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商 越
宋徽宗的《瑞鹤图》(左)与于非闇的《摹瑞鹤图》(右)对比。
宋徽宗画像。
从艺术角度看,宋徽宗赵佶堪称中国古代书画造诣最为精深的皇帝。他重视美术教育,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将绘画纳入科举考试,培养出一批优秀画家。
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瑞鹤图》,是宋徽宗的代表作。巧的是,省博正在展出一幅《摹瑞鹤图》,作者是中国近现代工笔花鸟画第一人于非闇,他临摹的作品出神入化。据史料记载,于非闇首次公开国画颜料的制作技法,使许多古代颜色、颜料的技法得以传承。
史记
画上题诗始于宋徽宗
“宋徽宗留存至今的画作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御笔画’,一种是‘御题画’,前者出自徽宗的亲笔,后者则由他人代笔作画,徽宗题款。”辽宁省博物馆学术研究部主任董宝厚说,经专家考证,省博物馆馆藏的《瑞鹤图》即为存世绝少的“御制御画并书”之一。《瑞鹤图》是宋徽宗艺术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与《祥龙石图》《五色鹦鹉图》一起,是宋徽宗工笔写实类的三幅花鸟画,成为鉴定宋徽宗画作的重要标尺。
宋徽宗赵佶(1082—1135年),号宣和主人,因尊信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他以画花鸟擅长,笔墨简淡、精细逼真,主张形神并举,最终形成典雅工致的“宣和体”画风。董宝厚说,所谓“宣和体”,其实就是按照宋徽宗的审美意识和个人喜爱形成的,其绘画风格主要是题材上的富贵祥瑞、笔墨上的写实工整、风格技法上的师承传统。
在书法领域,赵佶在学薛曜、褚遂良的基础上,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瘦金体”,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与其所画工笔重彩相映成趣。其作品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将诗、书、画、印相结合,即在绘画之外,常常自诗自书,押署“天下一人”并钤印,诗与画共同布局,题诗既是对绘画的说明,书法也与画法相映成趣。据史家考证,宋代以前,人们并不会把题画诗题在画上,北宋文人画家的题画诗多数题在画前或跋在画后,在画上题诗的做法正始于宋徽宗。
据南宋邓椿《画继》记载, 因酷爱书画,宋徽宗曾自称:“朕万几余暇,别无他好,惟好画耳。”为此,他着意搜访古代书画,“百倍先朝”,又将内府收藏的六朝至五代名人画列14门,总1500件,编撰成《宣和睿览集》,以供赏玩。后又组织人力编撰《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两本著录。《宣和画谱》20卷,成书于1120年,书中共收录魏晋至北宋画家231人,作品总计6396 件,并按题材分为人物、山水、畜兽、花鸟、墨竹、蔬果等10门。每门画科前均有短文一篇,叙述该画科的起源、发展、代表人物等,然后按时代顺序排列画家小传及其作品。可以说,此书不仅是北宋宫廷藏画的记录,而且还是一部传记体的绘画通史,成为今天美术史研究的珍贵典籍。
仙鹤飞临皇城徽宗认为是祥瑞
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宋徽宗赵佶所作《瑞鹤图》,绢本纵51厘米,横138.2厘米。右侧为图画,左侧为书法。画面用空青色添染天空,下面衬着祥云,现出一座宫殿的屋顶及斗拱。宫殿上空,蹁跹飞翔着18只丹顶鹤,姿态各异。又有两只仙鹤分别站立在殿脊左右“鸱尾”之上,右边仙鹤似乎在引吭高歌,左边仙鹤则曲颈相望,神态刻画入微,非常逼真生动。20只仙鹤上下左右互相呼应,若有节奏动感,多而不乱,体现了画家把握大场面禽鸟形态的能力。
