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姓氏三代人组成一个特殊的家

辽宁日报 2019年03月06日

本报记者 年旭春

在这个特殊的三口之家,孙立英、门玉明、阔阔每天快乐地生活着。 本报记者  年旭春  摄

孙立英每天都要这样拖着门玉明,帮助他上床休息。

本报记者  年旭春  摄

20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煤矿冒顶事故,将年仅23岁的门玉明埋在井下,工友们奋力将他挖出并送往医院。抢救一周才醒过来的门玉明,从此成了高位截瘫病人,原定3个月后举办的婚礼也被他取消了。身边一个亲人都没有的门玉明,以后的生活怎么办?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的门玉明的准岳母孙立英,此时毅然将他接回家中当儿子伺候。其间,孙立英的小女儿离婚,她把刚刚9个月的儿子送回娘家。就这样,三个姓氏的三代人,组成了一个特殊家庭。

2月19日,记者来到阜新市清河门区清逸园小区,轻叩一楼孙立英家的房门。60岁的孙立英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右腿肌肉萎缩,走路、干活都很吃力。门开的一刹那,一股热气扑面而来,身材瘦小的孙立英出现在记者眼前。闻声后,住在里屋的门玉明摇着轮椅迎了出来。“去年10月份上楼的,环境比原来的农房好多了。”孙立英边招呼记者在客厅沙发落座边说。

刚坐下,沙发对面电视背景墙上的“家”“和”二字映入记者眼帘。说起背景墙,门玉明打开了话匣子:“这是我和我妈精心挑选的背景,因为有家才有温暖,家和才能万事兴。”说着说着,门玉明的思绪回到了20年前,“要是没有我妈,真不知道我是否还能活着?”门玉明说,他内心无比感恩孙立英,她用母爱营造了这个温馨之家。

门玉明在事故中受伤致高位截瘫

门玉明是一名烈士之子。1976年,他的父亲在唐山大地震抢险救援中壮烈牺牲。父亲牺牲43天后,门玉明降临人世。不幸的是他还未满月,母亲就不辞而别。无奈,门玉明的爷爷奶奶将其抱回家中抚养。

在得知自己的身世后,门玉明暗下决心,长大后要参军,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1992年12月,门玉明如愿成为一名军人。时光飞逝,三年后,门玉明退伍回乡,继续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回家不到两年,我爷爷病逝,奶奶去姑姑家住。”门玉明说,留下他一个人住在老房子里,感觉特别孤单。不久,他离开锦州义县老家,开始新的生活。

1997年年末,门玉明来到离家6公里的阜新市清河门区找工作,乌龙坝镇朱家屯村附近一个体煤矿老板雇用了他,让他下井运煤。

不久后,门玉明不再孤单,他收获了甜蜜的爱情。一天,他去商店买东西,偶遇孙立英的大女儿美凤,两人一见钟情。门玉明特有的洒脱和干练的气质赢得了美凤的好感。相处半年后,美凤把门玉明带回家中。“玉明很帅气,说话办事很利索,我一看就相中了。”孙立英说。

订婚后,门玉明感觉生活一下子变了样,每天都美滋滋的,因为上班有钱赚,下班有人疼,美凤家不管做了啥好吃的都喊他回来。“这就是我想要的家,多么温暖!”门玉明说。

然而,幸福快乐的日子太过短暂。1999年7月3日,门玉明像往常一样下井工作。傍晚时分,美凤给他送来炖肉,并提醒他在井下干活多留神。不承想当日夜间,门玉明作业的掌子面发生冒顶事故,煤块和煤矸石铺天盖地从顶板上脱落,砸在门玉明的身上将他埋住。工友们奋力挖出门玉明,将他送往医院。

孙立英至今清晰地记得1999年7月4日凌晨的情景:“我被急促的敲门声吵醒,没等走到门口,就听门外人大声说玉明出事了,正在医院抢救。”当她赶到医院时,门玉明已被送进手术室。从手术室出来时,他满身插着管子。医生告诉孙立英,患者腰椎神经断裂,高位截瘫。

