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孕育成长,雷锋精神在辽宁发祥
辽宁是雷锋从工厂走进军营的地方,也是雷锋精神孕育形成的地方。雷锋工作在鞍山、辽阳,入伍在营口,牺牲在抚顺。
1958年9月,雷锋响应国家支援鞍钢建设的号召,从湖南来到辽宁,在鞍山成为一名推土机手。1959年8月20日,鞍钢在弓长岭铁矿建一座年产30万吨焦炭的焦化厂,雷锋来到弓长岭,直到1960年1月8日走入军营。
入伍前,雷锋曾在辽阳市弓长岭焦化厂工作过142天,“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等20余篇日记就是在弓长岭所写。至今在弓长岭雷锋纪念馆,还能看到雷锋当时作报告时介绍的三项技术革新成果。雷锋在工业战线共荣获18次标兵,5次红旗手,3次先进工作者。
1960年1月8日,雷锋在营口入伍,4月7日前往抚顺执行施工任务,同年秋末随部队返回营口驻地参加冬训,1961年春节后再次去抚顺执行任务。
雷锋对辽宁充满了感情。雷锋入伍后,听说辽阳遭受洪水灾害,他就把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100元钱寄给灾区。他在汇款单上写道:“辽阳是我的第二故乡,弓长岭就是我的家。”带着这股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在不同的岗位上,雷锋不断用生动的实践,深刻诠释了“生命意义何在”这个人类不停思索的问题。他说:“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
时代变迁,雷锋精神从未褪色
半个多世纪以来,辽宁学雷锋活动从未间断。走在辽宁各地的大街小巷、工厂社区,你经常会与“雷锋”不期而遇。
曾经,沈阳、鞍山、抚顺、营口、辽阳、铁岭都留下了雷锋足迹。如今,在雷锋走过的地方,全国第一座雷锋塑像、全国第一条以雷锋命名的道路、全国第一个雷锋储蓄所、全国第一家研究雷锋精神的机构……一大批以雷锋名字命名的学校、班组、列车、供电所等不断出现,雷锋精神在一代代人中薪火相传。
1962年8月15日,年仅22岁的雷锋在抚顺因公殉职,送葬当日,近十万人自发地走上街头。从那时开始,学习雷锋的行动自抚顺发端,在全省各地不断涌现。半年后,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人民群众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纪念这位平民英雄。
当年不到10岁的刘静,现在已69岁。雷锋担任过她的校外辅导员,曾多次与她面对面交流,“雷锋叔叔”的称号就是她们叫响的。“我印象最深的是,雷锋叔叔带领我们开展勤俭节约‘三件宝’活动,也就是储蓄盒、节约箱和针线包。”刘静告诉记者。在抚顺雷锋小学,当年的“三件宝”已变成了小雷锋“道德银行”“爱心超市”和“心灵驿站”。
在雷锋班寝室,记者看到“老班长”雷锋的铺位在西南角下铺,雷锋生前用过的被褥、穿过的军装整齐叠放,置于明亮干净的玻璃罩里。“50多年来,我们连队不知移防了多少次,雷锋班先后经历了26任班长,但雷锋的床铺始终保留着”,北部战区陆军某旅宣传干事曹亮告诉记者,雷锋连、雷锋班每年都会接到社会各界大量邀请宣讲雷锋精神,他们研发了“雷锋精神数字大礼包”,集纳了关于雷锋的珍贵资料和学习传承雷锋精神的实践做法,还可以远程视频互动。
11年前,由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发起,多家单位共同倡议,聚集100多名对雷锋有一定研究的专家、学者和学雷锋典型人物,成立了辽宁省雷锋研究会,进行雷锋文化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同时,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编写国内第一本学习雷锋精神本科生教材,将学习弘扬雷锋精神作为全校师生的“必修课”。
创新传承,雷锋精神融入血脉
在辽宁,不少群众都曾与雷锋有过接触,曾直接感受过雷锋的温暖,如今对雷锋精神的认同早已融入血脉。
今年春节刚过,70多名出租车司机来到鞍山郭明义爱心工作室。“当代雷锋”郭明义用朴实的家常话讲述身边事,给出租车司机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立足本职岗位敬业奉献,力所能及地帮助困难群体,志愿服务作为学习雷锋的新形式在辽宁蓬勃开展,并在全国各地传承弘扬雷锋精神。郭明义带领的爱心团队已建立1000余支分队,有180多万名志愿者参与其中。
从2006年开始,抚顺市每年举行一届“百姓雷锋”评选活动,从百姓中选雷锋,由百姓来选雷锋,用“百姓雷锋”引领城市精神文明和道德风尚,用点滴的善举造就一座“雷锋城”。
在抚顺,雷锋学院一期工程正在全面推进,抚顺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肖宇介绍,建设雷锋学院,是辽宁加强对雷锋精神研究,使学雷锋活动不断深化的一项重要举措。雷锋学院整合全省雷锋文化资源,集党性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雷锋研学教育等功能于一体,将成为全国学习弘扬雷锋精神的理论重地、精神高地和实践基地。
(转自3月4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