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兜底帮扶,对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资助全覆盖,对全省因病返贫、因病致贫人口大病专项救治扩大至21种……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能持续地“更上一层楼”。
2019年,省政府承诺的十件民生实事,其中七件惠及困难群体。
积跬步至千里,积小胜为大成。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一个个时间节点都对应着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民生目标,都是让人民群众共享振兴发展成果的新起点。
拔穷根 全面同步进小康
今年春节,宽甸满族自治县的三道河畔,通江村的村民过得格外喜庆。
新修的柏油路直通到户,迎来了远道而来的新嫁娘;生态旅游成了村里的支柱产业,很多在外打工的村民回到家乡。
通江村隶属于下露河朝鲜族乡,全乡6个村曾经都是贫困村,通过产业开发、驻村帮扶,6个村全部脱贫摘帽。
通江村的变化只是一个缩影。2018年,省委、省政府坚持将脱贫攻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全面完成了15.43万人脱贫、519个贫困村销号、6个省级贫困县摘帽的年度脱贫任务。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实现全面小康的征程上,必须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样,这个短板方能补齐。
仗怎么打?找准突破点,先有思路,再定战术。
虽然都处于贫困状态,但穷根不同,找准病因,明确靶向,才能抽丁拔楔。
我省在产业扶贫、危房翻建改造、医疗扶贫、教育扶贫、低保兜底等方面分类制定政策、逐项确定责任,细化到村、落实到户、精准到人。
穷根多,怎么拔?
综合施策、叠加扶持,确保每个贫困户至少享受两项以上扶贫措施。
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帮助贫困家庭毕业子女就业,通过“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补充保险”减轻贫困户负担,找准发力点,打出组合拳。
坚持问题导向,优化方法路径。
思路清晰,战术必然精准。义县七里河村是这方面的典范,利用政府支持的互助金,七里河村把全村148户贫困户吸纳为花卉种植合作社股东,靠土地流转费用和股东分红,实现整村脱贫。
战术已定,谁领队冲锋?
我省选派了1.2万名干部入乡进村担任“第一书记”,为脱贫攻坚提供人才保障。春节期间,许多驻村干部仍奔波在跑项目资金、走访贫困户的路上。
虽然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剩到最后的都是最硬、最难啃的骨头。
再硬,再难啃,也必须啃下。
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不能“撤摊子”“甩包袱”“歇歇脚”,必须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啃下硬骨头、完成硬指标。
政策、资金、人才,各项资源已经在贫困地区全面集结。高质量完成13.02万贫困人口脱贫、128个贫困村销号、5个省级贫困县摘帽,决战决胜的冲锋号正吹响。
上水平 民生品质在升级
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有着新定义、新期盼,民生品质也必须“水涨船高”,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个性化”“定制版”的民生需求。
我省不断提升民生领域的优质供给,让全省人民共享振兴发展成果。
如厕不再愁,“厕所革命”继续加力,生活垃圾处置体系也将覆盖全省85%的行政村。
行路不再难,与行政村相连的“最后一公里”道路全部被打通。
大病不出县,完成100家乡镇卫生院标准化改造,医联体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3670家。
幼儿入园近,去年我省新增学前教育普惠性学位2.5万个。
办事不再烦,一个大厅审批全搞定,“互联网+政务”,让“门好进、脸好看、事好办”。
……
民生事业的含金量有多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就有多强。
民生服务上水平,民生品质要升级。此外,别无选择。
新年伊始,沈阳市就晒出了城建计划的升级版,326亿元投向50项民生工程,助力民生工程全领域提档升级。
民生工程“硬件”在强筋壮骨,民生服务“软件”更贴心温暖。
64岁的辽阳市民李素菊感觉电子社保卡用着特顺手:“用手机直接刷脸就能进行养老金认证,买药不带卡也没关系,手机一扫全OK。”
各地纷纷将智能化、大数据应用到民生服务领域,让人民群众率先享受科技进步、振兴发展的成果。
“营养搭配,价格不贵,我吃得放心,儿女也省心。”沈阳市文安路社区的孙大娘,对社区养护中心的小餐厅赞不绝口。这种“嵌入”小区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已在沈阳遍地开花,为渐分层次的养老需求提供有力补给。
民生服务只有不断更新版本,才能满足群众日新月异的需求。民生品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改善民生的新成效淬炼高质量发展的新成色,辽宁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