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辽宁民间

辽宁日报 2019年03月28日

本报记者 杨靖岫 文\摄

2016年3月24日,抚顺小伙儿周宇表演抚顺地秧歌。

2018年2月26日,辽宁大剧院非遗展演现场,二界沟排船制作技艺传承人张兴华带来了长度1米和1.6米的两个船模。

庄河面塑属相灯传承人陈东柱用黄豆面制作十二生肖面塑的属相灯。

二人转在辽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小女孩随手转起手绢来还真挺像样。

2月24日,本溪同江峪村村民刘晶(左)为参加社火表演的小伙子化装。

2015年2月24日,新宾满族自治县平顶山镇櫈场村的村部广场上,海城高跷等一大批省级非遗项目到村里演出。

来自新宾满族自治县的满族传统婚俗表演受到观众热情围观。

观众体验锦州木偶戏。

《向世界叫响辽宁文化》完结篇,将带领读者走进独具特色的辽宁民间,认识和了解辽宁的方言、习俗、饮食、建筑等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听听辽宁话、住住辽宁屋、吃吃辽宁菜,体验辽宁的风土人情,从中领略辽沈大地的独特风貌。

“下一个动作,巴图鲁!孩子们,知道巴图鲁是什么意思吗?在满语中,巴图鲁就是英雄、勇士的意思,是赐给战争中勇猛者的称号。你们都出生在赫图阿拉古城下,勇武精神是你们与生俱来的气质,要做好这个动作必须拿出精气神,瞪起眼睛,奋力向上跃,吼起来。孩子们,巴图鲁!”抚顺满族地秧歌传承人巴恒金在教孩子们,十分投入。

这个场景发生在2016年3月的一个下午,我在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兴京城满族小学采访,看到操场上几十个孩子身着满族盛装,跟着巴恒金学跳抚顺满族地秧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抚顺满族地秧歌的舞蹈动作别具一格,并非一般所讲的大秧歌,它以扬、蹲、摆、颤、奔、跺、盘、跃为基本动作,舞蹈跳起来时,充满阳刚、豪放、粗犷的原始气息,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拉弓射箭的马背民族,每每令观者赞叹。

1991年9月,我从家乡吉林白城来到沈阳就读大学,一直到今天,已经在辽宁生活了28个年头。

每年回老家过年,亲朋好友总说我口音变了,满口“沈阳味儿”。

我心想,“沈阳味儿”是个什么味儿呢?是在每句话尾音加重之后的“撸串加老雪”的味道吗?潜移默化中,我确实更像个地道的沈阳人了。

就说这辽宁的地方方言吧,东西南北中各有各的味儿。

以铁岭、沈阳、抚顺为主的辽北方言中,主要特征是平翘舌不分,其中抚顺、铁岭发音略平淡,口音接近吉林味儿,更显憨厚。代表性方言词汇有:褥作,意为舒服;马葫芦,意为下水道;磕碜,意为不好看;秀咪,意为腼腆;嘚瑟,意为喜形于色,等等。

到了辽西的锦州、葫芦岛地界,老百姓说话的尾音明显上扬,听起来句句像在提问,像《乡村爱情》里的王大拿说话就这动静,每句话似乎都需要你回答但其实又不是那个意思。同属辽西的朝阳口音又完全不同,在那里经常会听到用鼻音很重的口音说“中”(就是行、好、可以的意思),很是代表朝阳人耿直和豪爽的气质。

到了大连、丹东一带,或轻或重的海蛎子味儿就上来了,这两座城市的方言属胶东语系,和山东烟台可以无障碍交流。不过辽宁其他地方人听着有点蒙,就说使用率比较高的大连话“绝了、毁了、开了、磕了”,美妙的事儿可以说“绝了”,不妙的事儿可以说“毁了”,不悦的事儿可以说“磕了”,无奈的事儿可以说“开了”。它们各有各的意思,像是大连小炒,体量不大,却色香味俱全。

显然,仅仅是方言的话题就能写本书。

虽然我出生在吉林,但父母的老家分别在大辽河口的田庄台和渤海之滨的绥中县网户乡,似乎一切都注定了我今生与辽宁的不解之缘。又加之从事新闻工作的关系,这些年我几乎走遍了辽宁的山山水水,也在不经意间感受到这片天辽地宁的黑土地上广博深厚的民间文化的温度:从充满神话色彩的满族民间故事和古渔雁民间故事,到“你们辽宁人人都会说的小品”和“二人转”,听悠远苍凉的阜新蒙东短调民歌和铿锵粗犷、高亢有力的长海号子,看穿越时空的凌源皮影戏和锦州木偶戏的生动造型,细细品味辽宁东南西北中不同地域各自不同的地方口音和地方美食……走近辽宁民间文化,就会深深体会到千百年来这片黑土地上孕育出的质朴情愫。作为摄影记者的我萌生了一个念头——用五年甚至更长时间来探寻,将辽宁民间文化的瑰宝拍摄、记录下来,让更多人看见并了解属于辽宁文化的精彩。

下一期,《向世界叫响辽宁文化》完结篇,请跟随我们一起走进独具特色的辽宁民间生活,听听辽宁话、住住辽宁屋、吃吃辽宁菜,体验辽宁的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