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燮均:尚留遗墨震关东

辽宁日报 2019年03月25日

本报记者 凌 鹤

行书 《庄叟尧夫七言联》

行书 碑刻局部

行书 《黄庭坚论书语》

行书 自作诗《燕游小草》局部

行楷 《论书五则》选篇

行书 《自书七律诗》

魏燮均是晚清以来东北历史上诗书兼擅的著名学者型书法家之一,在辽北文化史乃至东北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获享“字震九州”之美誉。他的书法作品和诗文流传之久、深入民间之广堪称同时代之最。他是铁岭市引以为傲的文化名片。其书法工楷书,尤精行草,法度严谨,书风优美。诗歌朗朗上口,传诵不衰。让魏燮均的文化遗产活起来,可以带动铁岭及东北历史文化人物链的研究,为中华艺术宝库书写有价值的一页。

魏燮均书法对当时人与后人,以及地方文化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燮均在世时,育人无数,代有传人,著名的真传弟子有曾宪文、陈德懿、赵炳如、郭翊辰等。据记载,魏燮均晚年时,向他求字者众多,上至官员、下到百姓,包括家中的妇女和方外的道士,可见其书法雅俗共赏,深受人们喜爱。

辽北名儒碑刻墨迹广布东北三省

魏燮均是铁岭土生土长的历史文化名人,擅书法与诗文。著有《魏燮均书法简论》的著名学者于景頫说:“我们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在东北,魏燮均书写的碑刻最多,留下的墨迹也最多,而且分布很广,东北三省、河北、河南、天津、山东均有发现。其书法及书法方面的逸闻趣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九梅村诗集序》中说魏燮均“工书法,尤遂于古,一时碑版墓志,多出其手”。这些墨迹和碑刻散落民间,时至今日,仍有大量的作品传世,其艺术造诣,奠定了魏燮均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特别是东北书法史上的地位。

魏燮均幼承家学,一生与笔墨相伴,诗书为务,创作了大量作品。从青少年时期起,学书取法乎上。他早年钟情“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和赵孟頫的书法,楷书以临写王献之的《小楷洛神赋十三行》和赵孟頫的《佑圣观记》用功尤勤。他以王、赵为基础的楷书行笔流畅、富有书卷气。行书则摹写王羲之《圣教序》《兴福寺半截碑》,打下深厚的基础。中年着重学习褚遂良的《乐毅论》、李北海的《云麾碑》和颜真卿的《争座位帖》。多家融会,锤炼经年,魏燮均此时的书法坚实了骨力,得颜法神髓,颜体行书写出了自我风格,声名日盛。龙首山上的《慈清寺碑记》《补修浮图记》,铁岭博物馆所藏《先农祠重修记碑》《山东会馆记》均体现其书风与艺术精神。

艺术创作临写经典 与生活中体验相结合

著名书法家、铁岭市书协主席王荐对魏燮均的书法艺术进行过专题研究,他对记者说:魏燮均在笔法上推重从自然万象中“神悟”,“古人神悟之妙,尤非后人所及。”魏燮均推崇书外求书,主张书家要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且要用志不纷,善于悟法明理达道。魏燮均的一生,游踪遍及东北和华北,大部分时间都在外游学、教书,他能创作出大量的诗书佳作,并且诗书均取得很高的艺术成就,与他善交游分不开。这一点对当今从事艺术创作之人具有借鉴意义。

50岁后,魏燮均进入书法创作高峰期,进入通会阶段,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于景頫谈到,这个时期魏燮均两度进京,结识名流,亲睹书法名迹,眼界大开,开始吸纳百家。他游览燕京名胜,辽地山川,人生深悟,诗境升华,不仅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同时书写了大量的书法作品,用他自己的话说:“因悟用笔用意之法,自觉晚年稍有进益”。

魏燮均晚期书法作品书风高古淳朴,行体翩翩,美不胜收,留给后人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王荐研究发现,魏燮均在运笔上悬腕之法运用颇多。魏燮均在其所著《论书五则》中说:“余初学书,亦据案作字,不能悬腕。迨中年始试为之,久而自然与据案一也。唯不能作小楷,当其乘兴挥毫,觉悬腕尤纵横自如,胜于据案多矣。”悬腕之法使其书作如《龙首山慈清寺碑记》等较为灵动潇洒,“尤纵横自如”。

魏燮均在《论书五则》中论述“作书难,知书尤难。往往遇名人翰墨,初视之,以为平平,再视之,乃微窥其妙,亦有始终不知其妙者,究归于识力未到耳。”魏燮均重视在书法鉴赏和学习中见识的重要性。就是说,如果没有较高的见识,很难理解古法书的高妙之处,无论是单就书法欣赏而言,还是在学书过程中汲取古法,予以临摹,都需要赏鉴的功夫。通过探究思索提高识见,通过毫翰勤挥,临池不辍,扎实功力,以期提升自己,使自己由内及外与古贤和,与古法通。他之所以在书法上能取得如此高成就,是与他理性地修为自身有直接关系,也与他置身于自然之中,天人合一的艺术追求密切相关。

