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助力 蔡永宽备耕很轻松

辽宁日报 2019年03月22日

本报记者  蔡晓华  文并摄

3月20日,伴着和煦的春风,记者走进丹东市振兴区汤池镇万宝村种粮大户蔡永宽的水田地。苏醒的黑土地一望无际,脚下稍显松软的田埂上小草已冒出嫩绿的芽,不远处,一台铲车和粉碎机正在工作,伴随着一阵机器的轰鸣声,粉碎机口粉末状的泥土喷涌而出,在空中形成一个黑色的弧,不偏不倚地落在旁边的塑料布上。

“1万盘育秧所用的覆盖土,这两台机器一起工作,大概3个小时就可以筛完。”在地头,蔡永宽一脸轻松地对记者说,“我承包了113公顷水田,已经实现全程机械化种植,省时省力还高效。今年备耕时间足足比往年拖后半个月,也决不会耽误了农时!”

今年47岁的蔡永宽从事水稻大面积种植已经7个年头了。他告诉记者,育苗首先要准备覆盖土。秋翻后,经过一个冬天风吹日晒的大田土比较松散,最为合适。要满足整个地块的育秧需求,至少需要1000多立方米的覆盖土。此外,还有挑沟渠、整苗床等育秧前的准备工作需要完成。

面对这么多农活,这几天,在蔡永宽家地里干活的只有七八个人,早上六七点钟才开工,不会误了农时吗?

走进蔡永宽家宽敞的农家院,记者找到了答案。只见偌大的库房里摆放着翻地、平地、播种、插秧、施肥、收割、打农药的小型飞机等20多台农机,还有各种各样的农具。

“这些铁家伙可帮了大忙!”蔡永宽说,“手巧不如家什妙。过去筛土只能用铁锹一锹一锹筛,现在全是机器干,单是育苗成本,每公顷地最少也能节省500元费用,种地成本一下子就下来一大块。”蔡永宽告诉记者,这些年,依靠国家的支持和补贴,他购置了大量农机具。

“有了这些农机具助力,种再多的地也是小菜一碟,很轻松。”2016年,蔡永宽成立了家庭农场,他的亲属都在农场干活,除了插秧时需要额外雇些人,一年到头,地里的活儿自家人全包了。水稻种植实现全程机械化后,从育苗到出秧、插秧、打药、收割,所有的程序都可以在自家完成,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庭农场”。

“今年全国两会我非常关注,了解到《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要抓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近14亿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真是深受鼓舞,我决心今年大干一场。”蔡永宽说,去年,水稻市场的价格不太好,如果没有国家补贴,他一定会亏损。目前,他们村补贴的统计公示工作已经完成,估计用不了几天,补贴就能发放到位。“国家为咱农民想得这么周到,真是感觉挺暖心的。”今年秋收后,他准备对水稻进行深加工,使家庭农场实现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图为铲车和粉碎机在田间联合作业,制作育秧用的覆盖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