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政府也发现了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难题。例如,在政务审批中心办理企业开办手续,要核名、打照、刻章挨个窗口跑,一个环节一个窗口,每个窗口都要跑一遍。
企业的痛点,就是改革的重点。3月,沈河区以提质增效为目标的政务服务平台“综合窗口”受理改革正式启动,通过减事项、减窗口、减要件、减流程、减时限的“五减”改革,实现“一口受理,一口出件”。改革之后,原来只能办一件事的单一服务窗口变成什么事都能办的综合受理窗口,接件之后通过后台的流程再造压缩重复要件、审批时限,办事的企业再也不用挨个窗口跑了。
体制改革激活“25年烂尾楼”
沈阳北站后身的富丽华大厦是一座按五星级标准建设的大酒店,1994年开工时曾被看作是沈阳的地标性建筑,但是主体工程完工后由于种种原因,项目陷入停滞,沉睡多年无法唤醒。
“把项目招进来,却因为一些问题停滞不动,这不仅是资源浪费,更是对营商环境的极大损害。而如果只发现问题却不去解决问题,那同样是在破坏营商环境。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智慧和勇气,更需要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沈河区委书记王忠昆这样看待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并在对这些问题的认真分析梳理中寻找破解办法。在他看来,很多项目停建缓建都是因为“没人管”,招商时有人围前围后,项目建成后有人对接服务,但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却只有审批和监督,没有责任人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怎样破解“没人管”的难题?沈河区率先打开体制突破口,成立了4个经济片区,新设立了项目服务局。经济片区围绕招商引资、项目服务、经济运行、征地拆迁4项工作进行服务,项目服务局专门负责服务在建项目,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在体制上保证在建项目有人服务,遇到困难有人帮助解决,真正把服务企业落到实处。
作为沈河区核心发展区域的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项目服务局局长,刘大威对接的34个在建项目,就包括空无一人的富丽华大厦。想尽办法辗转联系上香港投资方的律师后,他协助投资方完成各种清算工作,推动项目进行转让。现在,这个停滞25年的项目成功激活,有望今年下半年重新开工。
从“没人管”到“有人管”,再到出台服务清单、服务管理办法等进行科学管理,新设立的项目服务局填补了从项目签约到达产之间的服务真空,很多历史遗留问题都得到解决。两次司法拍卖都流拍的新千年地块,现在已经完成转让,今年10月将重新开工;越秀地产二期项目的净地不净问题、挡光问题得到有效化解,目前已经顺利通过环评,本月就将开工建设……
改革,让沈河区解决了停建缓建项目“没人管”“没法管”的问题;还是改革,让沈河区合法合规地为企业解决了诸多难题。而这些重新激活的项目,都将成为沈河区经济的新增长点,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机制创新确保“说到做到”
“去年9月入驻沈河区金融商贸开发区时,政府给了我们一些扶持政策上的承诺。现在,这些承诺全都兑现了。”
魏锋的公司是一家以人力资源服务为主的平台型企业,因为有了当地政府在场地租金上的支持,他的企业快速发展,现在已经从80多人壮大到200多人。
面对这些轻资产企业,很多地区在招商时都会给一些承诺,但在兑现时却总是躲躲藏藏。为什么沈河区能够“说到做到”?关键在于沈河区将兑现承诺放在打造诚信政府的高度,把政府诚信放在事关未来发展的高度,并通过改革实现机制创新,用制度约束“说话不算数”,用制度确保“说到做到”。
为此,沈河区专门成立了一个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招商项目协议审核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对全区招商项目的协议进行审核,对扶持政策的兑现进行审定。所有招商引资项目都要经过审核小组的审核才能签约,招商部门的签约流程得到进一步规范,招商人员乱承诺的现象彻底杜绝。对所有签约项目的承诺都要符合沈河区的产业扶持政策,每一个达到扶持政策要求的项目,上会审核通过后都立即按约定兑现奖励。
去年一年,沈河区共召开9次项目协议审核领导小组会议,除审核了84个拟签约项目之外,还审核了45个拟兑现项目的申请。其中36个项目的扶持政策已经兑现完毕,累计兑现金额8826.29万元。
对于承诺不兑现的历史遗留问题,对于各种政府项目欠下的旧账,沈河区也积极面对,以真诚的态度进行解决。2018年,沈河区在兑现扶持政策上共向企业发放资金1.2亿元。
目前,沈河区正在筹建一个解决企业问题的综合服务平台,这个平台将建立一个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并通过制度设计指导干部接得住问题、解决好问题。
用改革的办法优化营商环境,让营商环境在沈河区成为一个立体的全面的系统工程,数字已经做出明证:2017年,沈河区迁走企业507家,而2018年迁走的企业只有8家;今年1月至2月,沈河区新增企业850户,同比增长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