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雷锋在辽宁

——全省深入开展新时代学雷锋活动掠览本报特别报道组
辽宁日报 2019年03月28日

志愿者到社区“留守儿童之家”助学。

志愿者擦洗社区雷锋雕像。

志愿者为社区义务植树。

为幼儿园小朋友佩戴小小学雷锋志愿者徽章。

本报记者 万 重 摄影报道

对英雄楷模历久弥深的敬崇,是一个民族可贵的品质。不同历史时期皆有英模辈出,反映了一个地区道德土壤的厚度和精神风标的高度。

这个初春,因为雷锋,辽宁成为全国瞩目所在。在雷锋的第二故乡抚顺,辽宁各界人士向雷锋墓敬献花篮并参观雷锋纪念馆。还有两项活动意义特殊,一是雷锋学院挂牌仪式,二是学习强国辽宁学习平台“@雷锋”频道上线仪式。

辽宁是雷锋工作战斗过的地方,是雷锋精神的发祥地,在学雷锋活动中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不同时期涌现出众多英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多次对辽宁学雷锋有关情况作出重要指示。特别是2018年9月28日,总书记在参观抚顺雷锋纪念馆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雷锋是一个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我们要见贤思齐,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总书记的话语,思想深刻,饱含深情,寄望殷切。为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辽宁守正笃实,日新其力。省委下发关于深入开展新时代学雷锋活动的意见,并出台2019年学雷锋活动工作方案,在常态化、时代化、理论化上下功夫,掀起新时代学雷锋活动高潮,形成了“天天见、天天新、天天深”的蓬勃局面。

天天见

最近一段时间,张楠每天都利用空闲时间登录学习强国辽宁学习平台,其中“@雷锋”频道吸引了他的关注,特别是一些互动活动,创意新颖,参与者很多。

“‘@雷锋’这个名字起得好,有互联网特色,很亲切,也很时尚。”身为辽宁省纪委监委综合保障中心副主任,张楠认为学习弘扬雷锋精神无论对个人成长还是工作推动都颇有助益,“把学雷锋拓展到线上,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很有意义,也很有意思。”

56年来,辽宁始终高擎雷锋精神旗帜,着力推进学雷锋常态化。但是,随着代际的不断推移,加上互联网时代带给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变化,雷锋精神如何实现“时时可学、处处可做”,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在学习强国辽宁学习平台开设“@雷锋”频道,正是辽宁探索新时代学雷锋活动常态化,让雷锋“天天见”的一次有益尝试。

“我可以用三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雷锋’频道想达到的功能。”学习强国辽宁学习平台主编叶健介绍,“首先是一道光束,使凡人善举也能走进舆论场中央;其次是一块磁石,吸引广大网民参与讨论;最后是一块酵母,催生整个社会磅礴正能量。”

在“线下”,雷锋精神的种子更是在辽沈大地广泛传播。

如果你走在辽宁各地的大街小巷、工厂社区,经常会与“雷锋”相遇。沈阳、鞍山、抚顺、营口、辽阳、铁岭都留下了雷锋的足迹,建有5座雷锋纪念场馆,每年观众近300万人次。全国第一尊雷锋塑像、全国第一条以“雷锋”命名的道路、全国第一个雷锋储蓄所、全国第一张雷锋主题的银行卡、全国第一家研究雷锋精神的机构……一大批以雷锋名字命名的学校、班组、列车、供电所等,都见证着雷锋与辽宁的深厚缘分,体现着辽宁把学雷锋活动落实到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今年春节刚过,70多名出租车司机来到鞍山郭明义爱心工作室,“当代雷锋”郭明义给他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郭明义是辽宁培养成长起来的道德模范,多年来,他在全国各地弘扬雷锋精神,其带领的爱心团队已建立1000余支分队,有180多万名志愿者参与其中。

雷锋精神,一方面体现在立足本职岗位的敬业奉献;另一方面体现在帮助困难群体的大爱情怀。志愿服务,正是学雷锋的一个重要载体。

在辽宁,像郭明义爱心团队这样的志愿服务组织还有很多。营口市阳光爱心公益协会吴云峰出资27万元,创立“阳光公益食堂”,为孤、老、残、病、户外工作者等有需要的群体提供免费餐饮;朝阳市大爱无疆公益帮扶中心开展送爱心下乡、送法律下乡、送文化下乡等活动,积极致力于政策宣讲、捐资助学、扶贫帮困。

据最新统计,辽宁省各级各类注册志愿者总数达330万人,志愿服务队伍3.28万支,志愿服务站2.17万个。如此众多的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就像播撒雷锋精神的种子,让道德力量在辽沈大地蓬勃生长。

天天新

3月的一个雨雪天,记者来到北部战区陆军某旅“雷锋连”采访。营房三楼西边走廊尽头,就是“雷锋班”的寝室。

寝室有4张上下铺,“老班长”雷锋的铺位在西南角下铺,雷锋生前用过的被褥、穿过的军装整齐叠放,置于明亮干净的玻璃罩内。铺位卡上写着——

姓名:雷锋;籍贯:湖南望城;职务:班长;梦想:我要留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里,当一个新式农民;战斗格言:如果祖国需要我就去当一名工人,如果祖国需要我就去当一名军人。

“50多年来,我们连队不知移防了多少次,雷锋班先后经历了26任班长,但雷锋的床铺始终保留着。”宣传干事曹亮指着寝室墙上的一行标语念道,“老班长,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在寝室靠窗的位置,一台一人多高的数字大屏幕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屏幕上写着“雷锋精神数字大礼包”。据曹亮介绍,雷锋连、雷锋班每年都会接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大量邀请,请战士们宣讲雷锋精神,但官兵们训练战斗任务很重,不可能满足大家所有愿望,于是他们研发了这套数字产品,集纳了关于雷锋的珍贵资料和学习传承雷锋精神的实践做法,而且还具有远程视频互动功能。

