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二月二”,海城高跷秧歌舞起来

辽宁日报 2019年03月12日

本报记者 王臻青 文并摄

海城高跷秧歌会举办现场。

3月8日,“澄州之春”高跷秧歌会在海城市厝石山公园举行。海城高跷秧歌火爆开场,演员们现场展示的“孔雀开屏”高跷秧歌绝技赢得此起彼伏的喝彩声。接下来,回族鼓子秧歌、少儿高跷秧歌等各具特色的秧歌表演陆续登场。喜庆热烈的气氛与演员们出色的技艺,吸引了近3000名市民争相观看。

每年农历“二月二”,海城地区都有扭秧歌、踩高跷、舞龙等民俗活动。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后,海城加大了非遗类民俗的传承、传播力度。在欣赏传统文化项目展演中过传统节日,已成为海城市民节日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演展示20项非遗

本次活动由海城市政府主办,海城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海城市文化旅游发展促进中心承办。据了解,此次高跷秧歌会是海城举办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主题活动之一。文化和旅游部根据《“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命名和管理办法》组织开展了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审命名工作,我省共有6个地区入选。海城位列其中,也是我省率先开展“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主题活动的地区。

据了解,每年农历“二月二”,海城地区都组织扭秧歌、踩高跷、舞龙等节日民俗活动。海城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之后,加大了非遗类民俗的传承、传播力度。此次活动旨在进一步融合文化和旅游,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除了海城高跷秧歌、海城回族舞龙、海城民间鼓乐等非遗项目展演,当天,海城还以展板及现场技艺展示的形式共展出2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海城民间剪纸、海城皮影戏、孤山玉雕等。据了解,海城共有20项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非遗总数位居我省县级市前列。

非遗传承有创新

演出结束后,很多观众表示意犹未尽。观众冯女士表示,还没看够,如果能够演一整天就好了。还有许多观众热情地与秧歌表演者合影,一些年轻观众围住海城民间鼓乐表演者刘明刚,兴致勃勃地询问他研发制作的唢呐表演道具是如何喷火的。记者与观众一同听刘明刚讲解新款道具其中的奥秘。刘明刚向记者展示了这一漂亮又神秘的道具,原来,他将唢呐固定在色彩绚丽的龙头形道具上,而龙头形道具内设有喷火装置,以增强现场表演效果。

近年来,在海城市委、市政府指导下,海城文化部门在非遗挖掘、整理、保护方面成果丰硕。同时,拓展了非遗传承方式。

海城高跷秧歌后继有人

海城高跷秧歌是深受民众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融音乐、杂技、戏剧、舞蹈于一体,表演题材源于生活,多为群众熟悉的戏曲故事和民间传说。海城高跷秧歌以手绢、扇子、马鞭等为道具,音乐以唢呐和锣鼓乐为主,曲牌有“满堂红”“句句双”等。表演风格火爆热烈、风趣诙谐。脸谱化装较为夸张,演出服饰色彩鲜艳,具有浓郁的东北乡土气息。海城高跷秧歌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已不是海城人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近年来,海城高跷秧歌不仅在北京等全国各地巡演,并且已走出国门,所到之处均获赞誉。

据介绍,参加“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选时,海城代表性文艺项目正是享誉国内外的海城高跷秧歌。据了解,海城还将继续开展建设“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主题活动,其中包括为海城高跷秧歌储备人才,在青少年中培养表演者以及海城高跷秧歌进课堂等。在此次高跷秧歌会上,娃娃跷表演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关注与好评,这是近年来海城培养青少年学习海城高跷秧歌的成果。在海城市,海城高跷秧歌已成为一些中学的选修课。在建设“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过程中,海城市还将继续加强非遗传承力度,向市民免费开放非遗展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