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西区就是模范

辽宁日报 2019年03月28日

本报记者 张晓丽 文\摄

中国工业博物馆一角。

中国工业博物馆内的雕塑《十万军镐》。

提示

铁西区,是中国工业文化的象征,也是工业精神的集中体现。铁西区,经历过转型之痛,也品尝了改革之利。对于工作和生活在铁西区的几十万产业工人来说,无私奉献、积极进取、敢为人先、永不言败的精神是铁西区最为珍贵的财富,也是当代铁西人文情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铁西区迈步向前的不竭动力。

脊梁

翻开辽宁经济发展的画卷,如果那些辉煌的成绩是底色,那么画面的主体一定是这些成绩的缔造者,他们或许是一个人,或许是一群人,他们有男有女,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有着不同的身份,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劳动模范。

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劳动模范在大工业火热的生产生活中不断涌现。劳模评选始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的劳模形象定格在人们心中的多是艰苦奋斗、大干苦干的形象,如工业战线的老英雄孟泰、生产竞赛运动的带头人马恒昌、工人技术革新家王凤恩等。上世纪80年代,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一系列重要论断下,专职技术人员、“知识型工人”和优秀企业家进入了劳模行列,这一阶段涌现的劳模包括“活着的孟泰”张成哲、“走在时间前面的人”徐正新、“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等。进入21世纪,辽宁选树劳模由“传统劳模”向“创新劳模”转变,体现了时代要求,像沈鼓集团的“五朵金花”、鞍钢的李超、沈飞的方文墨,许许多多的劳模被树立起来,代表着这个时代的价值取向。

一张张脸孔由远及近,不仅象征着一段又一段的辽宁工业史,更诉说着一个规律——厚重的工业文化能够孕育出更多的劳模。

这与老工业基地紧密协作的生产模式密不可分。大工业有着规模大、分工细、协作广泛的特点,生产环节一环扣一环,必须相互配合。在这样的环境中,为了达到更高的生产水平,不给他人、集体拖后腿,往往会激发出一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这与辽宁地区长期形成的主人翁意识密不可分。一直以来,辽宁被称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和“共和国装备部”,创造了许多“第一”,一代又一代的产业工人这样告诉自己的后辈:“我们是中国工业的脊梁。”直到今天,在鞍钢、沈鼓这样的国企中,工人的身上依然流淌着大公无私的血液,他们依然以民族振兴为己任,坚持爱厂如家的精神。

这与企业的积极培养密切相关。在辽宁,长期以来能够形成劳动光荣的氛围,源自各个企业对劳模精神的鼓励和积极培养。纵览辽宁劳模的成长经历,我们不难发现,企业往往会给劳模提供成长进步的平台,让劳模承担重点任务,提升劳模的能力素质。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企业中常常会举办技术竞赛,培养工人们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精神。

这与开拓创新的时代要求密不可分。在当前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年代,竞争非常激烈,企业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工人群体必须在几十年如一日的平凡工作中,提高产品的质量,突破技术难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劳模往往秉承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精神,脱颖而出。

沈鼓集团

蝶变

沈阳地铁一号线西向倒数第二站是中央大街站,这里企业、工厂云集。

沈鼓集团位于地铁口以北,越过高大的办公楼,可以远远望见厂区内厂房林立。

沈鼓集团党委宣传部部长刘胜民说,沈鼓集团的主导产品已经由鼓风机跨越到技术水平更高、结构更复杂的压缩机,包括炼油、乙烯、空分、核电等能源化工工程用的离心压缩机、往复式压缩机和泵类产品。作为沈阳的老牌国企,沈鼓集团创造了新中国众多个“第一”,如第一台十万空分压缩机组、第一台120万吨乙烯压缩机组、第一台长输管线压缩机组,等等。

“别看我们现在的技术位于世界前列,但如果不是及时革新技术,沈鼓就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走出当时国有企业面临的困境,更不可能实现这么多重大国产装备的突破。”翻开沈鼓今年刚编印的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纪念画册,第十页的画面是一台大型计算机正在进入沈鼓厂区。刘胜民告诉记者,当年沈鼓可是IBM大型计算机在中国大陆的第一个用户。

