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昕 文\摄
黄群的办公桌里,还有一桶未开启的方便面。
黄群牺牲前做最后监控的试验平台监控室。
2018年,对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六〇研究所的每一个人来说是记忆深刻的一年。如今,黄群、宋月才、姜开斌英勇殉职的海面早已恢复平静,但海边弯曲变形的铁架仍在讲述着曾经发生在这里的不凡故事。黄群的办公室依然保持原状,办公桌下方的一盒方便面仿佛在等待他的归来。
身影
中国有句话叫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意思是蓬草长在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就能得到健康成长。
辽宁就是这样一种环境。辽宁的土壤不仅感染着、塑造着每一个辽宁人,还让很多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外地人心生善念,做出种种壮举。
在黄群所在的研究所进行采访时,最打动记者的是,虽然黄群到大连的时间不长,但每一个与他打过交道的人都对他赞赏有加。在所里的微信公众号上,同事们经常发表“我与身边英雄的小故事”,在大家追忆的点点滴滴中,不难看出,黄群是一个在工作上要求严格,在生活中平易近人的好领导、好同事。
研究所同事王彩玲回忆说,有一次自己撰写企业标准文案,黄群逐字逐句修改,包括标点符号。“我们是搞标准化工作的,我们自己首先要‘标准’。”黄群的这句话,至今回荡在王彩玲的耳边。2017年8月初,程晶想请年假回老家看望父母。当时黄群来所里不久,程晶找他签字时有些紧张。黄群亲切地问她家里的情况,一边签字一边嘱咐,不管工作多忙,都要常回家看看。没想到,现在黄群再也没办法回家看望老母亲了。说起这些,程晶的眼睛有些湿润。
我们所看到的每一位英模都是高大的,彰显光辉形象的。可行走在耀眼的光环背面,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对祖国忠诚,对工作负责,对同事友爱的身影。这一束束映衬光环的微光,聚集力量,在辽宁营造出崇尚英模、学习英模的浓厚氛围。
善如芝兰,行若春风。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辽宁这片黑土地上,会诞生更多英模。
黄群办公室
办公桌里的方便面
黄群牺牲后,他的办公室一直锁着。
第七六〇研究所党群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沈嘉祺带领记者来到办公楼五楼的一侧,轻轻打开黄群办公室的房门,自己却没有进入。她说,黄所长牺牲后,每次进他办公室,心里就感到难以名状的悲痛,所以就站在门口不进去了。
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落在黄群的办公桌上。桌上很整洁,一台电脑、一个台灯,一盆绿色植物和几张没来得及签名的文件静静地摆放着。办公桌正前方的书柜里,有很多专业书籍和工作笔记。
记者绕着办公桌仔细端详,无意中看到办公桌下方的隔板上,有一桶未开启的方便面。
工作人员说,黄群生前经常加班,一桶方便面就是一顿饭。
出事的前一晚,黄群还在加班。
孙逊,平日工作中与黄群接触较多 ,是820事件的7名落水者之一。
孙逊还记得,2018年8月19日,狂风四起,他整晚没睡,一直关注着降雨情况,并通过微信与黄群保持联系。当晚,黄群就在所里加班。
孙逊保存着与黄群的微信通话记录,记者看到,当天凌晨2时,两人还在沟通“不放心,不知道这雨什么时候会停”“一直在关注台风走势,目前看没什么危险”……
记者提出将微信记录截图发表的请求,孙逊迟疑了一下,拒绝了。他说:“还是让我把这些微信留在手机里珍藏,作为纪念吧。”
在医院治疗了半个多月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孙逊对人生、对工作、对家庭都有了新的感悟。
孙逊的大儿子今年10岁,爸爸是他心目中的英雄。前段时间,孙逊张罗幸存的同事们一起吃顿饭。大家说好谁也不提2018年8月20日那天的事。但酒过三巡,大家都哭了。活下来的人无疑是幸运的。现在,孙逊最大的心愿就是把所里的项目做好。把工作做好,以此告慰牺牲的英雄们。
七六〇研究所党群工作部办公室
最遗憾没拍张合影
王维伟和黄群在武汉第七一九所共事多年。2017年3月23日,王维伟调任大连。同年4月19日,正在武汉出差的王维伟听说老同事黄群也将到大连任职,两人相约一起从武汉去大连。