省博物馆“传移模写”策展人杨勇告诉记者, 整幅画赋色浓艳,端庄华丽,颇具皇家风范。画后,赵佶用矫健硬朗的“瘦金体”,书写了一段跋文,交代了描绘的故事:在“政和壬辰上元之次夕”,也就是1112年元宵节的第二天,在宋都东京开封府的正南宫门端门,忽然有祥云拂来,“倏有群鹤,飞鸣于空中”,其中还有两只鹤相对站在殿脊鸱尾之端,非常闲适,“余皆翱翔,如应奏节”,往来百姓,无不抬头瞻望,“叹异久之”。群鹤许久不散,最后迤逦归飞,向西北方散去。
有感于这种祥瑞,宋徽宗作画记录这件事,并在跋文之后附七言诗一首:“清晓觚稜(指宫阙)拂彩霓,仙禽告瑞忽来仪。飘飘元是三山侣,两两还呈千岁姿。似拟碧鸾栖宝阁,岂同赤雁集天池。徘徊嘹唳当丹阙,故使憧憧庶俗知。”由此点出此画的主题:群鹤来集于此,乃是国运昌盛的祥瑞之兆。落款署“御制御画并书”,并有“天下一人”签押及“御书”印。观其书风,健笔开张,挺劲爽利,媚丽之气溢出字里行间。
“作《瑞鹤图》时,宋徽宗正逢30岁。”省博物馆学术研究部主任董宝厚介绍,其在位期间并不太平,地震、蝗灾、水灾接踵而至……于是宋徽宗处心积虑地寻找奇花异石和各种祥瑞之物,想以此稳定朝廷,安抚民心。他听信道士献计,修艮岳园林,设立花石纲,豢养了许多珍禽异兽,营建道教宫观等,用石累以万计,民间怨声载道。此次京城“仙禽告瑞”让宋徽宗大喜过望,并精心赶制此图。
然而,展现太平盛世、预示祥瑞之兆的《瑞鹤图》,并没有给国运日渐衰败的北宋王朝带来任何转机。就在此图创作的15年后(1127年),金兵攻陷都城东京,北宋灭亡。金人尽掠都城积藏的金银财宝、书画珍玩等,连同徽、钦二帝及皇族、臣僚3000余人押解北去,史称“靖康之耻”。54岁时,宋徽宗不堪折磨客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城西北部),《瑞鹤图》也难逃悲惨命运,散落民间。后被元代胡行简、明代项元汴、吴彦良等人次第收藏,清代收入内府。末代皇帝溥仪逊位之后,以赏赐其弟溥杰的名义将其携出清宫,经天津运往长春伪皇宫。其后辗转入藏东北博物馆,即今辽宁省博物馆。
开中国美术高等教育之先河
宋徽宗不仅是一位艺术造诣深厚的书画家,还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美术教育家,他建立起系统的美术教育制度,开创了中国美术高等教育的先河。记者查阅史料发现,北宋沿袭五代旧制,建立了翰林图画院,在宋徽宗时期得到充分发展。崇宁三年(1104年),宋徽宗将画学正式纳入科举考试之列,为画院建立了招生制度。
据《宋史·选举志》记载,当时的考录标准是:“考画之等,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笔韵高简为工”。考试按题材分为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科,考试内容摘选古人诗句为题,如“乱山藏古寺”“踏花归来马蹄香”“竹锁桥边卖酒家”等,要求考生画出诗句的意境,看谁构思巧妙,独出心裁。例如,“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的考题,众人多画空船靠岸,船上停一只鹭鸶的俗套,而夺魁者画的则是船夫卧在船尾入睡,旁边横置一根笛子,意定神闲。“深山藏古寺”的题目,立意在“藏”字上,优胜者的画中并不画古刹一角,只画一个小和尚在山脚溪边担水。这种注重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入学考试,对今天我国的美术教育仍有借鉴意义。
据《宋史》记载,考入后,画院的学习除了绘画专业课,还有文化课,包括《说文》《尔雅》《方言》《释名》的教授,以提高学生的诗书文化素养。班级分为三舍,即外舍、内舍、上舍三等,学生初入学为外舍生,需要经过考试逐级选拔提升为内舍、上舍,以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宋徽宗非常关心学生们的培养,每半个月就取两轴御府珍藏的绘画作品送至画院供学生们临习,还常常亲自视察训导。因此,当时画家的社会地位显著提升,在服饰和俸禄方面位列琴棋书画人才之首,画院创作也空前繁荣。
