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位古稀老人的非遗传承路

辽宁日报 2019年03月22日

本报记者 年旭春 文 史庆友 摄

一张白色幕布后,12位老人聚精会神地舞着一个个影人,他们口中念念有词,在打击乐器和弦乐的烘托下,表演的故事引人入胜;幕布前,人们目不转睛地欣赏着精彩的皮影戏。这支由12位老人组成的皮影戏剧团,演员的平均年龄为70岁。

2006年11月,蒙古勒津皮影戏被认定为县级非遗项目。时年79岁的退休教师张连举在一次会议上提议,将皮影戏发扬光大。2016年8月,蒙古贞皮影戏艺术团成立,张连举任教练,他儿时曾跟家人学习皮影戏,积累了丰富的演出经验。

组建剧团之初遇到了许多困难,没道具、没乐器。没道具,在张连举的指导下,老人们自己制作;没乐器,老人就从自家拿,再缺东西就大家凑钱买……为了节省成本,他们用塑料板代替驴皮,采用纸上涂色的办法克服塑料板上色难的问题。如今,剧团不仅道具、乐器齐全,作品更是逐年增多。据介绍,12位老人每天排练不少于3小时,每周一、周三、周五下午还加练。团员刘亚茹唱得好,她就负责指导团员练习唱功;王守安擅长写作,他就负责写演出段子。两年多的时间他们已经自编自排出《兄妹比武》《丰收之后》等6部现代戏,《四平山》《三打白骨精》等3部古装戏。

去年6月,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老年人活动中心蒙古贞皮影戏艺术团被阜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确定为蒙古勒津皮影戏传承基地。同年10月,艺术团的4名团员代表有幸到省城参加为期一个月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皮影戏研修研习培训班”。团长车广纯告诉记者:“培训班让我受益匪浅,在唱腔和乐器的使用上都受到很大启发;在影人制作材料的选择上更是大开眼界。下一步,我将带领艺术团成员精雕细琢影人,用好、练好乐器伴奏,摸索出更优美的唱腔,将蒙古勒津皮影戏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