但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崇高精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辽宁英模所创造的业绩和凝聚的精神足以使英模文化有理由、有资格成为辽宁地域文化的一个优秀品牌,与清前文化、抗战文化共同构成辽宁文化的醒目符号。

沈阳市作协

副主席  商国华

让英模成为孩子们的偶像

我年轻的时候听新闻广播,每天都会听到英雄模范的故事,把他们当作我的偶像。直到现在,我还记得《为了61个阶级兄弟》的故事。

过去,英模对社会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当年,沈阳重工最困难的时候,没有煤,没有水,怎么解决呢?去抚顺的西露天煤矿借煤。当时煤矿已经供应他们20多吨煤了,再借就得付钱。他们说,你们看在老金的面子上就借吧!老金是谁呢,就是闻名全国的“刀具大王”金福长,沈阳重工有名的劳模。结果第三天,煤矿一分钱没要,就把煤给运过去了。

今天,时代变化了,但同样需要大力宣传英模,同时要在方法手段上多做创新。

现在的孩子,喜欢和追捧的人物,往往是那些走红地毯的演员、明星。我们需要重视这一社会现象,要关心年轻一代在关注什么,要对他们进行引导。

中国工业博物馆

研究室主任  王  彤

透过文物看英模精神

辽宁的工业历史,留下了一件件令人震撼的工业藏品,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故事,还有背后不可忽视的工业文明和英模精神。

我们都知道,工业的辉煌,得益于产业工人这个群体非凡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中国工业博物馆中,展出了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虽然是按原比例仿制的,但这枚国徽背后的故事,展现了当时工人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十分令人感动。

1950年9月,当沈阳第一机器厂接到制作第一枚金属国徽的任务时,工人们既激动又担心,因为以当时的技术条件,要想出色地完成这项光荣的任务,还具有相当的难度。在这个时候,厂里的技术尖子、劳动模范焦百顺担起了重任,从模具制作到浇铸成型,都靠经验手工操作。大半年之后,焦百顺和沈阳第一机器厂的工人们硬是凭目测、手工操作的精湛技艺攻克了难关,提前20天完成了金属国徽的铸造任务。在中国工业博物馆的展品中,隐藏着许许多多这样的故事。

东北抗联精神研究中心

主任  张鹏一

东北抗联精神引领青年奋斗

传承抗联文化、弘扬抗联精神,就是宣传英模文化的一种集中体现。同时,东北抗联精神也是引领新时代青年积极奋斗的一面旗帜。

东北抗日联军将士在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奋斗精神为新时代青年的人生价值取向树立了榜样,成为引领青年积极奋斗的一面旗帜。以杨靖宇、赵一曼等为代表的东北抗日联军将士在国家危亡时刻,将个人命运与祖国、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拯救国家、民族为己任。青年的人生奋斗取向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当代青年应从东北抗联精神中不断汲取精神力量,形成自己向上、向善的人生价值取向,谱写自己壮丽的青春篇章。

为传承抗联文化、弘扬抗联精神,我馆在陈列馆展览的基础上,制作抗联史实流动展厅,组织“抗联史实展览到乡村、进学校、下社区、赴军营、入景区”宣教活动,拓宽了宣传教育领域,使宣传教育面成倍增长。

大力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激励广大群众在平凡岗位实现自身价值。

抚顺市雷锋纪念馆

馆长 李  强

通过文创产品触动人心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雷锋精神更加普及,深入人心。

近几年,北京故宫的文创产业十分成功,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想学习北京故宫的成功经验,把雷锋的故事、雷锋的精神融入文创产品中,通过文创产品来触动更多人的内心。

在抚顺市雷锋纪念馆中,雷锋邮局受到很多人的欢迎,尤其是孩子们。他们可以盖上个性化的纪念邮戳,可以自己做涂鸦明信片。在这一写写画画的过程中,孩子们不知不觉地接受了雷锋精神的洗礼和熏陶。

有了雷锋邮局这一成功的经验,在2019年,我们将举办文化创意产品大赛,邀请国内各大院校、文创公司、相关的展馆参与,同时通过网络、自媒体等方式向社会征集创意设计。

我们相信,通过这样的比赛,不仅可以进一步宣传雷锋精神,让人们了解雷锋,了解雷锋精神的内涵,还能创作出更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文创产品。

我们希望这些文创产品能够针对不同的人群,让他们都能产生共鸣。

生产文创产品,不在于它的商品价值几何,而在于它最终能让人们有所触动。哪怕是一个书签、一个手机套,只要它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潜移默化地让人们体会到雷锋精神,我们就达成了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