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去年底以来,大东区全面开展历史文化遗存情况摸底调查,并站在历史和未来的角度去审视与思考,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注入文化滋养。
大东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而独特,其中堂子庙巷堪称老沈阳城——盛京显赫历史地位的真实见证。堂子庙巷,因坐落着清政权在全国修建的仅有的两个“堂子”之一而得名。“堂子”是女真族祭祀天神和祖先的殿堂。资料记载,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在大东区修建了清政权的第一个神庙“盛京堂子”,“堂子”内供奉努尔哈赤父亲和祖父的灵牌和画像,用来祭祀、祈福、庇佑。清政权修建的另一个“堂子”位于北京,是清朝迁都后以“盛京堂子”为蓝本而建的。
隐于闹市,却并不孤单。在堂子庙巷周边,至大东区培育巷一带,还有6处建筑风格独特、现状保存较好的四合院院落,将地位尊贵的“堂子”与盛京城“九门”之一的抚近门连成一线,形成了堂子庙巷建筑群。
这当中,由当时在盛京经商的江浙两省商人共同出资、建于清朝末年的江浙会馆目前保存最为完好。作为重要的南北经济交流平台和枢纽,江浙会馆曾经商贾云集、风光无两,是盛京历史上三大会馆之一,也是目前沈阳市保留下来的唯一建于清末的会馆。
辽宁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队长陈赫是地地道道的大东区人,他对大东区的历史文化也更为关注。“因为‘堂子’的存在,堂子庙巷在历史上曾尽人皆知、名声在外,地位十分显赫,堂子庙巷也被称作‘沈阳最后的胡同’和仅存的满族民居集聚地,对于研究清历史及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而江浙会馆等历史建筑,则是清时期沈阳商业文化繁荣昌盛的实物见证。”陈赫说。
“对历史负责,让文化宝藏光芒重焕,是城市发展决策者、建设者不可推卸的职责。”大东区委书记王新北说,“我们将挖掘保护利用好历史文化遗存,并借此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延展丰满文化产业链,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增强这座城市的活力、魅力和实力。”
对人民负责
让城市记忆温暖再现
如果说“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承载的是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依恋与渴望,那么,“老屋、老井、老树”标记的则是一个家庭的故事、一段成长的日子乃至一个时代的记忆。
一听人问起堂子庙巷的事,68岁的艾宝东脸上就露出自豪的笑容。“我在这生活了40多年,小时候,‘堂子’红色的外墙还在呢,就像故宫的宫墙一样,可好看了!”他告诉记者,“‘堂子’旁边有小桥、亭子,还有一口深井,井里的水又清又凉,我们都是打上来就直接喝。”
在这里结了婚、生了子,一代接着一代向着幸福生活使劲儿奔……堂子庙巷“装”下了艾宝东的大半辈子。“但后来在这生活就有点儿不方便了。”艾宝东回忆。这一带都是成片的平房,地下管网配套都跟不上,虽然政府后来给居民接通了“上水”,但“下水”问题始终无法解决。居民只能使用室外的旱厕,卫生、健康、安全都无法保障。“更大的隐患是火灾!”艾宝东提高了声音说,“老房子都是砖木结构,又建得密,后来那几年,堂子庙巷没少发生小火灾。”
艾宝东所说的“后来那几年”,是指以2014年堂子庙巷地区启动动迁为节点往前推算的。随着居民搬走,很多老房子闲置下来。他和街道沟通商量,作为一名志愿者留守在堂子庙巷,“我主要是看着火灾隐患、漏水什么的,每天从早到晚走上几圈,哪个角落没看一眼我都睡不着。”
其实,最让艾宝东放不下的是他对这片老“地界”的感情。采访时他悄悄告诉记者:“‘堂子’的那口老井还在呢,我保护起来了,那是‘堂子’存在于这个地方的唯一实物印证。”
陈赫与堂子庙巷的感情也非比寻常。他说:“那6处四合院建筑风格很特别,有的古色古香,有的带有满族特色,还有的融入了西方建筑元素,中西合璧,十分少见。而且它们组成了规模可观的清末民国时期历史建筑群,在辽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都是非常珍贵的。”
对未来负责
让文化资源活力绽放
一个地方,最能支撑发展的是文化;一个城市,最能展示特色的也是文化。
王新北说,对于大东区而言,只有保护和利用好这些珍贵的历史建筑,才能留住、传承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才能助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才能真正兑现对历史、对人民、对未来负责的诺言。
深感时间紧迫,春节至今,大东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工作人员抓紧时间推进相关工作,数次实地走访,咨询专业人士。沈阳市及市属相关部门积极组织协调、给予大力保障,助推大东区相关工作顺利开展。在扎实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大东区明确:今年将以堂子庙巷建筑群和大亨铁工厂,以及杨宇霆、常荫槐、孙烈臣、赵尔巽、王明宇等五大清末民初公馆为主体,打造“一巷一厂五公馆”七大文化项目,延续历史文脉,保护特色风貌,优化经济格局。
作为大东区盘活历史文化遗存、做好做大文化这篇大文章的开篇之作,堂子庙巷建筑群改造升级工作已经启动推进。在沈阳市社会养老和工伤保险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原来挡在培育巷3号四合院前面的该局大东分局院墙迅速拆除。
据介绍,大东区将遵循抢救第一、修旧如旧、合理利用、全民共享的原则,将堂子庙巷建筑群整体升级成为堂子庙巷民国风情街区。目前,区政府已投资约1亿元,完成了对610余户居民的腾迁工作。
避免“千城一貌”,堂子庙巷民国风情街区项目将在现状基础上,规划建设“一街两场四巷六院”。“一街”即堂子庙街,是整个文化街区的主骨架;“两场”即打造堂子庙文化广场、江浙会馆文化广场两个开敞空间,展现清文化内涵;“四巷”即利用现有培育巷形成的绿荫大道,贯穿联系文居后巷、堂子庙巷、浙居前巷三条文化街巷,重塑堂子庙巷地区的街巷空间肌理;“六院”即围绕江浙会馆旧址、培育巷3号以及堂子庙巷20号、16号、14号、12号六处历史文化民居院落,形成历史风貌保护区,再现具有沈阳传统建筑风貌的特色街坊,着力展现清代皇家堂子文化,建成沈阳商业会馆文化展示区和传统民居的重要保护区。
延文脉、兴文化,尤需守正创新。将文化繁荣植根于传统沃土之上,用创新创造激发文化活力、汇聚发展力量,加快区域高质量发展步伐,大东区已经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