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看到经典大戏

辽宁日报 2019年03月20日

洪兆惠

我一直关注李六乙版《哈姆雷特》的演出情况。去年11月28日在北京首演,随后到上海、香港、南京等地演出。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现任艺术总监格里高利-道兰看后邀剧组去英国伦敦,让中国这一版的《哈姆雷特》回到莎士比亚的故乡。每到一地,演出都引人关注,尤其在香港,更是一票难求。

莎士比亚在1601年创作《哈姆雷特》,过去的400年,这个戏常演常新,因为有数不清的艺术家想通过这个戏来实现自己的舞台追求。资料显示,全世界每隔15分钟,就有一台《哈姆雷特》在演出,这真是一个艺术奇迹。我问自己,以前在剧场或者通过戏剧影像,看过不同版本的《哈姆雷特》,为什么这一次特别关注李六乙的版本?这个版本是北京李六乙戏剧工作室与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莎剧舞台本翻译计划”的合作项目,这次合作,力求让莎士比亚从“神坛”回到人间,还原莎剧本质,呈现悲剧力量。

剧本是作家李健鸣重译的,她改变了以往译本中的文艺腔,放弃了抽象词和书面语,让人物语言更接近今天人们的说话方式。这全新的表达,也使《哈姆雷特》更加接近莎士比亚,因为莎士比亚生活的年代,剧场里市井气息浓厚,莎士比亚戏剧天然具有世俗化。我想在剧场里看看既通俗又诗意的《哈姆雷特》是什么样的。导演李六乙推崇古典哲学,主张文明回归柏拉图。我想通过《哈姆雷特》,看看古典哲学给他的艺术带来哪些气象。还想看迈克尔·西蒙的舞美设计,看看他如何以象征的视觉形式解读剧本,以虚拟的手法营造剧本规定了的舞台空间。当然,我最想看的是演员濮存昕和胡军。濮存昕在林兆华1990年导的《哈姆雷特》中饰演哈姆雷特,这次他演克劳狄斯,我想看他如何演出国王的气场。李健鸣说她看胡军的排练,不到十分钟眼泪就流了下来,他把台词自然地融到身体语言当中。我想看看胡军如何把哈姆雷特的绝望、阴郁、内省、狂躁、犹豫演绎得淋漓尽致。

这是一台大戏,大在它拷问生死,反思存在,而且,这戏的译者、导演、演员、舞台美术和服装设计者,为剧中人物的立体感和戏剧的张力全力合作,从它所到之地的演出反应看,它的呈现也有大戏的磅礴气势。这气势不是豪华、气派,而是气场、张力。

住在沈阳,至今我还没有机会在剧场里看李六乙版的《哈姆雷特》,只是把有关资料找来浏览,过过文字瘾。我为自己感到遗憾,也为沈阳的莎士比亚热爱者感到遗憾。遗憾还不止于此。在家门口的剧场,我们很难看到经典大戏,特别是在一流剧院里的演出。记得上世纪80年代 ,到剧场看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李尔王》,看沈阳话剧团演出的《榆树下的恋情》,真像出席什么盛典一样,身心经受净化和洗礼。特别是1986年4月去上海参加首届中国莎士比亚戏剧节,看了不同剧种的莎剧演出后,我对经典戏剧由衷景仰。今天我看到李健鸣说 “只有经典才能给我不断的充实感”,心里有强烈共鸣。

可能有人担心,在沈阳演出老掉牙的经典戏会没有观众。我认为,不管哪儿的观众,只要看了经典大戏的演出,他们对什么是真正的戏剧就会有自己的认知,有了认知,他们就舍得花钱走进剧场。政府也应该对经典大戏的演出给予优惠,因为观看经典大戏是提高市民素质的一个好路径。这次《哈姆雷特》在南京演出,所有观众都享受到票价50%的政府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