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 雪 文\摄
鸭绿江断桥已经成为著名景区,每逢节假日,全国各地的游客蜂拥而至。
鸭绿江断桥上插满了国旗。
提示
早春的一天,刚刚下了一场薄雪,丹东市锦江山北麓的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里,苍松翠柏分外墨绿。
李良华捏着手里的证明信在烈士墓碑前仔细辨认着,他来寻找自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爷爷——40军28师炮兵团三营机炮连战士李玉清。
不要忘记
在沈阳市高坎镇旧站村,有间小小的“村中博物馆”,博物馆的名字叫作“革命历史及抗美援朝爱国教育馆”,由抗美援朝老兵孙德山自费兴建。博物馆里有一本不大的“留言册”,记录了很多前来参观者的感想,大家写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要忘记。
美国原陆军上将马修·邦克·李奇在《朝鲜战争》一书中写道:“中国军队来了,我们的灾难也降临了。” 1988年出版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一书中记载,抗美援朝战争中,中朝军队共歼敌109万余人,其中美军39万余人。在这场战争中,美国还消耗了大量物资,军费开支仅次于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消耗。
这场战争的胜利,人民群众的贡献同样不可估量。有学者曾说,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没有前方和后方的战争,举目四望,皆是战场。
而辽宁的人民,更是站在了最前面。
参军的号角吹响,十几天时间锦州一地就有超过1000人报名;在海城,很多农民写血书志愿参军;1951年,25.7万名辽宁儿女“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毛泽东曾指出,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最重要的力量源泉是人民。辽宁人民对抗美援朝的支援和贡献,正是全中国人民空前广泛团结起来保家卫国的缩影。
英雄以鲜血浇开和平的鲜花,人民用无畏的精神托起胜利的航船。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志愿军战士谱写在鸭绿江畔的正气之歌,也不会忘记那些与志愿军患难与共的人民,他们共同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永远留存。
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十年“忠骨寻亲”路
著名作家魏巍在描述松骨峰战斗时曾这样写道:“战后,这个连的阵地上,枪支完全摔碎了,机枪零件扔得满山都是。烈士们的遗体,保留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掐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在掩埋烈士遗体的时候,由于他们两手扣着,把敌人抱得那样紧,分都分不开,以致把有些人的手指都掰断了……”
这就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这就是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目前,民政部已确认的抗美援朝烈士共19.7653万名,大部分烈士安葬在朝鲜,少部分安葬在中国境内。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是国内修建得最早的志愿军烈士陵园。丹东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管理所所长孙大力告诉记者,1951年建成的这座陵园当年共安葬烈士400余位,杨根思、黄继光等一些著名战斗英雄都曾安葬在此。据孙大力介绍,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曾多方收集资料,最初统计烈士数字是17.1669万人,都是能查到姓名的志愿军烈士。2010年,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发起为烈士寻亲活动,近10年时间,共为170多位烈士找到了家属。每年,这里都会举办多场纪念活动。“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一次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它证明了我们中华民族是硬骨头!英烈们值得我们永远尊敬和怀念,我们希望尽自己的绵力多为烈士们做些事情!”孙大力说。
沈阳市北陵公园东侧也有一座大型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安葬着123位志愿军烈士,包括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杨根思,一级战斗英雄邱少云、孙占元、杨连弟,还有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3位志愿军军职干部。自陵园建立以来,每年来此凭吊、祭扫的国际友人和各界群众达数十万人次。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内,许多烈士的墓碑前都摆放着鲜花,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每天都有人来祭扫烈士墓。