一周后,门玉明才醒过来。他试着动了动脚,没反应,他又动了动上身,腰部剧烈疼痛。他惊恐地问身边的美凤:“我是不是瘫了?”美凤没有回答,站在一旁的孙立英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门玉明瞬间明白了一切,内心无比伤痛,不再配合治疗。

看到门玉明这样,美凤更加难过,日夜守在门玉明病床前,安慰说:“原定我们10月结婚,这回等你出院咱俩就结婚,别害怕,你的病以后能治好。”

门玉明心里清楚,他的病痊愈的可能性为零,虽然美凤要和他结婚,可他若娶了美凤,就要拖累她一辈子。经过激烈的内心挣扎,门玉明决定和美凤摊牌:“虽然我们订婚了,但还没结婚,你就别再管我了。”

听到此番话,美凤哭得犹如泪人,但还是不离不弃,日夜守候在门玉明的病床前。困了,就伏在床边打个盹儿;饿了,就吃一碗面条……

孙立英接回准女婿一养20年

看到美凤一家人为自己付出这么多辛苦,门玉明夜不能寐,最后他作出痛苦决定:出院后说啥也不能去美凤家,得回自己老家。1999年10月2日,趁着美凤加班,孙立英回家取东西,门玉明自己摇着轮椅办理了出院手续,然后坐上救护车回了义县老家。

“我回家取东西的工夫,玉明就跑了,到病房时看到他把床上的被子叠得整整齐齐。”回忆起20年前的情景,孙立英几次抹去眼角的泪水,“当时我就合计,他一个人动弹都费劲,可怎么活?”

幸好门玉明的老家在义县清河城子村,离孙立英家只有6公里。从此,孙立英和美凤三天两头骑自行车到门玉明家去看望,送些好吃的,再帮他洗洗涮涮。

一天,孙立英和美凤到门玉明家时,看见门玉明躺在炕上啃馒头,孙立英当时心疼得热泪盈眶。“那段时间,我寝食难安,合计着要把玉明接回来。”孙立英说,“玉明是个懂事孝顺的好孩子,就是命太不好了,我想把他接回来,女婿当不成,就给我当儿子,给美凤当大哥,端屎端尿我伺候他。”

孙立英的决定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1999年11月,一家人来接门玉明回家。“那天正下着雪,我妈进屋就说:‘玉明,走,和妈回家!’”门玉明回忆道。

照顾“儿子”的艰难程度超出孙立英的预料。最开始的两三年里,门玉明完全瘫痪在床,大小便都要在炕上解决。孙立英白天给他喂饭、换洗衣服,晚上帮他翻身,有时一宿得折腾十来次。

对于孙立英来说,苦点累点都不是问题,令她纠结的是大女儿美凤该怎么办。门玉明也觉得美凤迟迟不找对象是个事儿,多次诚恳地劝导美凤:“你要记住,从我瘫痪后进这个家门那天起,我就是你的亲哥哥……”在门玉明多次劝说下,美凤开始相亲,并于2004年结婚。门玉明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由于长期卧床,2007年,门玉明患上了严重的褥疮。每天早上、中午、晚上,孙立英都要给他冲洗、换药。这样的护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孙立英坚持了7年。在孙立英的精心护理下,2014年初,门玉明的褥疮痊愈。

“对自己的父母都没付出这么多,对一个外人却这么上心。”为了照顾门玉明,孙立英曾听过一些人的闲言碎语,但她的心里清楚,“门玉明是孤儿,身边一个亲人都没有,如果我们再抛弃他,他可怎么活下去?”

喂我饭、帮我擦洗、端屎端尿、半夜给我翻身……门玉明掰着手指头数着孙立英每天为他做的事,“我妈对我恩重如山,她就是我的亲妈!”