在沈鼓集团发展的初期,也曾走过引进技术的道路。当时如果不引进新技术,沈鼓集团就会在故步自封中丧失竞争力。在同一时期,许多企业因为没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最终被淘汰。由于外商严密的技术封锁,沈鼓集团所引进的技术只能是世界二流、三流的技术。如果不能在这个基础上吸收消化再创新,沈鼓就不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我国大型压缩机市场将面临持续被外商垄断的残酷现实。从那时起,沈鼓集团认识到,在关键领域,中国人无论如何都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此后,一代代沈鼓人不断突破技术难题,不断打破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如今沈鼓的离心压缩机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大型乙烯压缩机组等重大装备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大型工程和重点项目的建设。

沈鼓集团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与沈鼓人的不懈努力密不可分。沈鼓集团培养锻造了一支以杨建华、徐强、“五朵金花”、姜妍为代表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他们永不服输,拒绝平庸,敢为天下先,使得沈鼓集团能够最终实现从跟跑、并跑向领跑冲刺的蜕变,成为“大国重器”“国家砝码”。

中国工业博物馆

工业遗产

如果不是土生土长的沈阳人,想要了解铁西区的历史,有必要去一趟位于铁西区卫工北街与北一西路交会处的中国工业博物馆。

铸造馆是中国工业博物馆的一部分,它以前是沈阳铸造厂,后来老厂房经过改造,曾经作为沈阳铸造博物馆向大众开放。

走进铸造馆,恍若置身于旧时光中。宽阔的厂房中,满眼的巨大机器,仿佛下一秒就会嗡嗡作响。对比之下,个人显得格外渺小,也许只有群体的气势才能压住这样的场面,记者心中不由升起一个念头:“团结就是力量。”

中国工业博物馆研究室主任王彤说:“我们非常庆幸能够把这些工业遗产保留下来,让所有人都能切身感受那个年代的工业气息。”王彤介绍,在2002年左右,铁西区开始了“东搬西建”的工作,把部分老企业从铁西区搬到经济技术开发区,利用市区与郊区形成的地价差获得资金,帮助老企业安置职工、转换机制、改造技术。在这一过程中,沈阳铸造厂就被保留下来,并且被改造成铸造博物馆。

在铸造馆中,有一组雕塑名为“十万军镐”,展现了抗美援朝战争时,为支援志愿军,沈阳重型机器厂接到上级命令,在两个月内赶制出10万把军镐,用于前线挖掘战壕。厂内全体员工接到命令后,克服不利条件,革新技术,采用“叠芯串铸”的方法,仅在19天内就完成了任务。

在铁西,很多企业、工厂都有类似的故事。这些故事彰显了铁西的工业文化、工业精神。这些故事的背后是一群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创新实干、奋斗自强的铁西工人。直到今天,在我们熟悉的沈鼓集团、沈阳机床、沈重集团等企业,都在不断涌现这样的楷模。

王彤表示,留下老厂房,不仅仅是要留住一段时光,也是让曾经在工厂工作和生活的工人群体有一个寄托思念的去处,更是要把工业文化和工业精神永久地保留下来、传承下去。

沈阳1905文化创意园

老旧厂房的新生

在老一辈人的眼中,铁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沈辽路上的金牛拖拉机厂变成了家乐福、万达广场,北二路上的沈阳机床厂原址上建成了红星美凯龙、宜家、星摩尔广场,曾经的工业街区兴华街、北二路成了汽车4S店集群,而兴工街、云峰街、建设大路成为高档住宅区……

在铁西区,还能不能找到曾经的工业元素?记者四处寻找,找到了一条条以“工”字命名的街道,找到了扳手形状的斑马线,找到了广场上醒目的工业雕塑,找到了见证老铁西人生活的工人村生活馆,还找到了彰显新铁西人时尚潮流的1905文化创意园。

