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昕 文\摄
如今的大梨树村远近闻名。
对老书记越了解,刘天洋越感到敬佩。
蔡克军抱着小孙子,享受着在大梨树村的幸福生活。
每一个到大梨树参观或学习的人,一定会去坐落在花果山山腰的“干”字文化广场走一走。这座建于2007年的广场,占地5万平方米。对于普通游客来说,它是车辆停放的地方;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它是参观和现场教学的重要一站;而对当地农民来说,它是晾晒五味子最好的空地。
不负时代
大梨树村“干”字文化广场上,矗立着两座“干”字碑。一座是金鸡报晓“干”字碑,一座是披星戴月“干”字碑。
金鸡报晓“干”字碑象征昔日的大梨树人,以鸡鸣为令,闻鸡而作。披星戴月“干”字碑则记录了大梨树人披星戴月苦建花果山的历程。鸡鸣天亮干、头顶烈日干、披星戴月干,大梨树人用了30多年的时间,把荒山秃岭变成了万亩果园,昔日的穷村庄,蝶变为“中国最美乡村”。
“干”字碑上刻着这样三行字:
苦干——弯大腰,流大汗;
实干——重规律,求实效;
巧干——讲科学,闯市场。
苦干、实干、巧干,是毛丰美留给大梨树村的致富密码,也是辽宁人深植于血脉中的基因。
毛丰美生前最常说的话是“说一千道一万,不如一个干”,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毛丰美是一个缩影,他的“干”字精神是辽宁人普遍拥有的优秀品质。新一代大梨树人,依然走在实干的路上。
“干”字精神,是融入每一个大梨树人血液里的基因,他们相信,只有坚持创新实干,致富的路才能越走越敞亮。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从古至今,辽宁人的吃苦耐劳、创新实干有目共睹。哪一位辽宁的英模人物不是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开拓进取?哪一位辽宁的英模人物不是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开创未来?辽宁之所以英模辈出,且持续时间长、涉及领域广、社会影响大,靠的就是一个“干”字。
实干,让辽宁创造出无数个“共和国第一”,让一座新的鞍钢在废墟中拔地而起,让世界看到了大国重器的实力。
新时代的辽宁,正走在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新征程上,实干就是辽宁人最大的底气。
“‘干’字当头、‘实’字为先、‘效’字以求”,不图虚名、不骛于虚声,埋头苦干、少说多做,在攻坚克难中诠释忠诚、在推动发展中体现担当,只有这样,才能把美好蓝图绘就在辽宁大地上。
实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不负历史。
大梨树村党委办公室
总是梦见老书记
车世玉是记者在大梨树村采访的第一个人。他从1990年开始和老书记毛丰美一起工作,是跟随老书记时间最长、感情最深的村干部。
车世玉说,直到现在,他还常常梦到和毛丰美一起工作的情景。
上世纪80年代的大梨树村,还相当贫困。毛丰美不想安于现状,自从1980年当选村大队大队长后,他带领全体村民,干出了一片新景象。
1990年,在村里当农业技术员的车世玉开始跟随毛丰美工作。共事的24年时间,对车世玉来说并不漫长,他甚至觉得时间过得太快。
车世玉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个记事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天要完成的工作。车世玉说,这是和毛丰美学的,今日事今日毕。“老书记是个急性子,每天早晨把当天要做的事写在本子上,从早到晚,安排得满满当当。”车世玉说,因为要做的事太多,毛丰美除了大年初一休息一天,初二就开始工作。谁家杀猪、家里打扑克,或是亲戚家请吃饭,一律不去。过去,车世玉不理解,认为毛丰美太拼。现在,同样每天都那么忙碌的他明白了,这是一种实干精神,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大梨树村不可能有今天的光景。
车世玉记得,有一次他和毛丰美一起到山东考察。临行前,毛丰美买了一箱方便面,车世玉觉得好笑,“现吃现买多好啊,而且带那么多方便面哪吃得完”。结果那次考察,两人一天三顿方便面,吃得车世玉看见方便面就想吐。“我还记得老书记对我说,咱们这么做不仅仅是省钱,还节省了大量时间。”车世玉说。
车世玉告诉记者,村委会工作人员虽然不多,但都很爱岗敬业,上班没有一个迟到的,这也是毛丰美在时养成的习惯。车世玉回忆说:“有次开会,一位迟到的村干部推开会议室的门,打算悄悄地走到后面。没想到老书记不留情面地请他出去。那个村干部觉得不服,嘀咕了几句,老书记严肃地说,连时间观念都没有的人,怎么相信你能帮老百姓办好事?”毛丰美从不迟到。有一次到省里开会,遇上肇事堵车,迟到不到10分钟的毛丰美主动给会议组写了情况说明。
大梨树风景区旅游服务中心
吸引90后回老家
刘天洋对老书记的了解,始于毛丰美去世的三年后。
1991年出生的刘天洋从小生活在大梨树村,他的成长过程,正是村里飞速发展的过程。对于毛丰美的评价,来自年迈的奶奶。她常常对孙子说,以前孩子多,穿衣服都得老大穿完给老二,老二穿完给老三,现在可好了,家里孩子都能穿上新衣服。过去餐桌上,啥便宜吃啥,现在爱吃啥买啥。
在刘天洋的童年记忆中,家里逐渐有了家具,上学的路由两车道变成四车道。
2009年,刘天洋顺利考上大学,村里按照规定奖励了他1000元钱。这笔钱,成了刘天洋上大学第一个月的生活费。
虽然生活在一个村,但刘天洋几乎没见过毛丰美。一来毛丰美太忙了,二来初中开始住校的刘天洋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家看看。
在武汉读书的四年,刘天洋对老书记的印象,来自父母的诉说。母亲说,今天毛书记来我们厂了,和我们聊聊天,可亲切了。父亲说,听你在村里上班的叔叔说,毛书记下班可晚了,他不走,别人也不好意思走……
就连毛丰美去世的消息,刘天洋也是在电话里听母亲说起的。母亲说,毛书记才60多岁,去世真是太遗憾了。以后咱们村可怎么办?