当时画院培养出一批优秀画家,如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精进的王希孟,18岁就画出鸿篇巨制《千里江山图》;供职画院的张择端,描画出京城繁华和政治清明的风俗长卷,宋徽宗在画上亲笔题写了“清明上河图”5个字;还有两宋之间承上启下的李唐,都出自宋代徽宗画院。
于非闇栽花养鸟每日观察
“上世纪50年代, 省博物馆为满足书画研究、展示与传承的需要,开展了古书画的摹制工作。” 省博物馆策展人杨勇告诉记者,当时,省博物馆先后与荣宝斋等单位合作,聘请当时国内极具传统绘画功力的专业画家,如于非闇、冯忠莲到辽博摹制古画,为博物馆保留了一批珍贵的摹本精品。
于非闇(1889—1959年)是中国近现代专攻工笔花鸟画,并有着重要成就的画家,也是近现代“瘦金体”书法第一大家。1937年,他曾任北京故宫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馆导师,其间曾大量临摹、研究故宫所藏历代花鸟画作。1949年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北京画院副院长。
1955年,于非闇在省博物馆摹制了多件画作,其中以《摹瑞鹤图》最具代表性。“对比原画和摹作可以发现,在仙鹤的画法上,于非闇是一丝不苟、极其细腻,摹画出白鹤的各种盘旋飞舞姿态。” 杨勇向记者介绍,仙鹤的黑白翎毛都按照生长结构精工晕染,尤其是仙鹤的腿爪部分,勾勒得精准灵动,爪部的细小关节结构,都表现得非常到位。
值得一提的是,于非闇自幼喜欢养花鸟虫鱼,这些经历对他描绘各类生物有很大帮助。于非闇在《我怎样画工笔花鸟画》一书中讲述:“我自幼即喜欢养花、鸟、虫、鱼,我也粗浅地学习过园艺学、鸟类学等知识,无论是各部的组织与解剖,无论是各自不同的习性与特征,由于特别地喜爱它们,我也就特别地熟悉它们。这对于我学习花鸟画,是一个有利的条件。”
于非闇二十三四岁时,业余时间跟随一位民间画家王润喧学习绘画。王润喧当时是以画蝈蝈、菊花出名的。于非闇曾表示,“(王润喧)先令我代他制造颜料,还教我养菊花、水仙,养蟋蟀、蝈蝈,我从他学画不及两年,制颜料学会了,养花、斗蟋蟀也学会了,绘画他却一笔未教。”直到重病垂危,王润喧才把描画的稿子送给于非闇,并且说:“你不要学我,你要学生物,你要学会使用工具。”
启蒙老师的教导对于非闇影响很大。他除了自己养花养鸟,还常去公园等花鸟种类繁多的地方,还到成都、昆明等地观察写生,为学习工笔花鸟画打下了基础。
公开国画颜料制作技法
看宋徽宗的《瑞鹤图》原画,空青色的天空色彩格外柔和,这种美妙的天空颜色,不光是画家对颜料与晕染技巧的糅合运用,也有历经近千年的颜色沉淀。“中国古画着色十分讲究,颜料种类繁多,植物和矿物质颜料种类相当丰富。”杨勇介绍,于非闇为了再现古画的风采,反复尝试过天空颜色的晕染画法,最终用不同层次的石青色反复渲染,得以还原古画中这种历久弥新的空青色。于非闇还将自己多年在国画实践当中总结的经验,写成《中国画颜色的研究》一书,书中他毫无保留地公开了自己研漂、使用颜料的多项秘密技法, 正因这部详尽阐释国画传统颜料的作品,使许多古代颜色、颜料的技法得以传承。
于非闇46岁时开始创作工笔花鸟画,从学清代陈洪绶入手,后学宋、元花鸟画,并多年着意研究宋徽宗工笔画手法。于非闇曾自述,他自小就听到祖父、父亲夸奖赵佶的花鸟画,知道赵佶的花鸟画是总结唐、五代、北宋的花鸟画而发展,且不墨守成规,变化多端,时出新意,因而格外留意学习。1931年后,于非闇开始学习赵佶“瘦金体”书法。他认为,对于工笔画家来说,“瘦金体”不仅能够锻炼笔力,且这种瘦硬的书法风格与工笔画相得益彰。
在于非闇的《摹瑞鹤图》画卷之后,我们能够看到,于非闇以瘦金书摹原件的诗题,运笔流畅,结体谨严,无一笔滞涩,显示出不俗的书法功力。(辽宁省博物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