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新时代的改革

辽宁日报 2019年03月12日

陶文昭在《北京日报》撰文认为,要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科学认识新时代的改革。

改革方位:改革进入新时代。相对而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相比,主要不是从政治角度而是从改革角度的比较,不是从转折意义而是从飞跃意义的比较。开启改革新时代的重要标志是“全面”。不能简单地说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前的改革是不全面的,因为我们党历来是从总体上谋划改革的。但要看到,改革的过程总是由点及面、由局部到全局、不断走向更为全面。开启改革新时代的重要标志还有“系统”。改革初期主要方法是“摸着石头过河”“基层首创”,实践证明那是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方法。经过40多年客观经验的积累和主观认识的提高,新时代我们有能力从更高站位谋划改革。与此同时,随着改革的推进,涉及的问题越来越多、触及的问题越来越深,解决复杂问题需要系统考虑,解决深层问题需要长期谋划,这些都需要更多地进行全面系统谋划。

改革成就:基本确立主体框架。巨量的改革标志主体框架的确立。在领域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覆盖“五位一体”和党的建设方方面面,关涉到制度建设的主要领域,改革实现全覆盖、无死角。在数量上,截至2019年1月,6年间先后推出1932个具体改革方案。6年的施工,蓝图上的改革方案变成现实中的主体轮廓。重大的创新标志改革的全新突破。新时代改革不仅数量大,而且有标志性的新变化。一是改革的理论。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是一个重大突破。二是改革的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既是“破”,破除不合时宜的陈规陋习,更是“立”,建立新的政策法规。新时代改革重在建章立制。确立这个新的总目标,将全面深化改革引向发挥制度优势、释放制度红利的新阶段。

改革推进:重在精确改革。要有紧迫感。2020年既定的时间在迫近,既定的任务需对标。全面深化改革有了很好的基础,但一点也不能懈怠,绝不能搞成“烂尾工程”。要精确改革。改革需要深谋远虑的开局、大刀阔斧的中盘,也需要细致入微的收官。今天,改革的重点要更多放到解决实际问题上,发现问题要准,解决问题要实。要面向基层。要把事关人民群众生活的改革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处理好政策顶层设计和分层对接、政策统一性和差异性的关系,改革方案落地要因地制宜,逐层细化,落小落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