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爽
当大家都在关注《血战湘江》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也把这部影片重新找出来认真地看了一遍。
回想一下,影片确实给人震撼之感,唯一的遗憾是短短110分钟的影片,无法叙述湘江战役的全貌,有些还不过瘾。2016年,我去过位于广西兴安县的湘江战役纪念馆采访,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找出了当年的报道,引述其中的一些文字,介绍一些湘江战役的背景和细节,或许会有助于大家深入感受“共和国是红色的”。
湘江战役发生于1934年11月底。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先后突破了国民党军的三道封锁线之后,11月中下旬西行至湘桂边境,即将到达湘江。蒋介石部署了第四道封锁线,调动中央军、湘军、桂军、粤军40万大军形成合围之势,企图全歼红军。湘江战役就此展开。
在湘江战役纪念馆里,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展板上的红色大标题:“生死抢渡”“浴血阻击”“誓死后卫”……在湘江战役前,红军的总人数为6.4万人,渡过湘江后人数锐减至3万余人。湘江一战,红军以将近3万人的伤亡实现了突破重围的目的。当地老百姓有一个说法:“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可见战斗之惨烈。
值得一提的是,牺牲在湘江的烈士中,有三分之二是共产党员,有十余位红军高级指挥员。特别要说的是,烈士中级别最高的红五军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他率领红三十四师担负全军后卫,被隔在湘江东岸,陷入重围,与十几倍于己的敌人殊死激战四天五夜后重伤被俘,在押送长沙途中牺牲。其后,敌人将他的头颅悬挂在长沙小吴门的城楼上示众。《血战湘江》中,有这样一句台词:“如果中国革命的胜利要用鲜血筑成,那么我们必须献身!党和人民会永远记住我们的。”说出了湘江边上6.4万红军将士的共同心声。
这场战役,红军损失巨大,一方面是因为敌人力量强大,更重要的是战役发生在当时的临时中央“左”倾冒险主义政治路线和教条主义军事路线的指挥之下。但是,付出巨大代价突出重围的红军,不仅宣告了敌人全歼红军的企图破产,更证明了红军的无坚不摧。还记得采访时,一位专家跟我说的话:“渡过湘江之后,展现在全世界面前的是一个更加坚定的政党,一支更加强大的红军。”
红色的共和国就是一次次在这样的血与火中锻造出来的。那些烈士们,值得我们一直歌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