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末战两千余名官兵血染辽河

辽宁日报 2019年03月28日

本报记者 贾知梅 文\摄

甲午战争田庄台之战的主战场遗址,日军就是从河对岸攻打过来的。

甲午末战殉国将士墓牌坊。

2月19日,辽宁庄河海域甲午沉舰遗址(经远舰)水下考古调查入围国家文物局“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项目名单。连同此前打捞的“致远舰”,两艘同在辽宁海域发现的战舰,把时间拉回到1894年9月17日的甲午海战战场。而甲午战争中规模最大、最为激烈与悲壮的陆战末战遗址,也在盘锦市大洼区田庄台镇,一次次重吟着那段历史。

独有印记

两个甲子,中日甲午战争昔日的战场,早已恢复平静。

这场战争中的两场重要战役:黄海海战和田庄台战役中的印记,在辽宁,依旧可寻。

无论是出水文物,还是战场遗址、历史遗存,都以特有的印记,无声地展示着100多年前的壮烈。

2018年4月,“再现致远舰——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出水文物展” 在辽宁省博物馆展出,众多出水文物串联起若干线索,让甲午海战的记忆再次浮现于人们的脑海中。

去年7月至9月,在大连庄河海域开展的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又让甲午海战另一艘著名战舰“经远舰”重新现身。

在盘锦田庄台,甲午战争最后一场陆上战役的主战场遗址、炮台遗址、殉国将士墓共同构成甲午战争仅存的一处陆战遗址群,向时而造访的游人述说着历史的记忆。

电影《甲午风云》塑造的邓世昌形象,是中国人最为熟悉的“邓世昌”。这部电影作为经典,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邓世昌的扮演者,是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他是辽宁人。

甲午战争的岁月,已如此遥远;但甲午战争的记忆,却始终清晰。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与那一段民族的屈辱同时刻在时间罗盘上的,是发生在海上、陆地上,那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浴血奋战。

印记仍在,不能忘却。

田庄台镇

最后的主战场

在盘锦市田庄台镇,紧依大辽河的辽河沿广场上,每到傍晚便会热闹起来,这里如今是居民们茶余饭后休闲的场所。然而,河边城墙上陈设的一门清代铁炮,向过往的人们诉说着一段非同寻常的历史。

这里是甲午战争田庄台遗址所在地。

2月28日,记者站在城墙上向河对岸望去,河面上飘着一层薄雾,河道内的冰层还未开融。盘锦市文物办原主任杨洪琦说,1895年3月,同样是乍暖还寒的初春,甲午战争的战火燃烧到这里,“从双方的用兵数量来看,是甲午战争期间规模最大的一次陆上战役,而且是日军在甲午战争诸次战役中,实际投入兵力、将领最多的一战”。

1895年3月8日,中日两军对峙于田庄台的辽河两岸,我军兵力两万余人,火炮40门;日军兵力近两万人,将领10人,火炮109门。原本可以阻挡日军的辽河正值结冰期,策马可渡,如履平地。东面的牛庄、南面的营口失守后,田庄台处于日军第一军和第二军的钳形攻击之下。

四川提督、70岁的老将宋庆临危受命,从营口退守田庄台,并调集马玉昆、宋得胜等人分兵布阵防御敌人。辽河对岸的日军,为了摸清我军的兵力及火力配备,起初对田庄台进行试探性进攻,我军则利用有利的天气条件进行反击。

战斗于当年3月9日凌晨打响。日军经过试探性进攻后,以91门大炮在辽河左岸摆开阵势,我军在辽河右岸仅布置了20余门大炮,发现日军麇集对岸,先行炮击。日军炮兵先用十数门大炮应战,然后一齐开炮猛击。于是,双方展开了激烈的炮战。“百余门火炮对射,万条闪光出现于两岸上空,千百声霹雳在硝烟下轰鸣,乾坤一时为之震动。”炮击45分钟,我军防御阵地遭到破坏,不少大炮被毁,许多士兵牺牲,抵御能力减弱。上午9时许,多路日军从冰面上过河,进攻我军的正面阵地,主帅宋庆亲自指挥主力阻挡敌人,由于河面结冰平坦开阔、没有遮掩之物,我军趁机集中火力,枪炮齐发,但日军在强大的炮火掩护下仍借势猛扑,大约10时,日军突破我军正面阵地的第一道防线。多路日军渡河上岸,从陆路攻向田庄台。