到大连后,两人几次相约吃饭,但因为工作忙,一直没约上。去年8月19日,黄群请王维伟一家三口到家里吃饭。黄群买了5只螃蟹,准备了凉拌黄瓜、鱼香肉丝等菜肴,还特意做了武汉风味的排骨藕汤。那顿饭,王维伟一家和黄群吃得很开心,大家还喝了一些啤酒。聚餐接近尾声时,黄群接到台风预警, 急着回所里看看,王维伟一家便提前告辞了。王维伟本以为,两家人今后还有很多机会聚餐,没想到却是永别。
第二天,王维伟坐着叉车到了码头。当时,天空阴暗,浪高得吓人。到了指挥室,王维伟看见身穿救生衣的黄群站在外面准备前往海边加固试验平台。
在指挥室里的几个小时,王维伟一直担心黄群,一再暗示自己往好的方向想,但事与愿违。
“那晚的聚餐是我们一家三口在大连跟黄群一起吃的第一顿饭,也成了最后一顿饭。”王维伟记得,后来儿子跟他说:“爸爸,那天吃饭时,我们一家怎么没和黄伯伯照张合影呢?”说到这里,王维伟的眼泪瞬间流了下来。
国家某重点试验平台
真实的英雄
黄群、宋月才、姜开斌牺牲后,第七六〇研究所组织了英雄先进事迹报告团,28岁的幸存者李克忠是报告团成员之一。
李克忠2008年入伍,参加过国庆大阅兵。2017年12月,李克忠转业到第七六〇研究所工作。面试他的人就是宋月才。李克忠习惯称呼宋月才为“老宋”。他说,老宋对他影响最大。“老宋很温和,但对工作要求很严。”李克忠说。
2018年8月20日,李克忠和宋月才一起被卷入海中,因为死死抱住了一根系缆柱,李克忠得以生还。那天晚上,平台工作人员都没回家,大家围坐在一起,不相信三位同志真的走了。
回忆起跟老宋一起工作的点点滴滴,李克忠说一会儿,哭一会儿。
李克忠的父母是从电视新闻中得知儿子出事的。母亲打来电话,劝李克忠回家,不干了。但李克忠必须干。他时常想起老宋对他说的话:“咱们都是军人出身,不怕危险、迎难而上,是咱们军人的性格。”台风来袭时,没有人命令老宋冲上去,但当过军人的老宋就这么做了。李克忠认为,老宋是用实际行动来诠释自己说过的话。
李克忠加入先进事迹报告团,给听众们讲宋月才的故事。演讲稿是他自己写的。“我不想把老宋讲成‘完人’,我写的是原原本本的老宋。”李克忠说。
很多人说李克忠的讲述朴素又真挚,他自己认为,如果有人因为他的讲述了解真实的老宋, 就是自己对老宋最好的纪念。
辽宁历史文化
词条
55
2018年8月20日,台风“温比亚”过境辽宁省大连市,停靠在中船重工第七六〇研究所的国家某重点试验平台出现重大险情。危急关头,第七六〇研究所党委委员、副所长黄群等17名同志挺身而出,在台风和巨浪中对试验平台进行加固作业。黄群、宋月才、姜开斌被巨浪卷入海中,英勇牺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以黄群、宋月才、姜开斌同志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履职尽责、许党报国。
七六〇研究所抗灾抢险英雄群体
延伸
“辽宁是个好地方”
去年冬天,家住沈阳市和平区砂阳路的87岁老人徐桂芳心里格外温暖。由于年事已高,子女都在外地,老人家里的窗户太脏了,脏得看不清外面。老人想自己把玻璃擦擦,可实在擦不动。雇人,又不知道去哪找人。
一天,王义华来到徐桂芳的家。屋里屋外溜达一圈,王义华心里发酸。锅盖上一层厚厚的油渍、原本泛黄的浴缸蒙着黑灰,卫生间里的异味让人作呕。王义华边干活边和老人聊天。3个小时后,王义华把老人搀到窗前。透过明亮的窗户,看着楼下来来往往的邻居,徐桂芳激动地流下眼泪。
除了沈阳市人大代表、沈阳市鲁园农民工工会家政服务分会主席,王义华还有一个身份——律动公益志愿者。王义华带着100多名外地来沈打工人员,为沈阳的失独、孤寡或空巢老人提供保洁、陪护等服务。
26年前,王义华来到沈阳打工。在沈阳生活的日子,早就超过了四川老家。对于辽宁,王义华感情深厚。“其实我没打算一直待在辽宁,心里想着哪好就去哪。但是,住得日子久了,我打心眼里喜欢上了热情、纯朴的辽宁人。现在我的经济条件好一些,愿意带着外地来沈的兄弟姐妹们一起帮助别人,这也是对辽宁的回报。”王义华说。
王义华说,有天晚上10点多,她的丈夫王合生驾驶电动车经过沈阳市政府广场时,车子突然坏了,只能推着往家走。正走着,一辆微型面包车停在路边,司机摇下窗户说,咋的了?车坏了?了解情况后,司机帮王合生把电动车抬上车,把他送到了家门口。王义华说,辽宁人,就是这么实在、热情。
现在,律动公益志愿者有100多人,不过,实际参加志愿活动人数更多,因为很多志愿者是“拖家带口”做公益。比如,王义华帮助的老人半夜来电话说家里水管爆裂,王合生就充当水暖工的角色;陈艳帮助的老人要去医院看病,陈艳的丈夫就帮忙把老人背下楼;失独老人心情不好,白玉梅带着能歌善舞的女儿给老人表演节目……
“辽宁是个好地方,我们都被辽宁人帮助过。现在,我们也要用满满的正能量融入这片土地,为这片土地增光添彩。”王义华这样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