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破冰 厚植沃土

辽宁日报 2019年02月22日

(上接第一版)

营商环境,直接关乎市场主体的茁壮成长,关乎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乎投资者的信心预期。

提升“软环境”,辽宁立标“最优省”,频出“硬措施”。

除烦苛之弊:取消调整省级行政职权521项,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减至32项,全面实行“32证合一”。

施公平之策:全面实行“双随机一公开”,建立执法人员与检查对象“双向互盲”抽查机制,实现了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随机抽查事项全覆盖。

开便利之门:376项证照实现即办即给,484个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5个工作日内,全力推进 “一网一门一次”改革,为5717个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配备了项目管家。

为让各项政策落地生根,辽宁刀刃向内,严督实查。

去年以来,全省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铲除“奇葩证明”,清理各类证明事项530项。针对政府拖欠款项、招商承诺不兑现、新官不理旧账等问题,从优先解决政府拖欠工程款入手逐步解决失信行为,清偿政府欠款194亿元。

破解“办事难”的同时,辽宁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去年为企业减免税费1390亿元。健全投诉举报和查处机制,全省统一的8890非紧急救助类综合服务平台正式开通,进一步加大投诉问题办理力度。在省、市、县三级全面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公开公平的市场环境正逐步形成。

“任何制度规范,要想真正落地、发挥实效,最终离不开相应的文化氛围和主动意识。”东北振兴研究院营商环境课题组组长刘钊说。

与专家观点高度契合的是,辽宁已把加强营商文化建设列为今年重点工作之一,在全省各领域开展“行业+营商环境”活动,推动政府、企业、社会公众联动解决营商环境问题,力促“时时好、处处好、人人好”。

增活力 释放最大红利

工业、农业,自然资源、特色产品,辽宁在很多方面,都有厚实的家底,却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大而不强。

要素未被激活、优势未能彰显,根子在于体制机制束缚了生产力。

在辽宁,随着越来越多的“枷锁”被打破,新动能正在喷涌而出。

武迪,一直在汤河水库供水处负责收取水费工作,干多干少一个样,是她之前工作的写照。2016年,我省组建水资源集团,武迪所在的单位并入其中,她也从“事业编制”转为“企业员工”。

业绩和收入、职务挂钩,武迪一下有了干劲儿。去年6月份,她因出色完成各项任务,被提拔为副总。

在全省,数十万“武迪”都在经历这样的大转折。转企改制前,大家端着“铁饭碗”,挣着“死工资”,工作起来软塌塌、没冲劲儿。改革使“事业单位”变成市场主体,“干多干少一个样”变成“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薪酬能增能减”。于是,领导带着员工千方百计闯市场、一门心思创佳绩。结果,躺在账上“睡大觉”的国有资产变成不断增值的“生蛋鸡”。据统计,截至今年1月末,省国资委监管的11户企业集团,资产总额同比增长2.9%,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9%。

生态好,良禽栖。营商环境的改善也正在引发连锁反应。

不久前,铁岭市登上“2018浙商(省外)最佳投资城市”榜单。

“用脚投票”的企业家,为何作出如此评价?有这样一则故事。

温州一位客商的投资项目南侧,原本规划了一条路,但因为拆迁问题迟迟没有修。“来了新市长,我们担心‘新官不理旧账’,但没想到,情况反映没多久,路就修好了。”别看这事不大,但正是无数个这样的小细节,使企业家来此落户的信心倍增。

数据更见“冷暖”。

2018年,全省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4193.3亿元,同比增长10.5%。其中,民企成为“主力军”,796个民营投资项目扎根辽宁,到资占全省总额的41.8%。

大项目更加惹眼。沈阳华晨宝马X3等项目竣工投产,恒大文化旅游城等项目开工建设,沙特阿美炼化一体化等项目签约,大连红沿河核电二期等项目进展顺利,新开通两条高铁线路……2018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3.7%,计划总投资亿元以上项目增加163个。

谁说投资不过山海关,山海已然关不住!

“阳光雨露”越发充足,“花草树木”尽情生长。

全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突破66万户,创历史新高;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700家;众创空间总数超过200家,在孵企业和团队近9000个;有效发明专利37505件,同比增长12.7%;引进外国“高尖精”专家610人……改革清障,“双创”潮涌!

这一切都在反复证明这样一个事实:改革,过程必然苦,但果实一定甜。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东风起,春正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