大学毕业后,刘天洋留在武汉工作。他常听父母说起,小毛书记(毛丰美的儿子毛正新)和老书记很像,也是实干型书记;农村生活越来越好,现在村里都是主业上班,业余当农民……
2017年,村委会办公室招聘文员,在武汉工作的刘天洋得知消息后,填写了报名表。他说,从城市回到农村工作,父母都很支持。回到家乡,刘天洋负责景区团体接待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作。看着老书记带头打造的成果,刘天洋发自内心地敬佩。学城市规划专业的他发现,老书记的想法十分超前。虽然没有和老书记说过一句话,但每天走在这青山绿水间,刘天洋对毛丰美做了些什么越来越了解,对他的敬佩也越来越深。
村民蔡克军家
咱村和城里差别不大
见到蔡克军时,他刚骑着电动车从邻居家赶回来。擦得锃亮的黑皮鞋、崭新的皮夹克,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无论从哪个角度都看不出他是个“农村人”。
“除了供暖靠烧炕,其他方面,我们与城里的生活差距不大。”蔡克军自豪地对记者说。
今年64岁的蔡克军仍然在村里的公司上班。从年轻时起,蔡克军就看出毛丰美有头脑,与众不同。当年大梨树村要建设景区,蔡克军心里犯嘀咕:“我们这儿没有名山大川,也没有项目资金,怎么搞生态旅游呢?”毛丰美却说,没有什么就建设什么啊,哪有现成的东西等着你?毛丰美最让蔡克军佩服的地方,是他不是光惦记自己怎么富起来,而是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蔡克军感慨地说:“老毛要是不带着大家一起致富,自己早就富得‘没边儿’了。”
以前日子穷,村民有时会聚在一起抱怨。有一次正巧被毛丰美听见,他生气地说:“穷就埋怨,你自身做啥改变没?一天天总想富裕,嘴上说有用吗?”这番话,蔡克军一直记到今天。
干,是毛丰美留在每个村民心中的致富秘诀。2007年,蔡克军盖了三间大房子,住得十分舒心。大儿子两口子承包果园,种植苹果、板栗、梨等,年年大丰收。二儿子和二儿媳一个在厂里上班,一个在景区工作,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大儿子和大儿媳一人一辆车,二儿子家去年买了辆吉普车,因为车太多,家里院子都停不下。说起现在的好日子,蔡克军笑得合不拢嘴。
“生长在大梨树,我有自豪感。”抱着小孙子坐在自家门前,蔡克军由衷地对记者说。
延伸
我是“第一书记”
自从2018年4月被选派到沈阳市法库县吉祥街道黄花岭村担任“第一书记”,闫锋坦言,这大半年的时间里,自己很忙。他说,现在已经基本摸索出和村民相处的方式,接下来的两年,就是自己在村里发挥更大作用的时候了。
大学毕业后,闫锋一直在政府机关从事法律拟定、修改的宏观工作。但是,多看看外边的世界,多了解了解基层,多接触接触群众的想法不时涌上他的心头。后来,沈阳市委下发了选派干部到乡镇和村工作的文件,闫锋第一时间报了名。
驻村后,闫锋发现村民对“第一书记”抱有很大期望。“如果你说能为他们做到一,而结果是做到了二、三,他们会非常感激,甚至到办公室送些自家地里的花生、玉米表达谢意。但如果你把弓拉得太满,光耍嘴皮子,那党和政府的形象就会在老百姓心里大打折扣。”闫锋说。
回顾2018年,闫锋最难忘的是帮助两户低保户买了羊。黄花岭村共有8户低保家庭,经过反复筛选,闫锋发现牛春荣家和范先仿家最困难,而且不具备外出打工能力。闫锋和班子成员一起算了一笔账,比较了饲养牛、羊和鸡的支出成本和收入,最后决定给两家购买近3万元的羊。一年下来,收入最少能增加1万元。
2018年8月下旬,闫锋在毛丰美干部学校参加培训。这是他第二次到大梨树村,但以驻村“第一书记”的身份去学习是第一次。他认为,“干”字精神可以用在各行各业,尤其是驻村“第一书记”,更应该把“干”字精神牢记心间,把为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作为工作的首要目标。
2019年伊始,闫锋已经制定了一系列计划。他告诉记者,由于村里地处缺水的山坡地,旱灾严重,2019年得在设施农业上下功夫。利用水库边的荒地和现有土地,把近1000亩的土地通过公司加农户的形式流转出去,争取资金支持,打井建水渠,旱田变水田。如果顺利实施,农户一亩地最少增加二、三百元收入,村集体也会增加十万元收入。
家里有一个女儿的闫锋,一直想要给村里的在校生张罗一批学习桌椅。农村家庭大多用炕,家里没有书桌,炕既是孩子的饭桌,也是学习桌,导致一些孩子的视力越来越不好。
说起女儿,闫锋有些愧疚。因为妻子工作也忙,他又住在村里很少回家,上幼儿园的女儿只能由70多岁的父母接送。好在家人都很理解和支持他,让他没有后顾之忧。
闫锋希望,自己能在驻村这几年干出点儿成绩来,助力乡村振兴,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