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青春物语

——我看电影《过春天》
辽宁日报 2019年03月22日

牛寒婷

电影《过春天》开演伊始,16岁的女主人公佩佩搭地铁从深圳去香港上学。电影镜头虽然隐蔽在拥挤的人群中,但佩佩的形象始终清晰,佩佩上了地铁后绕过门口几个站着的人,直接坐到了镜头对准的空座位上。在人群密集的车厢里,这个预留的空座位怎么看都是个刻意的摆设,而佩佩径直坐上去的连贯动作,又强化了这种刻意的突兀。说真的,这一违反常识的细节处理,有点倒人胃口,多亏紧接着那紧凑连贯的叙事足够精彩,才弥补了开篇的缺憾。

接下来的叙事场景是学校的天台,佩佩和闺蜜Jo打算在圣诞节时去日本看雪,花季少女如梦似幻的愿望、闺蜜二人的亲密无间、佩佩为去日本的机票钱发愁的落寞,同时在晃动的镜头里得到呈现。这个段落是影片叙事的起点,简洁利落的镜头语言,精准克制的叙述,为整部电影定下了基调,虽然女孩们的情绪表现稍显夸张,但它并不空洞,相反,它细腻真实,香港女孩另类的青春故事还为影片带来了新异的陌生化效果。影片此后的叙事,基本延续了这一段落的风格和水准。从整体上看,正如网友所说,《过春天》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开创了另一类贴近青春现实的国产青春片。

父亲是香港人、母亲是内地人的佩佩,和母亲生活在深圳,每天都要过海关去香港上学。佩佩一直渴望看雪,Jo便和她约定俩人在圣诞节时去日本旅行,可机票钱对佩佩来说却是巨大的难题。一个意外事件让佩佩成为“水客”组织的帮凶,在Jo的男友阿豪推荐下,她加入了以花姐为头目的香港走私组织。每日往返深港,通过走私苹果手机而收入不菲,终于,机票钱对她来说不再是问题。多年来,佩佩缺少家庭温暖,“水客”组织让她有了从未有过的归属感——尽管是虚伪和充满危险的,但这足以让未经世事的她乐此不疲,并且,她和阿豪在不断的接触中还发展出了暧昧的情愫,使得刺激却残酷的青春故事上演得愈加活色生香起来。

“过春天”是“水客”的行话和暗语,意思是过海关,在电影台词中一共出现两次。片名的提示作用,加上电影对“水客”组织的描写,以及花姐一伙最终落网的结局,让许多人把《过春天》视为一部犯罪片。可事实上,它讲述的是地道的青春故事,它所用力刻画的乃是青春的成长、疼痛甚至残酷,如果非要为它贴上什么标签的话,显然,青春片要比犯罪片更靠谱些。青春的成长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成长,它是具有无数可能性的,包括各种危险元素在内的一种特殊的成长经历。所谓残酷青春,指向的正是青春所无法摆脱的种种暗影。《过春天》之所以能俘获人心,并不是因为它成功讲述了一个少年犯罪的故事,而是因为它讲述的残酷青春故事,紧紧抓住了青春懵懂无知、焦虑躁动却又欲罢不能、左冲右突的情绪状态。影片散发的青春所特有的荷尔蒙气息,能让人想起《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久违的自由的青春律动,但它比《阳光灿烂的日子》走得更远。另外,它好像也是在以中国大陆电影人独有的方式,向台湾导演杨德昌的著名作品《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致敬,当然了,始终小心翼翼的它,并没像牯岭街的杀人少年那样手刃他者鲜血淋漓……作为内地导演的作品,《过春天》的另一个看点在于,它对香港黑帮电影的化用,能让熟悉上世纪90年代港片的人产生某种只可意会的怀旧之情,喟然重温的,便不仅仅只是自己的青春光景,同时也是一个特殊时代的青春岁月。

佩佩和阿豪在暗室里把手机绑在对方身上的情节,是《过春天》的高潮段落,这一段是拍得极为漂亮的近景戏,被网友称为“国产青春片中最高级的情欲戏”。昏黄的灯光下,阿豪说“干一票大的”的台词,首先引发戏里戏外之人心理上的紧张和刺激,继而它与二人暧昧地互绑手机带来的身体紧张,紧紧交融在一起。逼仄的空间和闷热的空气里,流动着情欲的气息……幸好,呼之欲出的激情被画面后的导演牢牢掌控着,这使它没有走向情欲的艳与俗。阿豪问佩佩为什么想看雪,佩佩说她想知道冷是什么感觉,阿豪建议她把头放进冰箱,佩佩答道:“你以为我没试过?”导演小心拿捏着人物情感表达的分寸,童真般直率的对白,适度的并不谄媚欲望的情绪,连同节制的表现手法,在打动观众的同时,也缓释了躁动的荷尔蒙,从而让这段激情戏充满张力甚至美感。凭借这个段落,《过春天》远远地把那些惺惺作态、华而不实、欲望泛滥的国产青春片甩到了后面。

影片若在此戛然而止,并留下一个开放式结局,也许要比现在的结局好上许多。虽然,绑着一身手机的佩佩“过春天”后在雨中狂奔的段落同样扣人心弦,可是被阿豪出卖、与花姐组织一同落网以及后来与妈妈在山上俯瞰香港的“光明”尾巴,实在是煞了整部电影的风景——如同开篇那个不够完善的细节——就更不要说那几句画蛇添足的披露“水客”犯罪数据的字幕了。我认为,带着若干国际影展大奖和入围电影节光环的《过春天》,真应该将诚意精良的制作进行到底,毕竟,通过扎实妥帖的叙事、精准而耐人寻味的镜头语言、快速又恰到好处的节奏以及那些精彩得令人难忘的音乐,它已经向中国电影界展示了自己不俗的能力,那么,为什么,它不可以在某些可控的细节上做得更好呢?

(作者系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辽宁文学院《艺术广角》编辑)

《过春天》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