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良好生活?

辽宁日报 2019年02月18日

牛寒婷

凭借《善的脆弱性》一书,玛莎·C.纳斯鲍姆带我们重返古希腊人的伦理世界,机缘与命运、美德与正义、情感与理性、戏剧与哲学……

这个被我们漠视已久、令我们陌生的世界,对人之运气和命运的思考从未停歇:好人为何会被灾难毁灭?善和美是脆弱的吗?俄狄浦斯的命运告诉了我们什么?如果你想了解“运气”,不妨翻开此书。

如果没遇到《善的脆弱性》,我也许不会去琢磨“祝你好运”这四个字。我的意思是,与“祝你健康”“祝你快乐”这类祝福语相比,“祝你好运”里似乎潜隐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神秘色彩。比如,下面的电影桥段你一定熟悉:会魔法的精灵变身为捣蛋鬼,一边眨眼一边热情地去握某人的手,可在他轻声说了句:“祝你好运”后,这个被“祝福”的人,踏上的却可能是灾厄之旅……在诸如此类的超现实场景中,运气可以成为天使或精灵手中的玩具,可在现实世界,谁敢夸口说他能摆布运气呢?即便强大如人之理性,对“运气”也常常讳莫如深。显然,“祝你好运”之所以有诡异之感,也许正因为,对于无从把握的运气,渺小的人类唯有乞求与祝愿。

运气,这个古灵精怪的、难以捉摸的、无时无刻不左右着“统治”着人类生活的魔法师,似乎已经让脆弱的人类不堪一击,那么,人类所拥有的善、理性、价值追索、发达的物质文明与科技神话,它们能抵抗得住灾难和危险吗?有能力与厄运相抗衡吗?若想让坏运气的影响最小化,选择一种规划得近乎完美的理性生活有用处吗?好的人类生活与运气有什么关系?人类与命运该如何和解……这些有趣而又令人迷惑的问题,正是来自《善的脆弱性》一书,美国学者、伦理学家玛莎·C.纳斯鲍姆通过对运气的讲解,试图告诉我们:运气没有那么神秘,对于不可控的事件甚至灾难,坦然地接受,与之和平共处,才是人的正确选择。

善非指美德,而指将美德付诸行动的好生活

作为《善的脆弱性》的广告语,“善,为什么不能保护我们”耸动视听,它一语道破了人们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类道德断语的困惑。没错,纳斯鲍姆想要探究的,正是人的伦理生活。她关注生活中每个人的现实处境和行为模式,关注价值选择和伦理困惑,比如,她感兴趣的是这类问题:我们能否始终如一地持守善和美德;暴露在灾难和运气之下,人如何平衡相互冲突的伦理价值;在极端情形中,如何正确理解人做出行为选择时的情感体验……不过,虽然这些问题离不开道德范畴,可书名中的“善”却并非善良之意,不指“品格的善”,而指的是“人类的善”或者幸福。

在纳斯鲍姆看来,善是人类憧憬的理想生活。而这种生活,与人的勇气、节制和自我承担紧密相连,是一种“好的生活”即“繁盛的生活”。与之相应,追求好生活的“好的人”,同样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好人”,而是“勇敢地面对自己作为人类存在者的真实处境,不断地追求人所特有的价值的个体”。如此一来,《善的脆弱性》所探讨的问题,就不再局限于道德范畴,而指向了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运气之间的复杂关系,即好人所面临的种种价值选择问题。正是在对好生活和好人的考察中,纳斯鲍姆发现了运气的权威,它直接导致了人类生存的脆弱即“善的脆弱性”。

机缘与命运、运气与冒险、美德与正义、卓越与理想,两难的价值选择、好人和好生活被灾难毁灭……想要同时考察这些严肃的主题,或许,最便捷的途径就是回到古希腊的悲剧世界。翻译古希腊戏剧的王焕生曾说,“古希腊悲剧不在悲而在严肃”,古希腊诗人在悲剧中极致地表达了对生活、人性和命运的严肃思考与伦理困惑,这正是纳斯鲍姆提倡回到古希腊悲剧的原因。此番,她对古希腊人的伦理生活进行解码,首先是为了反思西方的现代伦理思想,此外,还有一个为古希腊悲剧正名的目的,因为在不少现代学者看来,源自古希腊神话的古希腊悲剧及其思想,是原始的和幼稚的,是不成熟的和可笑的。

可是,在纳斯鲍姆眼里,无论是普罗米修斯的受罚,还是阿伽门农用女儿献祭并被妻子谋杀的血腥和残酷,或者安提戈涅和克瑞翁所代表的神律与人律的冲突,希腊悲剧所呈现的人性与生活的复杂性,运气和命运的偶然性与不可操控性,以及人面对这些灾难时的价值选择和情感反应,都是极其深刻和珍贵的人类经验。这些经验构成了当代人伦理生活和情感模式的重要参照,甚至,它们比哲学更好地表述了人对实践的直观感受。在描述人与命运的抗争时,人对卓越和理想的追求、人承担命运时的高贵和勇敢、人的存在之美,被诗人们展现得淋漓尽致——善的脆弱性,也是美的脆弱性。承认了善与美的脆弱性,就意味着承认好的人类生活必然存在着风险,而又正是这苦难和风险,激发和塑造了人的卓越。

超越运气与回到运气

既然善的脆弱性无法避免,既然人的美德要在“冒险”中实现,那么,完全摆脱运气影响的生活就是不完整的生活。依此逻辑,纳斯鲍姆认为,柏拉图所追求的理性自足性、苏格拉底所倡导的心灵生活、康德所高悬的星空般的美德,都是试图借助想象中彼岸的神性和神性一般的理性,去消除此岸的灾难与凶险,可是,这既不能真正战胜运气,又是一种有缺陷的生活。

“那不是人的生活”,纳斯鲍姆对之断然否定。她对读者的建议是:信任生活中变幻不定的事物,在困境中与运气和解。“人的卓越就像葡萄藤那样成长,得到了绿色雨露的滋养,在聪慧而公正的人当中茁壮成长”,她借用品达优美的诗句想要说明,人是一株植物,而非一颗宝石。为了追求真理就弃绝肉身欲望,沉溺于理性和节制的生活,从而达到超越运气的目的,这是她极力反对的;与之相反,在受到运气和命运捉弄时,不唯理性,信任情感,遵循埃斯库罗斯“智慧从苦难中来”的教诲,用恰当的情感反应和经验构建对苦难的认知,这才是人应该做出的选择。

不过,在阅读《善的脆弱性》时,有一点也需要我们注意,那就是,纳斯鲍姆对柏拉图思想的解读,并未得到西方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在本书中,尽管她的态度极为认真,但她涂抹的苏格拉底画像,或许只能属于她自己。在笔者看来,把哲学从天上拉到人间的苏格拉底,为每个人提供了一种反思的生活,这当然是伦理生活的一个部分;而作为众所周知的爱欲者,活生生的苏格拉底也从未远离肉身欲念。其实,对美德与运气的关系,也许纳斯鲍姆没意识到,她下面的话与苏格拉底那句“好人不会受到伤害”的著名论断已相去不远,而且,还更能佐证她与柏拉图在思想上的殊途同归:“悲剧向其观众提出了挑战,要求他们积极地生活在一个充满道德挣扎的地方,在那个地方,某些情形下,美德有可能会战胜各种反复无常的不道德力量,而且,即便不是这样,美德仍然可以因其自身的缘故而闪闪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