老兵梁瑞林的家
心里就一个信念
90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梁瑞林家中,至今保存着当年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照片。18岁那年,梁瑞林参了军,他所在的部队就是声名远播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五十军。“我当年上过初中,算个文化人,领导让我做见习参谋。”梁瑞林记得,1950年10月24日,他跟随部队从丹东进入朝鲜境内。“当时年纪小,没感觉害怕。”梁瑞林说,美军的飞机时不时从头顶飞过,战士们都在抓紧时间挖战壕。那时的梁瑞林还不知道,他身边的很多战友,再也回不到自己的家乡了。
“牺牲的战士很多。我记得有一个连,连换了7个连长,200多人打到最后就剩30多个人,最后实在没人了,连炊事班班长都顶上来了。”梁瑞林说,进入朝鲜时,他所在的部队有近4000名战士,回国时仅剩下三四百人,牺牲的战士中近七成只有20多岁。梁瑞林感慨地说:“每个人都拼了命,心里就一个信念,保卫祖国。”梁瑞林早已经退休,他现在的职务是丹东市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副主任,他说:“我希望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这场战争,把抗美援朝精神传下去。”
“从多瑙河到鸭绿江。十六国联军被击退500公里,回到三八线原点。直到最后终止战争,美国人都想不通为什么没赢。”省党史学会抗美援朝研究会丹东红色文化传播中心秘书长曾韧告诉记者,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出版物,仅国外截至2007年的统计就有2400种。“一个贫穷落后,一个全副武装,但最终胜利的是我们。志愿军战士无畏的精神,人民群众无私支援的精神以及坚定的信仰引领我们战胜了敌人。”曾韧说。
鸭绿江断桥
跟国旗合影
2018年,微电影《寻找》获得第六届北京国际微电影节“最佳红色微电影奖”和“最佳城市微电影”奖。
《寻找》拍摄于2016年9月,讲述一位年轻人在丹东帮助老志愿军战士寻找战友的故事。电影中有一个镜头,是十几名老志愿军战士列队整齐地在鸭绿江断桥上迎面走来。
鸭绿江断桥是丹东市的著名景点之一。它静静矗立在江面之上,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桥体上的上万处弹痕仍依稀可见,与断桥一起成为历史的见证。
“鸭绿江上本无桥,这座桥是1905年由日本人修建的。第二桥建于1937年4月,在第一桥上游,与第一桥相距不足百米,即现在的‘中朝友谊大桥’,与第一桥并称鸭绿江上的‘姐妹桥’。”鸭绿江风景名胜区大桥景区管理处处长于丹告诉记者,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为了阻止我军渡江,美空军派出百余架B-29型轰炸机,对大桥狂轰滥炸,大桥被拦腰炸断。同年11月14日,美军又派出军用轰炸机34架,再次轰炸大桥,朝方3座桥墩被炸塌,致使大桥瘫痪,中方一侧残存四孔。这就是如今的鸭绿江断桥。
1993年,鸭绿江断桥被开辟为红色旅游景区,“游客参观断桥,不仅能了解历史,更能激发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志。”于丹介绍说,断桥两侧都有回顾抗美援朝战争的图片和文字,而且插满了国旗。
“每位参观者都会跟国旗合影,这体现了大家的爱国主义情怀。”于丹说。
延伸
贡献
辽宁省当时不仅是中国的重工业基地,更是抗美援朝的总后方基地,中国人民志愿军从这里过江,志愿军后勤运输车队也从这里驶向战场,全国各地组成的担架队、医疗队也是从这里奔赴前线。
在宣传方面,辽宁人民积极响应抗美援朝总会的号召,利用报纸、书刊、广播、墙报、板报、漫画、戏曲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其中,本溪市172名报告员作了567次报告,听众达40.6969万人,受教育群众4.609万人。当时的抗美援朝英雄国防城市安东(今丹东)还提出了“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要人给人,要物给物,要血给血,要什么给什么,要多少给多少”的口号。
在战勤工作方面,据统计,当年沈阳市赴朝参加战勤工作的有2795人;鞍山市赴朝战勤人员有367人;抚顺市赴朝承担战勤任务的司机187人,医务人员2人。
在捐献飞机大炮运动中,从1951年6月至1952年末,沈阳市人民捐献飞机57架,捐款人民币856.2亿元(旧币),超过原定计划38架的50%。旅大市(大连)人民从1951年6月至1952年5月末,捐献人民币410余亿元(旧币),折合飞机27架,超额完成了原定22架飞机的任务。鞍山市人民原定计划捐献9架飞机,实际捐款数可购买飞机10架。抚顺市人民原计划捐献8架飞机,实际捐献11架飞机。本溪市人民计划捐献3架飞机,实际捐献了5架飞机。
在捐献飞机、大炮的运动中,辽宁省各市人民都提前超额完成了原定的捐献计划,为改善志愿军的武器装备作出了重要贡献。
辽宁人民还自发开展给前线和各市抗美援朝分会寄送慰问信、慰问金和慰问品的活动。沈阳市抗美援朝分会收到慰问袋20余万个,书刊12万余本,慰问信15万余封,慰问金达100亿元(旧币)以上,还收到了大批的日用品、药品和医疗器材等。安东(丹东)、辽源两市为志愿军做了30145床被、10516件大衣、372个碗套和许多慰问袋,洗了49429件衣服,洗补了22420双袜子。
资料来源:《辽宁人民在抗美援朝运动中的贡献》(作者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