采访结束时,曹亮还不忘向记者推荐“向雷锋学习”微信公众号,“这是我们推出的新媒体平台,大家可以跟雷锋班一起学雷锋。”

雷锋班寝室的“变”与“不变”,生动表明雷锋精神是永恒的,但学雷锋的方式和载体要不断创新。让雷锋“天天新”,辽宁着力很大,亮点不少。

记者在抚顺雷锋纪念馆采访时,遇到了69岁的刘静。当年,不到10岁的她在建设街小学上学,雷锋担任她们的校外辅导员,多次面对面交流。“雷锋叔叔”的称号,就是她们叫响的。

“我印象最深的是,雷锋叔叔带领我们开展勤俭节约‘三件宝’活动,也就是储蓄盒、节约箱和针线包。”刘静手捧当年她与雷锋合影的照片,笑着回忆,“这‘三件宝’,早已超越了具体的概念,变成了我们的精神财富。”

建设路小学后改名为雷锋小学。雷锋留下来的“三件宝”,自然成为雷锋小学的宝贵精神财富。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难题也出现了。

“现在的孩子,很少知道这三个物件,也就很难理解其中的意义。”雷锋小学校长樊玉洁告诉记者,她们想出了一个“升级改造”的好办法,把储蓄盒变成“小雷锋道德银行”,把节约箱变成“小雷锋爱心超市”,把针线包变成“小雷锋心灵驿站”。名称变了,载体不同了,但功能没变,雷锋精神实质依然。新“三件宝”,成为雷锋小学开展德育教育的知名品牌,国外很多学校纷纷前来取经。

学雷锋需要创新,发掘整理雷锋精神资源,同样需要创新。

3月5日,《辽宁日报》推出8连版《雷锋地图》,用大数据思维和可视化手段,对辽宁雷锋文化资源进行普查、提炼和推介,迅速在全国引起热烈反响,《人民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集中报道,全国100多家新媒体转发,许多学校用这期特刊作为“辅导教材”。《雷锋地图》项目,由省委宣传部策划组织,《辽宁日报》负责实施,涉及范围广,时间跨度大,既是一次文化普查活动,也是一次以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手段为推动的创新行动,在全国尚属首次。

“整个活动从3月上旬持续到9月末,分为足迹、遗存、人物、种子、影响等5个主题,对辽宁学雷锋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收集、整理、提炼和推广。”该项目主创人员透露,“在普查结果的基础上,我们将利用多种手段制作《雷锋地图》系列产品,它将是集报纸、杂志、图书和H5、VR、视频于一体的融媒体产品。”

天天深

2月下旬,一场春雪让抚顺的气温骤然下降。有些糟糕的天气,并没有延宕雷锋学院的推进日程,一支来自上海的设计团队,与抚顺市有关部门正争分夺秒地研拟着设计方案。

建设雷锋学院,是辽宁加强对雷锋精神研究,使学雷锋活动不断深化的一项重要举措。雷锋学院为短期培训教育机构,立足辽宁,面向全国,辐射世界,集党性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雷锋研学教育等功能于一体,将努力办成全国学习弘扬雷锋精神的理论重地、精神高地和实践基地。

“雷锋学院建设规划为两期工程,一期工程正在全面推进,课程设计也在同步进行,计划今年9月正式开班办学。” 抚顺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肖宇介绍。

在辽宁,研究雷锋精神的专家、学者不在少数,各种论坛、研讨经常举办,加强理论研究,让雷锋“天天深”,已经成为一份责任、一种自觉。

2018年12月6日,全国部分高校“弘扬雷锋精神 培育时代新人”研讨会暨辽宁省第九届雷锋精神论坛在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召开。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与雷锋生前所在部队驻地毗邻,雷锋曾在这里作过报告。半个世纪过去,该校始终把学习弘扬雷锋精神作为师生的“必修课”,尤其在理论研究方面多有建树。

11年前,由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发起,多家单位共同倡议成立了辽宁省雷锋研究会。该会由100多名对雷锋有一定研究的专家、学者和学雷锋典型人物组成,致力推动雷锋文化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坚持不懈,成效斐然。

除了理论研究,辽宁在雷锋主题文艺创作方面,同样硕果累累。

“据不完全统计,1961年至今,围绕雷锋创作出版的图书已经有508个种类。”辽宁省雷锋研究会顾问、雷锋精神研究专家华东方说。

这些图书的作者,很多生活工作在辽宁,比如雷锋生前战友、著名军旅作家陈广生,他创作的《雷锋的故事》是全国第一部完整介绍雷锋生平事迹的专著,影响广泛。再如辽宁人民出版社组织创作的《雷锋之歌》,由80后作家张天天执笔,通过重访雷锋足迹,对话雷锋亲人、朋友、同事、战友,用艺术的手法、青春的笔法生动再现了雷锋的成长历程,在国内外引发热烈反响。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当前,全省上下正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领会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的重要指示要求,以雷锋精神为激励,书写新时代的英模故事,早日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因为雷锋在辽宁,所以光荣,所以任重,所以奋然。

雷锋

雷锋生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部队工程兵某部运输连班长,1962年8月15日不幸因公殉职,年仅22岁。雷锋一生默默做了无数利国利民的小事,在平凡中书写了伟大,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忠于革命,忠于党”“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的事迹影响感动了几代中国人,“学雷锋,做好事”成为几代中国人铭记的格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