阔阔现在改口叫门玉明“爸爸”

孙立英无私的母爱犹如一缕温暖的阳光,驱散了“儿子”门玉明内心的阴霾。更为庆幸的是,这种跨越血缘的亲情,也被门玉明传递下去。

接受记者采访的间隙,门玉明时不时地对里屋喊:“阔阔,认真写作业啊,不许玩手机。”

阔阔是孙立英小女儿的孩子,这个小名是门玉明给起的。11年前的一天,孙立英的小女儿抱着9个月大的男婴回到娘家,哭诉道:“妈,我离婚了,孩子归我,但我得去城里打工赚钱,您帮我抚养孩子吧。”

看到女儿哭得如泪人一般,孙立英强忍泪水点了点头。自那以后,照顾门玉明、抚养阔阔、干农活……孙立英更加忙碌了。

看到“妈妈”如此辛苦,为了能生活自理,门玉明每天练习举哑铃,锻炼上肢力量。孙立英在房梁上拴了一根绳子,让门玉明拽着练起身。功夫不负有心人,门玉明自己能坐起来了,还能挪到轮椅上。

为了减轻“妈妈”的家务负担,门玉明时常坐在轮椅上帮“妈妈”做饭、洗衣服。孙立英去田里干活儿,门玉明就在家拿着玩具陪孩子玩。起初阔阔称门玉明为“舅爸”,后来改称他为“爸爸”。“真没想到我自己会有个儿子,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真好。”门玉明说。

几杯茶的工夫,阔阔写完家庭作业走出卧室,亲热地搂着坐在轮椅上的门玉明的脖子。“看到他们像亲父子俩一样,我特别高兴。”孙立英欣慰地对记者说。

补记

有爱才有家

“我特别喜欢谭晶唱的《有爱才有家》这首歌,她唱出了我的心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门玉明说,“从我瘫痪在床,到我妈把我接回家,一把屎一把尿地伺候我,处处让我体会到人间大爱,是爱让我有了这个家。”

曾在部队接受过训练的门玉明很刚强。然而,面对突如其来的人生劫难,他也曾被击垮过。门玉明说:“年纪轻轻就高位截瘫,感觉自己成了废人,就想躺在老家自暴自弃、自生自灭。”

是孙立英一家人的真诚感动了门玉明,使他同意“回家”,而后在孙立英和美凤的精心照顾下慢慢恢复。对此,门玉明内心感激不尽。“我亲妈在我没满月时就扔下我,但我的准岳母让我体会到母爱,她比亲妈还要亲。”门玉明说,内心深处,他早就接受了孙立英这个妈。

瘫痪之后,门玉明发现美凤因为自己迟迟不相亲,为了不拖累美凤,他多次与美凤谈心,劝他找个好男人嫁了。面临亲情和爱情抉择,门玉明果断放弃爱情,让曾经深爱的人放下思想包袱,开始新的生活。

门玉明的爷爷生前多次教育他:“要学会尊重每一个人,永远记住帮助你的人。”门玉明说,他在爷爷的教诲下学会了尊重,也学会了感恩。

因为感恩,他对待孙立英的外孙子阔阔如亲生儿子一般;因为感恩,阔阔从称呼他“舅爸”开始,直到有一天改称他为“爸爸”。

门玉明十分疼爱阔阔,并用心培养阔阔。在教育方面,门玉明教阔阔识字、朗诵,有的时候还指导阔阔写作业;在做人方面,门玉明要求阔阔诚实友善、尊重老师、团结同学;在生活习惯养成方面,门玉明常以军人的标准要求阔阔,早晨要按时起床,起床后要把被子叠成“豆腐块”……门玉明说:“我学历不高,希望儿子将来能有出息。”

采访期间,阔阔一脸幸福地告诉记者:“生活上有姥姥帮助,学习上有爸爸指导,我是幸福的,也是快乐的。”

三个家庭、三个姓氏的三代人,因变故聚在一起,因爱生活在一起。人间大爱在这个特殊的三口之家传递,让人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