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地项目” 飞速投产

辽宁日报 2019年03月14日

本报记者 孔爱群 董翰博

3月8日,朝阳市凌源经济开发区。走进辽宁炜盛新型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制球车间,热浪扑面。一个个小火球从连接窑炉的设备里接连不断“发射”出来,沿着几米长的凹槽流萤般滑动,落地后成为玻璃球。

谈及在辽宁的发展规划,公司总经理尤忠文一边盯着生产进度,一边对记者说:“年产7万吨玻璃纤维及制品的生产线将建三条。项目总投资10亿元,分四期建设。”说这话时,尤忠文显得自信满满。

炜盛原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有着京津冀产业转移、公司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朝阳,有着破解地方发展瓶颈、加快形成县域经济崛起的现实需求。

凌源市红山街道率先觉察到了机会,找到炜盛洽谈合作。但在空间布局上看,红山街道并不适宜承载一个体量如此庞大的项目。

“飞地经济”提供了一种可能。

囿于承载能力,红山街道将项目“飞”至4公里外的凌源经济开发区,这里承载能力强、产业集聚度高、政策优惠足。

异地摆项目,动力来自何处?

“开发区将‘飞地项目’形成的税收全部返还给引进乡镇街道,十年不变,使得基层抓‘飞地经济’的积极性持续提升。” 朝阳市工信局局长张焕新说,同时,这也提升了开发区的利用率和资源的集约化利用。

“飞地项目”,正在飞速投产。

“去年6月开建,12月投产。”尤忠文感慨当地政务服务效率之高,“园区工作人员主动靠前服务,很多事情压根儿不用企业操心。”

“为推动‘飞地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我们严格落实重点企业和项目挂牌保护机制,一签约就为企业配备‘项目秘书’,解决其在施工、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张焕新说,去年凌源落地的“飞地项目”,从开建到投产,时间多在半年左右。

高效率源自强执行。朝阳市主要领导表示,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朝阳市把发展“飞地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招,形成一整套管理制度、激励机制和考核办法,激发起发展县域经济的强大动力。眼下,112个乡镇已有“飞地项目”157个。据测算,这些项目投产后,将推动全市乡镇平均财政收入增长37.4%。

朝阳,是我省大力发展“飞地经济”的缩影。目前,辽宁发展“飞地经济”成效显著,落地项目509个,总投资约7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