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实干作答

辽宁日报 2019年03月01日

(上接第一版)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省结合实际,进行顶层设计,于2017年5月出台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意见,围绕农业、工业、服务业以及科技、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形成政策体系,明确时间表、任务书、施工图。

平衡“供”与“需”,难在“破”与“立”。

“冶金大县”辽阳,318家小轧钢,“村村点火、处处冒烟”,污染严重、效益低下。当地党委、政府痛下决心,持续不断“腾笼换鸟”,终在智能装备制造领域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这样的“壮士断腕”,何止辽阳一地。

两年来,全省上下坚定不移去产能,建立了长效机制,在完成国家钢铁去产能任务的基础上,又提前完成“地条钢”清理任务;去年出台《辽宁省淘汰30万吨/年以下煤矿意见》,淘汰退出煤矿25处,化解产能361万吨;关停拆除4台落后煤电机组、装机21.8万千瓦。

同时,我省大力落实增值税改革,取消、停征、调整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仅去年就累计降低企业成本80多亿元。大力支持民用航空、机器人、生物医药、“互联网+”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积极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推进智慧海洋、雪亮工程建设,推进服务业转型升级。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

“三去一降一补”,为辽宁腾出了新的发展空间。

强基固本方能行稳致远。总书记指出:“辽宁老工业基地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新一轮振兴发展也要靠实体经济。”

2019年春节假期刚过,沈阳远大铝业的生产车间内,火花四射,一派繁忙景象。“现在生产的是2017年的订单,去年的单子已排到年尾,今年正谈着的是明年的任务。”公司总工程师孟迪用“热火朝天”4个字来形容当前的生产形势。

放眼全省,辽宁经济的稳中有进,正是来自于微观主体的强劲支撑。

优化供给、做强实体,归根结底要靠改革。当前的形势下,干预经济过多的需求侧管理方式,已经没有出路。激发活力、释放动力,需“两只手”有效匹配、相得益彰。

这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两年来,我省坚定不移深化“放管服”改革,省直部门行政职权精简17.7%,工业产品生产许可种类压缩了1/3,376项证照实现即办即取,21项办理时限全国最优,一般性经营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3.5个工作日以内。省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比例达97.5%。所有重大项目均配备“项目管家”“服务秘书”。

经济“肌体”,需要金融“血脉”。针对“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企业反映最突出的问题,我省出台《全省金融机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奖励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从增加总量供给、优化金融结构等方面开展工作,助力企业越过融资高山。

多方“添柴”,燃旺“双创”之火。去年,我省市场主体总量逾343.8万户,注册资本(金)达11.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2%和18.5%,创历史新高。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辽宁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如今的辽宁,正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续力奋楫、拾级而上。

国企改革 棋到中局频落子

——奔着问题去、盯住问题改,蹄疾步稳、纵深推进,啃的都是硬骨头,打的全是攻坚战

辽宁振兴,若龙头不昂,则两翼难飞。

国企,曾是老工业基地最厚实的家底。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辽宁国企不知创造了多少全国第一、产生了多少先进经验、树起了多少行业标杆,更为新中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立下了卓越功勋。

然而,在进入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春风劲吹大江南北之时,我们却“一夜入冬”,“共和国长子”陡然深陷“东北现象”的沼泽。

多年来,国企改革一直是我省的“最强音”,且成就斐然。但是,就目前来说,辽宁的国有经济,仍面临着行业、企业集中度不高,优势产业、核心主业不彰,新旧动能转换不快等问题,与高质量发展要求尚有差距。

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辽宁频落子、连闯关。

起势谋篇,布局为先。打响改革攻坚战,辽宁聚焦“松散软”,打造“强优大”。

整合省属煤炭等9户能源类企业组建省能源产业控股集团,打造省级能源产业投资平台,辽勤集团等5户新集团完成组建并投入运营,各市累计组建113户新企业集团。国有资产被整合盘活,内生动力持续迸发。

今年1月4日,辽宁港口集团正式挂牌成立。面向东北亚的国际航运中心,基础牢固;中国电子、华润集团、中煤集团、德国宝马、法国雷诺……越来越多的“巨头”把合作的眼光投向辽宁,辽宁国企吸引力更强,影响力更大,贡献力更足。

混改,新一轮国企改革的突破口。

打好这场硬仗,辽宁潜心砺剑,出台实施意见,制定操作“手册”,分类推进、逐个突破。

2017年6月底,省投资集团控股的益康生物推进混改,创新性地采取企业增资扩股与国有股权转让同步操作的方式,公开对股权进行挂牌竞拍,4.03亿元的出价,较评估值溢价增值38.15%。

2018年6月初,辽渔集团控股子公司渤海轮渡员工持股计划如期完成。员工持股和股权激励同时推行的改革方式,放在全国看,也属“率先之举”。

2019年新年伊始,交投集团交通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喜事临门:1月7日签约,14日完成工商变更。历时一年,这家国有科技型企业的混改工作宣告完成,员工持股计划同日完成。作为冲在改革前线的执行者,公司战略发展部部长戴亚林信心十足,“我们对改革后的企业发展与成长充满期待。”