铁西区的工业历史悠久,要追溯到1905年,沈阳第一个工业企业——铁路修理所在铁西诞生。沈阳1905文化创意园的名字由此而来,它坐落于重型文化广场西南部,远远望去,尖状屋顶十分引人注目。这座建筑始建于1935年,后来成为原沈阳重型机械厂的二金工车间。在这里,炼出了新中国的第一炉钢水,创造了40多项“共和国第一”。当沈重集团整体搬迁后,二金工车间作为铁西工业的见证,被完整地保留下来。

走进1905文化创意园,你会发现新锐与沧桑在这里碰撞出艺术的火花。这里的装饰布置以工业元素、旧机器设备创意设计出的工业雕塑为主,这里摆有巨大的轮胎、由零部件组成的机器人雕塑,还有闪烁的工业交通信号灯等摆件。

沈阳1905文化创意园的负责人王之函告诉记者:“我们在保护老建筑的同时,加入创意内涵,把这里打造成为集历史、文化、艺术、休闲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综合体,这样成熟的商业区在东北是唯一的。”

园区中,老厂房有着超高举架、现浇架构、顶峰天窗、灰色墙体,在这幅粗犷的画面中,设计者或者是在墙上画上漫画,或者是配以艺术品和充满创意的小玩意,使得每一处景观都充满了文艺范儿。年轻人来此寻找、享受浪漫的文艺情怀,退休的工人也可以在这里寻访年轻时的岁月。

特写

姜妍的一天

姜妍有很多称号,她是用户眼中的“偶像”,她是项目的“定心丸”,她是厂里人人学习的“劳模”,她是年轻团队口中的“姜姐”。

2月20日这天,记者跟在这位梳着马尾、不施粉黛的女工程师身边,记录下她最普通的一个工作日。

上午9∶00

记者来到姜妍的办公室,她穿着蓝色的工装坐在电脑前,手里拿支笔,正在看设计图纸。

姜妍的办公桌十分普通,除了电脑之外,还有几处堆积着书籍和资料,一部电话、两盆绿萝、笔筒、茶叶、茶杯分散在各处。桌边还有一个桌牌,上面写着:“沈鼓集团透平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姜妍”。

姜妍今年46岁,她回想起自己初来沈鼓,就从事设计工作,一干就是22年。

上午9∶56

姜妍通知设计团队十点开会,对图纸进行审核。面对密密麻麻的图纸,姜妍总是一眼就能发现问题,她对在场的每个人都反复强调“要细心”“我们一定要做到零失误”。

姜妍所领导的设计团队是沈鼓集团最年轻的团队,却因为工作突出,先后获得“辽宁省优秀班组”“全国工人先锋号”等殊荣。

中午12∶20

办公室中,姜妍看了一眼表,已经过了饭点儿,她起身去食堂吃饭。

匆匆扒拉了几口饭菜,姜妍和记者唠起了孩子。

记者问孩子多大?姜妍说她上高中了。说起女儿,姜妍是愧疚的。

去年孩子初三,面临中考,每次家长会的时候,姜妍都在出差,一次都没赶上。

姜妍说女儿特别懂事,但是这种懂事让人心疼。她打开手机,翻出一条短信,是一条女儿小学时发的短信:妈妈,我在雪地里等了40分钟公交车,还没来,我都冻哭了,多想你来接我。看到这里,我俩眼眶都红了。

下午2∶00

姜妍去找领导汇报工作进程。

下午2∶34

姜妍刚到办公室,就来了一个电话,说是车间那边出了问题。姜妍赶往车间,原来是有一个零件尺寸不对。姜妍告诉记者,这个工作就是要心细,每一步都要精确,这样才能做到零失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这么小小的一个失误,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下午6∶00

回来之后,姜妍反复查看图纸和资料,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一直忙到下班点儿。她揉了揉酸痛的脖子,估计今晚得加会儿班。22年来,姜妍在设计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她先后获得“氧气压缩机用银片镶嵌密封”“常温装配超低温运行离心压缩机”等六项国家专利,主导设计出我国第一台45万吨乙烯压缩机,又成功设计创造了第一台百万吨乙烯压缩机,被誉为“国家百万吨乙烯压缩机设计第一人”,这不仅打破了国外长期的技术垄断,而且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具有百万吨级乙烯“三机”设计制造能力的国家,彻底结束了长期以来依赖进口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