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4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辽宁日报 2019年02月22日

本报讯 2月20日,记者从抚顺市社会科学院提供的一项调查报告中获悉,近5年来,抚顺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9.11亿元,实施整村(屯)搬迁、集中安置及危房改造1987户;培训贫困地区劳动力25516人,扶持产业扶贫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35家,建设省级产业扶贫示范基地8个,扶持产业扶贫项目129个,目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7.14万人。

为切实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县域经济同打赢脱贫攻坚战有机衔接起来,抚顺市委、市政府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推进力度,确保高质量、高标准完成脱贫攻坚工作任务。各级各部门和驻村工作队、下派干部等扎根脱贫工作的主战场,奔忙在“三农”工作的第一线,用实实在在的项目为贫困群众架起了脱贫的“桥梁”,用真情实感帮助贫困群众排除心中的苦闷,通过各界的努力让贫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清原满族自治县大苏河乡南天门村曾经是有名的贫困村,该村位于深山地区,距县城30多公里,交通十分不便。在开发转水湖漂流项目之前,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仅有1000多元,孩子们需要到离村子10公里外的大苏河乡上学。冬天下雪后,道路十分湿滑,每年都有孩子在上学路上滑倒、跌伤。村民们有个急病无法得到及时医治,村里多名30岁以上的大龄青年找不到媳妇。

为彻底改变南天门村的贫困状况,大苏河乡、村“两委”和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驻村工作队等多部门制定了“旅游+扶贫”的计划,并结合乡村特色资源进行招商引资,在2015年将南天门转水湖漂流项目成功落地,被占地的贫困群众得到应有补偿,村里贫困群众通过政策扶持,在景区得到了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有了稳定收入。

同时,村集体也摆脱了过去的“空壳”的状态。2016年转水湖景区接待游客8000多人次,实现收入近10万元;2017年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实现收入35万元;去年景区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实现收入38万余元。通过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村里的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行路难、吃水难、看病难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现如今,旅游产业发展为村民带来幸福,家家户户小彩电换成了大液晶,冰箱、空调都有了,还有的人家买了小汽车,嫁到本村的姑娘再也不走了。

李 凭 本报记者 崔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