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 雪 文\摄
王玉纯家的老房子见证了塔山阻击战的枪林弹雨。
塔山烈士陵园。
胜利河旁的遗址纪念碑。
塔山英雄的后代是传承塔山精神的重要群体。
提示
91岁的老兵刘炳文时常会记起塔山阻击战结束时,他们从山上下来,看到漫山遍野满是战友的遗体。71年前,在锦州、葫芦岛之间,东临渤海,西靠虹螺岘山和白台山的一座小山坡上,发生了一场无比重要又异常惨烈的战斗。在没有重型武器,并且无险可守的情况下,解放军战士以血肉之躯阻挡敌人的机械化部队,为辽沈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用生命换来的阵地
在距离锦州30公里,距葫芦岛老城区15公里的塔山村里,村民王大爷像往常一样,晒着太阳和邻居聊着家常。他叼着烟斗,盘算着在哪儿再开块地,种他最爱吃的小白菜!而就在71年前,在塔山堡(今塔山村)公路东侧村中要道口的那棵大柳树下,几位战士曾架起了重机枪,向不断冲上来的敌人猛烈扫射,连续打退了敌人的7次集团冲锋。
这里就是塔山,解放战争中的著名一战——塔山阻击战,就是在这里发生的。
在塔山这片土地上,敌我两军进行了一场殊死的争夺与反争夺、阻击与反阻击的搏杀。解放军指战员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用鲜血和生命创造了荡气回肠的战争传奇!
那是一场震撼人心的战斗。
从1948年10月10日凌晨3时许开始,6个昼夜的战火洗礼,东北野战军以8个师的力量对抗国民党11个师的力量,伤亡5000余人。
战斗结束后的塔山几乎完全成了一片废墟,这场战斗之惨烈,以至于整个塔山阵地被炮弹削低了3米。我军战士头上缠着绷带,满脸焦黑,衣衫褴褛,遍体伤痕。他们蹒跚着从烧焦的土地上站起,相互间紧紧地拥抱在一起,默默地注视着苦战六昼夜,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阵地。
毫无疑问,塔山阻击战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局部战场——塔山之战的胜负,不但关乎辽沈战役的进展乃至结局,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此后解放战争的进程,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勋。
很多人曾说,塔山阻击战是个奇迹。并且,因为有出色的指挥,顽强的意志,以及人民群众的力量,奇迹更加变成了现实。
当年的遗址上,矗立起一座丰碑。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但在苍茫的背景下,这座高耸的纪念碑还是会让人们肃然起敬。
无数塔山英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不灭的塔山之魂,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塔山村
战士都在我家住
塔山村村民王玉纯的房子是村里最老的房子,曾见证塔山阻击战的枪林弹雨。在王玉纯家的房梁上,至今还留存着当年飞机扫射留下的一颗子弹。
回忆起当年,王玉纯说:“那时候小,看见打仗还很新奇,子弹在耳边飞!”王玉纯告诉记者,那年的仗打了足足6天,“很多解放军战士还到我家住过,院子里到处都是战士。很多人累得靠着墙就睡着了。”
1948年,国共双方一场战略决战的帷幕正式拉开。在东北战场上,国民党军队有55万人,被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等互不相连的孤立区域内,物资供应匮乏,军心动摇,士气低落,而东北野战军的兵力已发展到105万人,武器装备大为改善,士气高昂。中共中央军委根据形势的变化,确定了在东北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方针,同时,决定由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攻锦打援”,迅速攻克锦州,切断北宁线。
1948年10月9日,东北野战军打响了锦州外围战。夺取锦州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阻止国民党东进兵团对锦州的增援。攻克锦州是整个东北战局的关键。守住塔山又是关键中的关键。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副秘书长、葫芦岛市政协文史办副主任张恺新说,当年担负阻击任务的参战部队到达塔山之后,马上发布了《告全纵队指战员书》,号召全体指战员不惜一切代价,以鲜血和生命,死守到底,“人在阵地在,与阵地共存亡”“就是打到最后一个人,也要坚守阵地”。
“当年我军部队将主要防御阵地设在今天的塔山村,主要因为这里控制着公路和铁路。国民党军要增援锦州,必须拿下塔山。”
张恺新认为,塔山阻击战取得胜利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战壕挖得很快。他说:“当年在塔山村民的支援下,4纵28团收集枕木7000多根,修筑明暗地堡1000多个,挖交通壕和堑壕数千米;11纵32师挖交通壕就长达18056米,修筑各种掩体2400多个,并在阵地前设置了地雷和多种障碍物,为战斗胜利打下了基础。”
保住英雄的遗体