魏燮均流传于世的诗稿、文稿、碑记等文字量很大,包含大字、小字、行书、楷书、行草书等,充分展现魏燮均书法的真实面貌和艺术水准。

诗书兼擅 诗风朴厚

魏燮均一生酷爱诗书,喜交友,足迹遍及辽阳的千朵莲花山、北镇的医巫闾山、海城的青龙山、北京的香山、锦州的笔架山、岫岩满族自治县的西山、吉林的龙潭山、山海关的长城、金州的海,北京的古迹,眼界宽、视野广。一生写诗3000多首,传世1700多首,可谓同时期东北诗人之冠。对魏燮均诗歌与家乡山河的吟咏关系进行研究的王德金说:“他尤寄情于家乡铁岭的龙首山:曲流河倒地、孤立塔当天;一寺压峰顶,众山罗眼前。”咏龙首山秋景的诗最多,如《龙首杂咏》“门前秋气高,墙外云峰叠;新霜昨夜来,满山看红叶”。其《龙首望雪》诗中“晓晴大野千峰白,夕照孤城万瓦寒”一句,形象而准确地描绘出龙首山的雪景特色。他的《村寺秋夜同蕉园作》“古寺磐声寂,清霄人意幽。鸟栖孤殿瞑,虫语一庭秋。叶堕风生树,灯残月上楼。吟成俱不寐,坐共数共数更筹”,格调非常清新。

魏燮均的诗歌创作富晋唐风范,关注社会人生,极具内涵与品位。在曾经举办的魏燮均研讨会上,专家学者评价魏燮均的诗为“关外诗人,惟子亨一人”,同时代罕有比肩者,与其欣赏的前辈艺术家如郑板桥、蒲松龄、刘鹗等人的诗作相比,诗路更广,诗风朴厚。

艺术微论

说说“艺术创作要从 自然万象中领悟”

本报记者 凌 鹤

魏燮均所遵循的“艺术创作要从自然万象中领悟”,自古以来被奉为艺术的法则,对于今天而言其意义仍深远。

艺术家均明晓此理,但未必深入践行,甚而走捷径,学时人,学展览体,学流行与潮流。闭门造车者有之,仅从书本中学习以至片面的也大有人在。

从自然万物中领悟,从鲜活的生活中寻求灵感,就要沉得下去、扎得下来。

画家登山临水现场写生,书法家实地寻碑访古,拜高师、访名士都不可或缺。具体需做到三勤:腿勤、眼勤、笔勤。

腿勤,指不辞劳苦,到山峦小溪、到原野森林、到风物之所、到民俗之场,获取感悟的积淀,在创作中融会。

眼勤,是说要善于观察提炼。细细地看、静静地品,并从中发现自我的真情实感、灵性迸发,从而切入创作。当练就了“火眼金睛”,认知万物的程度就会加深,视觉容量随之扩大,眼中的山水风物人文,才会不同于其他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从看事物的表面,到看实质,再回到原本,也即不忘初心。这一过程是艺术锤炼的境界提升过程,尤其是带有中国哲学意蕴的艺术创作,对此体现得更为真切。从写实到写意,或两者相融,都会在笔墨中展示、流露、宣泄,并富有感染力。

大画家黄宾虹有个小故事,某日,他带领学生们去一处小山坡写生。学生们一看,并没有惊艳之景物,每个人遂草草画完,以应付老师。不料第二天,黄宾虹拿出了他的写生作品,学生们张大了嘴巴,这个惊呼:“我怎么没看到山坡边有这样的颜色!”那个问询:“老师您画面中的都是昨天那处风景吗?”黄宾虹笑着说,正是,因为你们没有观察到,也没有用自己理解到的方式去表现。学生们听后恍然大悟。黄宾虹以“明一而现千万”的表现手法,再现山川神貌堪称一绝,他亦精通金石、文字、书法、篆刻之学,对画论画史尤有研究,非凡的勤奋。

有了腿勤、眼勤,更要笔勤,以过硬的技法付诸作品,并将好的作品呈现给更多的人来分享、品鉴,产生思想沟通与心灵交流。艺术的功用是文化的软实力,愉悦人的心灵,激发对自然万物美好的向往。古往今来,哪一位传世名家的经典作品不是如此呢。

艺术家简历

魏燮均

晚清以来东北历史文化名人,出生于铁岭。原名昌泰,字子亨,又字伯阳、公隐,另号耕石老人,又号芷、老农,别号铁民、九梅居士等。为著名田园诗人、书法家。其书法初学二王与赵孟頫,中年学褚遂良、颜真卿,其间曾学郑板桥,后又回归董其昌、黄庭坚,遂成自家面目。其书法书卷气浓厚,尤精小楷,书迹流传较多,在东北有很大影响。著有《九梅村诗集》《九梅抱山吟草》《九梅续吟草》等,书法作品《拟陶渊明饮酒诗旧作两首》《录海城钟青崖诗》《魏燮均赠铭见臣四条屏》《先农祠重修碑记》《任正泰墓志》《山东会馆公议碑记》《龙首山慈清寺碑记》《范河洞重修慈觉寺碑记》《高其佩魏燮均书法珍品集》等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