这样的期待,未有止境。东北制药集团实施二次混改,本钢集团的混改蓄势待发,7户国家“双百行动”企业一企一策制定了改革方案,4户企业申报国家第四批混改试点……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辽宁省属企业混改比例达到51%,沈阳、大连混改比例分别达到54.8%和57%。

由于历史原因,国企承担了很多不应由企业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三供一业”“厂办大集体”“僵尸企业”等成为困扰辽宁国企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大潮中,这如同穿着棉袄游泳。

让历史遗留问题成为“历史”,辽宁痛下决心、提子活眼。

去年底,驻辽央企486个项目、省属企业74个项目的职工家属区协议签订率、管理权移交率、资产移交率均达到100%,“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全部完成,走在全国前列。

轻装上阵,一举多得。改革后,全省分流安置职工近900人,每年可减轻企业负担近4亿元。同时,职工家属区的饮水质量、用电安全、住房供暖等也得到进一步保障。抚顺市率先启动“三供一业”项目维修改造工程后,完成维修改造房屋1000余栋,惠及居民近6万户。

一场变革,搅动一池春水。两年来,辽宁国资国企改革系统性和持续性进一步增强,公司制改制全部完成,三项制度改革大步推进,国有企业综合改革试点着手实施,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加快步伐……稳中有进、稳中提质,全省国有经济运行态势良好。

又是一年春好处,冻土将融,暖风渐吹,捷报频传。

本钢集团高端产品X70管线钢春节期间出口印度,鞍钢成功中标亚洲最大铁路交通枢纽,环保集团自主研发的5个项目获殊荣……

辽宁国企,改革风正劲,扬帆再远航。

猛药去疴 清风正气拂面来

——把好“方向盘”、清除“污染源”、立起“风向标”,辽宁政治生态不断修复、持续好转

滚石上山、爬坡过坎,越是负重前行,越需要锤炼队伍。

办好辽宁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适应辽宁振兴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这方面,辽宁有过惨痛的教训。曾经,我们的政治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不仅挫伤了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也成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深层次原因。这也是总书记参加辽宁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要以推进干部作风转变为抓手,全面推进干部队伍建设”的现实背景。

从源头清,向实处干,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之以恒净化和修复政治生态,省委旗帜鲜明、态度坚决。

省委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好“方向盘”。从省委常委会做起,多次专题学习,举办领导干部专题学习班、轮训班,分期分批集中培训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引导党员干部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拧紧各级干部党性观念的“总开关”。

祛邪扶正,涵养清风,清除“污染源”。辽宁坚决彻底消除薄熙来、王珉恶劣影响,出台意见、制定专项整治方案,把过去被践踏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立起来、把被带坏的党风政风修复过来。

对照中央巡视发现的问题,省委主动认领责任,压实责任,结合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认真查摆剖析,从班子改起,从自身做起,带头转作风,将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巡视整改工作全过程、各方面。

一场场“学讲话、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鼓士气、促振兴”活动,特别是“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在各地持续深入开展。这是我省坚持问题导向,抓住“七破七立”,直面矛盾、对号入座,刀刃向内、真查实改的具体行动!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选人是风向标, 选什么人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

正本清源,有“破”有“立”。

用好“指挥棒”,把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树起来、立起来,我省制定实施《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和《关于坚持正确用人导向着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的意见》等制度规定,坚决把“忠诚党和人民事业”“做人堂堂正正”“干事干干净净”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让一批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干起来。

管纪律,转作风。

聚焦整治“四风”问题,省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聚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密切关注“四风”隐形变异新动向,坚决防止和纠正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对顶风违纪的严肃处理、公开曝光,不断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管出习惯、化风成俗。

源头既清,波澜自阔。

进一步鼓励干部提振“精气神”,传承雷锋精神,弘扬新时代辽宁精神,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进一步引导干部啃“硬骨头”、横刀立马,争当改革发展促进派、实干家。

一项项动员部署,一个个工作实践,解决干部“思想不够解放、作风不够扎实、工作不够精细、精神不够振奋”等问题和短板,推动改革再深入、实践再创新。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经历了深刻的思想洗礼之后,辽宁政治清风扑面而来。

持续开展“重实干、强执行、抓落实”专项行动,进一步推动各级干部聚焦振兴发展重任,讲担当、比作为、求实效。

开展“办事难”等问题专项整治,大力解决营商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督促广大干部“不为不办找理由、只为办好想办法”。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干部作风切切实实发生转变,群众、企业最有发言权。

“五级书记抓扶贫”“五级书记抓信访”“五级书记抓扫黑除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为各级政府的高效务实点赞,投资者纷至沓来。“山海关不住,投资向热土!”一些曾经转战外地的商人回到辽宁投资,吸引他们的是这片热土推进干部作风转变、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增添的厚实“底气”。

一支忠诚干净担当、为民务实清廉的干部队伍,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力度朝着既定目标迈进,凝聚起推动辽宁振兴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壮士惜日短,奋斗路正长。又是一个冬去春来,又是一个新的起点。紧握强大的思想武器,辽宁人,凝心聚力再出发……

本报记者 刘立纲 侯永锋

唐佳丽 方 亮 王 坤 孙大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