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 星
日前,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朴民做客“辽图讲坛”,为辽沈读者作了“感受《孙子兵法》的永恒魅力”的讲座。
黄朴民是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从事《孙子兵法》研究多年,代表性专著有《春秋军事史》《孙子兵法解读》等。在讲座开始之前,报告厅座无虚席,工作人员在后排和过道上加座还是不够。为了听讲座,不少读者席地而坐。讲座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黄朴民首先评价了《孙子兵法》的历史地位。他说,《孙子兵法》是中国历史上现存的第一部最系统、最完整的兵书,文字漂亮干练,展现了中国古典兵学文化的最高成就。明代兵书《武备志·兵诀评序》就指出:“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被称为“天下第一兵书”,《孙子兵法》当之无愧。
“《孙子兵法》之所以在今天还被人们热爱、阅读,源于其拥有的独特魅力。它超越了单纯的军事领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方法论,充满哲学启迪与人生智慧。”黄朴民说。
近年来,随着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上学习、研究《孙子兵法》的热度持续上升。普通读者如何读这部6000字左右的经典呢?面对记者的疑问,黄朴民提出中肯的建议。一是整体性把握。《孙子兵法》十三篇是一个完整、有机的思想体系。每篇既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又相互保持密切的联系,其思维的整体性和思辨的深刻性在先秦诸子百家中是罕见的;二是要坚持认识的灵活性。《孙子兵法》的灵魂在于强调“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在孙子看来,兵法的许多基本原则应充分尊重,但又不能过于迷信;三是要用扩展思维来理解经典作品,能够透过战争的表层,理解具有哲学意义的普遍价值。
黄朴民举例说,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中有种“求全”文化,追求万全,争取圆满。孙子同样对“全”情有独钟。如“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兵不顿而利可全”等。但是,孙子也清醒地认识到,一味追求万全之策是不现实的,事实上很难有真正的万全。因此,在操作层面,孙子注重“取偏”的实效,特别强调解决问题要善于寻找突破口。“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他指出战略家最大的过错在于“撒胡椒面”,“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所谓面面俱到,等于面面不俱到,什么都是重点,就没有了重点。
《孙子兵法》的普遍价值体现的辩证思维,富有超常思维与逆向思维的特征。比如,在常识中,我们认为包围住敌人就要全部歼灭,孙子却说“围师遗阙,穷寇勿迫”。为何?对陷入绝境的敌人,要瓦解其誓死抗争的决心,让其觉得还有生路,不用拼死反抗,我方可以最小伤亡,对敌实施歼灭。
这种善于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事物利弊得失的思想方法论,无疑是该书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读《孙子兵法》的重中之重,就是发掘和借鉴它的思维方式,为提升自己的能力创造条件。”黄朴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