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片的本土化创新

——我看电影《流浪地球》
辽宁日报 2019年02月15日

柳逢霖

《流浪地球》海报

今年春节,刷爆朋友圈的两部贺岁电影——《流浪地球》和《疯狂的外星人》,一经上线便打破了贺岁电影通常是通俗喜剧的惯例,如同两匹飞奔的“票房黑马”,快速占据了春节贺岁档影片的榜首,旋即又在各年龄段影迷中掀起了一股“科幻热”热潮。

尤其是郭帆导演的《流浪地球》堪称中国科幻电影的扛鼎之作,顶着“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光环,剧情足够硬核,CG效果足够炫目,片中还有诸多向经典影片《2012》《2001太空漫游》等致敬的戏仿镜头,尤其那句贯穿剧情始末的中国式交通安全警示语,更是以中国元素的独特调侃方式,推进了影片对人性的探寻深度。

影片讲述的是地球人为了规避因太阳衰老膨胀、将要吞没地球的灭顶之灾,通过联合政府的协调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万座发动机,并以“领航员号”国际空间站为地球领航,使地球逃离太阳系。然而,当地球驶经木星时,却意外地受到了木星引力的影响,为了避免“地木”相撞、人类灭绝,中国宇航员刘培强祖孙三代及无数救援队员上演了一幕生死时速的全球救援。

这部堪称中国科幻电影崛起之作的另一大看点,就是制作技术接近于好莱坞水准,甚至有刻意模仿的同质化痕迹。这一优势虽然拉高了票房指数,但又会像奥尔巴赫在《世界文学的语文学》中所担心的那样: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日益缩小,而文学的多样性也逐日消散,慢慢地流于同质化、标准化,继而在市场商业价值的影响下,越发变得学科化、世俗化。而如果世界文学的类别丧失了其多样性的特点,那么“世界文学”这一概念的构想,在实现的同时,也就毁于一旦了。

反观这部《流浪地球》,虽自影片上映以来,陆续有影评人对该片完全借鉴好莱坞模式给予负面评价,但是,在我看来,这部影片的制作实则在一定程度上超脱了好莱坞大片的程式化套路,反而融入了很多中式概念。

首先,相较于好莱坞影片中一贯出现的个人英雄主义,《流浪地球》却出人意料地不再只从属于个人拯救世界的老套设定。剧中英雄不仅仅只是航天员刘培强、救援队队长王磊,甚至刘启和初中生韩朵朵都在这一拯救地球的危急时刻,各尽其能,各司其职。可以说,影片从始至终,所有的角色都是拯救地球整个行动的一个分支,每个人都是点燃木星的一根“火柴”,就像那句中国谚语说的那样,“众人拾柴火焰高”。可以说,《流浪地球》这部影片在汲取好莱坞大片精华的同时,也摒除了美国式那种极尽表现个人英雄主义的弊端,融入中国式的世界观和视角,为中国科幻影片摆脱同质化,展现多样性创造了一个良好开端。

其次,从影片的概念设定角度来看,《流浪地球》的理念也与奥尔巴赫关于世界多样性的理论不谋而合。影片中,在引领地球逃逸过程中,虽说整个地球由联合政府统一指挥,但是国家的形式却并未受到联合政府的破坏,各国的独立性依旧存在,并形成了一个维系全人类生存的命运共同体。

还有那句贯穿始终的安全警示语——“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这是中国才独有的安全警示语。这条颇具年代感的中国式警示语,在影片中总共出现过5次,而且每次出现,都能与观者的不同心境产生碰撞,使人时笑时泣,将整部电影情感波动的节奏把握得十分到位。

片中首次出现这句警示语,是刘启带着妹妹用从外公手中偷来的驾驶证发动运载机车的时候。乍一听到这句颇带有说教意味的安全警示语,以及刘启把车开得东撞西撞的情境,一下子营造出中国式的搞笑效果。第二次出现时,是外公韩子昂带着外孙和孙女为躲避地震而启动机车时。这句不紧不慢的警示语与天崩地裂的灾难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效果。从观众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实则于无形中提升了主人公们生死逃亡的紧迫感,使影片更加刺激、惊险。第三次出现,则是外公不幸遇难后,刘启重新启动机车时。当车载广播再次响起“韩子昂,高级驾驶员。北京市第三区交通委提醒您: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的警示语时,这句台词完全褪去了最初的喜感,陡然转悲,形成了一个无可言喻的泪点,赚足了观众的眼泪。第四次、第五次出现,都是刘启成为一名初级驾驶员后。尤其第五次,更是编剧和导演为观众埋下的一个小小“彩蛋”。主人公刘启虽然已经拥有了自己的驾驶证,但当他发动机车,这条交通安全的警示语再次响起时,车子突然出人意料地撞向右侧的机车,之后又摇摇晃晃地行驶上路。这场面仿佛又回到了他第一次驾驶时的原点。

可以说,在这句不断重复的提示语中,整个地球似乎被转化为在宇宙中行驶的“车辆”,运载着亿万人类驶向新的家园。为了人类的存亡、人类的安危,不断会有人牺牲小我,换取整个物种的生机。这就是他们坚定信念、心存希望、排除万难、顽强地生存下去的动力所在。

这就是中国式的独特表述方式。虽说在科技以及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要想完全保持电影作品的民族化还很困难,我们仍然要向好莱坞水准看齐,借鉴一些先进的模式与技术,但是,借鉴并不等于悉数照搬。文艺工作者依旧可以像《流浪地球》这部影片的制作团队一样,在学习、运用好莱坞大片技术形式的同时,大胆保留并创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核心内容。唯有这样,才能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具有本土化特色的文艺作品,从而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作者系中国田汉研究会戏剧委员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张家港全国小戏小品创作基地会员、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