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龙之术”的无用之用

辽宁日报 2019年02月22日

洪兆惠

读赵林有关生活与哲学的文章,我会心地笑了。文中说在快餐文化席卷全球的浮躁氛围中,探讨事物抽象本质的哲学成为“屠龙之术”。40年前我正读大学,一次回家遇到几个熟人,有人问我学什么专业,我说学语言文学。他说:噢,学杀龙的。他话一出,大伙儿都笑。龙属子虚乌有,去学杀龙自然好笑。他们是铁路电工,每个人掌握着通信或信号方面的专门技术,所以他们看语言文学虚无缥缈,不切实际。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文学和艺术给予我人生加倍的感觉,让我体验到人生的丰富多彩,由此,我热爱生命,对破解生命之谜别有情怀。

市场化使人功利,人一功利,凡事都讲究对我是否有用,学习和读书也是如此。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和研究超越实际用途的哲学,自然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事。然而,近一个时期,我身边有些年轻人偏偏迷上哲学。有位同事对古希腊哲学遗产如醉如痴,不时地在微信朋友圈晒她正在读的古希腊经典和心得体会,我看了感觉眼花缭乱,望尘莫及。就在此时,我浏览微信阅读中的书架,点开张竹明翻译的《理想国》,就有3577人正在阅读,其中就有我身边的人。还有多少人在读纸质的,在读王晓朝、刘国伟或者别的译本。省文联举办的中青年文艺评论骨干读书班,连续两届给参加者买了哲学经典。前年买的是《康德三大批判合集》,去年买的是《柏拉图全集》,这些书拿在手中,人人喜悦。这些迹象似乎表明,哲学在一些人中暗热起来。

我60岁时,一切归零,学习上也从头开始。可是我马上意识到,把想学的东西都从头学起,那是不可能的,年岁不饶人。比如想弄明白自由驱力、自我意识和自我经验等来自生命深处的问题,需要读许多大书,而且要细读原著,不是走捷径去接受别人的解读。假如肯于付出大量时间和心血,一定能获得先哲们的思想精髓,完成自己对生命的思考。这个想法很诱人,但自己实在没有精力去实现,因为有大量的好小说和戏剧作品需要细读,我要解决所学专业的一知半解问题。有所为有所不为,我的“60归零”才有实际意义。我一直置身局外,欣赏着年轻人的哲学阅读,琢磨他们的阅读热情对周围人的积极影响,观察他们的人生认知和生存境界因哲学阅读正发生着哪些变化。我天真地想,如果一个单位或部门有三五个痴迷哲学的人,由于他们的思想发酵,这个单位和部门的整体精神面貌会焕然一新。

赵林在文章中对哲学无用之大用说得很清晰。哲学超越实用的无用之大用,在于帮助一个人如何面对自身,提高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改变一个人看世界的眼光,使一个人在精神上保持高屋建瓴的姿态。所以,哲学是一门改变人自身、而不是改变人的客观环境的学问。我觉得,一个人真正悟进去了,那他对哲学的无用之用会有自己更深刻、更广阔的理解。哲学在今天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培育一个人的怀疑和超越精神。怀疑不是虚无,而是冷静、理性地看待客观的复杂和生命的苍凉;超越不是逃避,而是脱离浮躁和功利,拒绝流俗对鲜活个体的规制和异化,寻求生命的豁然和心灵的自由。现实中有怀疑和超越精神的人多了,空气会更清新,阳光会更明丽,天地间的生命会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