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离开雷锋的日子

辽宁日报 2019年03月05日

高 爽

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

因为做记者,我很荣幸有更多的机会深入了解雷锋。特别是6年前参与本报以“学雷锋”为主题的报道活动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那是2013年2月底的一个雪天,去抚顺雷锋纪念馆采访。一位身穿旧军装的老军人用地书笔在雷锋墓前的广场地面上,一遍一遍地写着赞美雷锋的诗歌。他不愿意说出自己的名字,但说到“雷锋”二字就特别激动。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说,像他这样几乎每天都来的老人不少。

去抚顺采访雷锋生前的亲密战友乔安山,他的故事因为一部经典影片《离开雷锋的日子》而为世人所熟知。采访约在下午2点,见面时,我说:来早了,担心影响您休息,在楼下等了一会儿。可乔安山说:休息不了啊,闭上眼睛也会想到雷锋班长……

我还结识了几位老将军,他们或者像乔安山一样是雷锋生前的战友,或者是与雷锋同时代成长起来的部队战士。他们发起成立了中华雷锋文化促进会,不顾年事已高四处奔波,在雷锋生前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搜集整理雷锋的故事,到全国各地宣讲雷锋故事。在听他们讲述雷锋故事的过程中,会有一种特别的感动,如果雷锋还活着,也应该就是他们这样的年纪,这样一种常青的姿态吧?

找出了当时的采访笔记,我写过这样一段话:“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人发问:雷锋精神是否已经过时?事实给出的答案从来都是否定的。今天,我们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节点: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该怎样确定人生的坐标系从而找到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信息化时代,人际交往方式深刻变化,从网络获取无限丰富的信息与娱乐快感的同时,怎样透过光纤与电脑建构信任和真诚?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动,从单位人到社会人,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怎样从中获得温暖和幸福感?此刻,我们更需要雷锋,需要雷锋精神的时代解读。令人欣慰的是,无数的人正在为此努力着。”

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来最具有标志性的文化符号,“雷锋”肯定榜上有名。雷锋精神是一座道德富矿,团结、友爱、利他、奉献、刻苦、钻研、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热爱人民、忠于祖国、干一行爱一行、“钉子精神”……内容极其丰富。同时,雷锋精神又是一个开放和不断生长的文化系统,雷锋精神之所以能够半个多世纪始终不变甚至愈加辉煌、时尚,有赖于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学雷锋不是个别人的偏好,不是特殊群体的行为,而是当代中国人的共同创造。每一代人都在不断创新,将时代精神附丽于其上,用新的思维方式、新的载体赋予其崭新的生命,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

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我们要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1962年8月15日,雷锋牺牲。在他离开的将近57年时间里,雷锋精神从未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