胜利河
塔山村西南有条河,叫胜利河。河面不宽,只有约30米,是天然的屏障。当年这条河叫饮马河,塔山阻击战期间,国民党军队在河南面的村里修挖工事,东北野战军则在河北岸的塔山村布防。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这话一点不假。张恺新说,塔山阻击战的胜利,离不开当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村民帮解放军挖战壕、抬木料。当时秋收刚结束,家家都有存粮,他们还给解放军送粮。不仅如此,为了抢救、转运伤员,村民还自发组成担架队,总计动用担架2622副,出动担架队员和民工1.8万人,抢救伤员5800人。”当时带路的、救护伤员的、担水到战场的、送饭到前线的村民比比皆是。
村民王云成主动把自家房子和地窖让给解放军作指挥所,附近的村民缝制鞋垫送给解放军,妇女和老人给子弟兵碾米磨面,村民赵炳南等3人冒着枪林弹雨送粮,粮袋上还留下了9个弹孔……
最让人感动的是,为了保住牺牲战士的遗体,村民拆了自家门板,甚至用柜子装遗体。“人民群众的有力支援是塔山阻击战取得胜利的坚实后盾。”张恺新说。
塔山阻击战烈士陵园
浴血奋战
在塔山村村北偏东的一块山坡上,矗立着一座高耸的纪念碑。这块山坡曾是塔山阻击战的58高地,现在为塔山阻击战烈士陵园和纪念馆所在地。
站在纪念碑前远望,饮马河、铁路桥等战场遗址尽收眼底。在塔山阻击战纪念馆里,陈列着各种武器、奖章、决心书、人民支援前线用具等展品。烈士陵园建于1963年,革命烈士公墓建于1998年。
“塔山阻击战牺牲了700多名烈士,一直分散埋葬在高桥、老官卜、沙河营等乡镇。东北解放50周年的时候,他们的遗骨被合葬在这个公墓里。”塔山阻击战纪念馆办公室主任刘勇说,每年这里都会接待参观者30余万人次。2008年建馆至今,已经累计接待参观者几百万人次。“塔山阻击战的意义非凡,战士们浴血奋战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和传承。”刘勇说。
在张恺新眼里,塔山阻击战堪称解放战争中我军打的一场最漂亮、最成功的防御战。他说:“塔山村东临大海,西靠虹螺岘山,山海之间仅有一条宽约10公里狭窄起伏的通道,整个战场极为空旷,没有任何掩体。当年双方完全是炮战。”张恺新认为,塔山阻击战我军取得胜利堪称奇迹,是靠战士浴血奋战拼出来的。当年亲身参加战斗的“战士作家”高玉宝曾说,不是因为国民党军不能打,而是因为我们的战士更勇敢。
很多打了多年仗的老兵也没打过像塔山那样苦、那样惨的仗。许多战士被震得耳鼻流血,打到腰折骨断、双目失明,浑身是伤也坚守阵地。为了粉碎敌人的进攻,28团勇士们组成敌后战斗小组,以过人的勇气和机智,钻进敌方阵地,搅了个天翻地覆。4团警卫连班长张永昌率全班战士与冲上阵地的两个排敌军展开肉搏战,接连刺倒5个敌人后,他自己多处受伤,鲜血染红了全身,枪托断了,刺刀没了,他用牙齿咬住敌人耳朵,最后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
“战斗中涌现出很多英雄,像程远茂、鲍仁川、卜凤刚等。”张恺新说,后来很多人感叹,“塔山,无塔也无山。英勇的守备战士,就是塔,就是山”。
延伸
想和战友们葬在一起
1987年,曾任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的吴克华将军病逝前留下遗言:“我永远忘不掉塔山阻击战牺牲的战友,忘不掉塔山用鲜血染红的每一寸土地,塔山阻击战是那样的辉煌,那样的残酷,我是幸存者,死后我一定要回塔山,和牺牲的战友在一起。”
“这不是第一位许下这样遗愿的塔山英雄,很多参加过塔山战役的战士在离世前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葬在塔山,和战友在一起’的强烈愿望。”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副秘书长、葫芦岛市政协文史办副主任张恺新告诉记者。
2018年10月,塔山阻击战胜利70周年之际,200多位塔山英雄的后代来到葫芦岛。他们父辈的墓碑就安放在塔山烈士陵园内。他们沿着田间的小路,来到了昔日的战场,拍照、录像。很多人说:“我们的父辈用鲜血换来新中国的诞生,作为后人,我们要把他们的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面对数倍于我们的敌人,面对敌人的海陆空优势,塔山先辈为什么能赢得如此精彩?就是因为他们有无畏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我们无论如何不能也不应该忘却的。”负责此次活动组织工作的张恺新告诉记者。
因潜心研究塔山阻击战历史,张恺新寻访到很多参战将士的后代,他们的故事也让张恺新感动不已。很多塔山英雄后人通过研究资料、走访村民、实地考察等方式,准确考证出军史上有记载并重笔书写过战事细节的13个历史现场位置,像塔山村的58高地、英雄树碑、白刃格斗场碑、胜利河碑等遗址,现在都成为重要的参观地点。
“塔山阻击战在辽宁打响,塔山精神也应该在我们辽宁弘扬。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勇于牺牲、敢打必胜,这十六个字的塔山精神承载了无数人的光荣与梦想,也承载了未来与希望。今天,我们仍然需要以这样的精神激励自己前行。”张恺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