炮台遗址

全民皆兵

走过一段乡间小路,记者来到位于田庄台镇西南两公里处的碾房村,找到了炮台遗址的保护标志碑。

田庄台古炮台始建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甲午战争陆战时毁于战火。与古炮台遭受同样命运的,是居住着数千户居民、有两万多人口的繁华古镇,“变成了一片焦土”。

中央电视台1998年出品的八集电视连续剧《甲午陆战》曾还原田庄台战役的部分历史。据编剧刘民介绍,日军登陆后,我军来不及撤走的将士躲进民房。将士们从门缝、窗口以及墙壁上凿出来的枪孔,向涌入的日军射击,与敌人短兵相接。同时,田庄台的村民们也拿起菜刀、长矛、锄头、镰刀与日军搏杀。然而日军到处放火,凡可疑的房屋统统烧光。从3月9日上午10时30分起,田庄台陷于一片火海之中。大火一直烧到次日清晨,短短一昼夜,田庄台化为废墟。

《甲午陆战》的许多场景是在田庄台实地拍摄的,当时,不少盘锦市民参与了拍摄。刘民说:“对于如此重大的历史题材,除了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电影《甲午风云》外,系统再现甲午战争的影视作品不多。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了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激发全民族的爱国热情,我们创作了电视连续剧《甲午陆战》。”刘民记得,拍摄期间,剧组得到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寻找群众演员时,哪怕是一句台词都没有,大家也都积极参与。

殉国将士墓

312具遗骨

田庄台一战,日军伤亡160人,其中死16人,伤144人;我军死亡2000余人,伤无计。战后,田庄台居民自发集结起来,把2000余具我军将士的尸体分头掩埋于三处。有两处已无迹可寻了,现仅存一处,掩埋了312位将士的忠骨。

采访接近尾声时,记者专程来到位于田庄台镇西南0.5公里处一座庄严肃穆的陵园,这里是2002年8月15日重修竣工的甲午末战殉国将士墓。

陵园坐西朝东,在门外,记者被宽10米、高7.4米、四柱三门、气势恢宏的汉白玉牌坊所吸引,悲壮肃穆之情油然而生。坊额书写着“甲午末战殉国将士墓”,墓园内,三级台阶正中,矗立着一尊3.99米高的清军将士塑像。塑像之后的三级台阶上,是殉国将士坟墓。坟墓后面,有一幅长34.5米、高2.85米的弧形“田庄台战役”纪念浮雕。

墓园内,一位老者神情凝重地站在纪念碑前,正在祭拜殉国将士。老人缓缓绕行将士墓一周,目光始终投向将士墓的方向。记者走上前,和老人攀谈起来。

老人名叫田富国,今年83岁。与记者一样,他也是特地来祭拜殉国的将士们的。“这些忠烈为了国家、民族、后世子孙而捐躯,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我特意坐公交车从盘锦市里过来。再远,我也要来看看。”

田富国说,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应该感谢曾经付出生命的这些人。“我在教科书、宣传资料上了解过那段历史,当时战争很惨烈,电视剧也看了很多遍,我深切体会到只有国家强大,我们老百姓才能过上幸福生活。感谢你们来宣传报道,让大家都来看看这些殉国的将士。”

延伸

义务讲解

“欢迎大家参观瞻仰殉国将士墓园,重修墓园慰忠魂,甲午悲歌警后人……”这篇讲解词说过多少遍,90后的杨姣已经记不清了。身为社区工作人员的她,从2012年开始义务担任甲午末战殉国将士墓的讲解员。

杨姣参与讲解工作,缘于代表镇里参加的一次盘锦市导游大赛。因为她出生在田庄台,从小就在这里上学,大学毕业后又来到当地社区工作,出于对家乡的热爱,杨姣毫不犹豫地准备了甲午末战殉国将士墓的讲解内容,没想到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现在去哪里比赛,杨姣都会宣讲这方面的内容。

“记不清讲了多少次,我就是觉得这份无偿的工作做得非常有意义。包括我怀孕时,还在坚持为大家讲解,一场都没有落下。” 杨姣从一直坚持的这份志愿工作中,寻找到了深意,她说,7年来,与不同的参观者接触,让她得到自我提升,这种讲解是爱国主义情操修养的提炼,这种坚持可以成为孩子的榜样,而反复去重温这段历史,也不断给自己启迪,更加珍惜现有的生活。

“通过我的讲解,让来过的人、更多的人了解这场战争,同时了解这段历史,更了解田庄台,我觉得特别有成就感。”杨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