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站村“旱改水”工程让农民不再靠天吃饭

种子没下地,每公顷已增收6000元

辽宁日报 2019年03月22日

本报记者  李  波

一行行电线杆立起来了,一排排矩形槽摆放好了……看着村头33.3公顷耕地一天一变样,沈阳市苏家屯区林盛街道沙河站村党支部书记郑孟昌心里更有底了,他笑着说:“今年,村民每公顷耕地至少增收6000元!”

3月20日,在沙河站村“旱改水”施工现场,一辆履带式多功能起重机正卸下货车上的矩形槽,并整齐地摆放在一条浅沟旁。据施工现场负责人、辽宁利福水利工程有限公司的齐峰介绍,等冻土层化开后,施工人员会进一步挖深浅沟,将矩形槽铺成一条水渠。当这些彼此相连的水渠“织”成均匀的网状,这块地就将告别“靠天吃饭”的历史,随着电网、路网、涵洞、机井等配套工程的结束,这片33.3公顷的玉米地将升级为高标准稻田地。

作为苏家屯区2000公顷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的一个标段,沙河站村“旱改水”工程不是简单地把玉米地改造成稻田地,而是通过水渠、电网、涵洞建设变“靠天吃饭”为“可灌可排”,通过地块整理和路网建设,实现机械化耕种收。从长远来看,这是一项提升耕地质量、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性工作。齐峰告诉记者,等工程结束后,这片土地就可以进行全程机械化生产——机械化插秧、高效节水灌溉、无人机喷洒农药、联合收割机秋收,原来得100人耕种的土地,现在只需三五个人,不仅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可以实现标准化生产。

耕地质量等级提升,首先受益的就是农民。据村党支部书记郑孟昌介绍,“旱改水”让村里的耕地更值钱了,同样一片地,种玉米时流转出去是每公顷3000元,改成稻田后再流转出去,每公顷就是9000元。现在村民连种子还没买呢,每公顷就已经增收6000元。

受益于耕地质量等级提升的还有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郑孟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2018年的粮食价格算,每公顷玉米的利润是4500元,而水稻是6000元,这33.3公顷地在‘旱改水’后直接可以增加5万元利润。”

郑孟昌说,这种集中连片提升耕地质量的做法,还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转包土地后,既可以接订单进行标准化生产,也可以培育自己的大米品牌,使种粮利润大幅度提升。

好处还远远不止这些。通过“旱改水”提升耕地质量,不仅可以让农民受益、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受益,还可以提升抗灾减灾能力、稳定粮食生产,实现藏粮于地,推动藏粮于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