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小纠纷是治安大问题,沈阳沈河区以心理疏导进行精准调处——

矛盾纠纷,走进内心才有“解”

辽宁日报 2019年02月13日

本报记者 侯永锋 刘 乐

心理帮扶精细化 量体裁衣 按需调整服务内容

“讲座太有意义了,以前总觉得夫妻之间吵架、冷暴力、打孩子这些都是家务事儿,即使遇到了也只能忍耐,今天才知道我们国家还有专门的反家暴法,遇到家庭暴力时可以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权益。”沈河区山东庙街道铝镁社区居民关淑梅所说的这场由社区组织的讲座,主讲人为山东庙派出所副所长鲁振伟。

“还记得2009年8月我们处理的一起案子,当时值班民警接到报警电话赶到现场,发现是夫妻俩因家庭琐事发生冲突,两口子闹别扭,动手打起来,没造成什么后果。我们警告了打妻子的丈夫,征求女方意见后,进行了现场调解。可万万没想到,第二天早上,被殴打的妻子将熟睡中的丈夫用斧头砍死。”讲起这个案子,鲁振伟至今都非常难过。事后了解到,犯罪嫌疑人婚后一直忍受丈夫的家庭暴力,多年的心理积怨使她精神崩溃,痛下杀手。

这起恶性案件发生后,鲁振伟总在想能不能找出一个预防和管理“家庭暴力”的好办法。他开始在工作中调研、实践、总结、摸索,并结合自己多年的基层警务工作经验想到了创建“家庭暴力档案”的方法,即通过建立“家庭暴力档案”可以对家暴事件做到及时发现、重点监控、长期关注、处罚与调解相结合,进而达到有效预防、阻止家庭暴力发生的目的。

据铝镁社区党委书记关玲敏介绍,为着力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社区在辖区派出所指导下,对日常走访中发现或是居民举报的有频繁动手打架行为的夫妻建立“隐性家庭暴力档案”,对这类人群重点关注,及时对受害一方开展心理疏导,防止家庭暴力升级。同时,档案还可作为当事人日后报警或诉讼维权的凭证。

每个社区由于其组成人员成分不同、所处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对社会心理服务的需求自然不同,为确保“心防”工程建设不流于形式,沈河区社会心理指导与服务中心坚持根据每个社区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不断调整服务内容。

沈河区委政法委综合协调科科长崔梦说:“为使心理服务工作更具针对性,我们将服务对象按风险等级划分为普通、特殊、重点三类,提供‘三级防护’,即面向全体居民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社区矫正、独居老人等特定人群开展心理支持,针对吸毒人员、酒精药物成瘾及早期抑郁倾向等重点人群开展心理干预或转介,最大限度地通过精细化心理帮扶,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应用,是平安建设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是社会治理的一个崭新课题,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沈阳市沈河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杨晓波表示,作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试点城区,沈河区将以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辐射和带动全区迅速推进“心防”工程建设进度,健全完善相关制度保障、经费保障、人员保障,推动社会化长效运作,通过“心防”工程建设,为全区平安建设及社会治理各项工作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推动平安城区建设再上新台阶。

本文照片由沈河区委政法委提供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因认识偏差、心理失衡而引发的矛盾纠纷乃至恶性事件,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子。

心结不解,社会难安。如何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平和社会心态、抓好源头预防,已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一项新课题。

沈阳市沈河区自2016年在全省率先启动 “心防”工程建设,将心理疏导工作纳入平安建设和社会治理体系,综合运用心理干预手段化解社会矛盾、防控社会风险,初步构建起一套符合区域特点、契合社区群众需求的社区心理支持系统。目前,全区通过心理服务,矛盾纠纷化解率逾95%,初访案件化解率达81.2%。

看似离普通人群很遥远的社会心理服务,作为一项基层社会治理的长效措施走近寻常百姓时如何才能接地气、见实效?

请看本报调查——

沙盘模拟情境帮助居民提高处理纠纷的能力。

把社区作为“心防”建设前沿 心理服务走入百姓家

个人心理问题根植于人所处的环境,要促进全民心理健康,打牢平安根基,个人及家庭所赖以生存的社会基本单元——社区,便是“心防”建设的前沿阵地。

说起“心语小屋”,家住杏林社区的王阿姨竖起大拇指连连点赞,她说自己就是一位受益者,“2016年,我老伴儿去世,儿女都在外地工作,那时我整天自己一个人在家,不爱下楼,也不跟人交流,饿得实在不行了,才想着凑合吃一口,感觉自己都抑郁了,甚至有了轻生去找老伴儿的念头儿。多亏了‘心语小屋’,周书记的开导逐渐让我变得开朗起来,重树面对生活的信心。”现在,社区每周二下午举行“幸福汇”活动,王阿姨都积极参加,跟大伙儿一起唱唱跳跳,“心里特别敞亮。”

除了“心语小屋”,周莉还牵头建了一个心灵疏导微信群,里面有社区工作者以及社区居民上百人,除对有心理行为问题的人员进行紧急疏导和心理服务外,每天还会推送一条励志格言,满满的正能量。

周莉介绍,“心理团训”已成为杏林社区的一个特色品牌活动。“心语小屋”“幸福汇”“心理志愿联盟”将有诉求、有心结、有爱心的居民和志愿人员组织起来,一起开展心理学习、心理疏导和心理活动,通过学习案例、分享心得、畅谈未来,不仅增进了解、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还可以健康心智。

在沈河区,为社区居民长期开展心理服务和活动的,不仅是杏林社区。

眼下,学生的寒假生活已经开启。为了丰富孩子们的假期生活,培养他们的学习力、专注力、游戏力、合作力,1月18日下午,沈河区五里河街道翠塔社区邀请沈河区社会心理服务与指导中心的心理咨询师们为社区里的学生带来一期主题为“快乐游戏、助力成长”的心理团建活动。

“活动很接地气,贴近居民需求,形式新颖,对孩子心理成长很有帮助,下次社区搞这样的活动还来参加。”社区居民田女士高兴地说。

此次活动的心理咨询师庞崇告诉记者,这种活动已在区内多个社区开展,一直深受孩子和家长们的好评,每次结束后都有小朋友不愿离开,家长也是意犹未尽。在互动问答环节中,家长踊跃参与,针对生活中常出现的家庭教育问题进行咨询,心理咨询师积极解答,帮助他们了解生活中的心理学技巧,促进家庭和谐。

目前,沈河区15个街道、111个社区综治工作站均已按要求完成心理咨询室的组建工作,并打造了大西街道杏林社区、新北站街道凯旋社区等社会心理服务试点社区,以试点经验辐射和带动周边社区推进“心防”建设。

除了在纵向依托三级综治中心(工作站)搭建区、街道、社区三级社会心理服务工作体系外,由沈河区委政法委牵头,与卫健、民政、残联、教育、共青团、妇联、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局、信访局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分领域构建模块化心理服务平台,最大限度建立全覆盖、无死角的沈河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为扎实开展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干预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引子

在沈阳市沈河区大西街道杏林社区,有个尽人皆知的“心语小屋”,居民有什么烦心事儿,都愿意去那里坐坐、唠唠。

“心语小屋”的“主人”周莉——杏林社区的党委书记,拥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2008年上任后不久,她就在这里建起了沈阳市首家社区心理咨询室。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周莉说:“社区工作千头万绪、琐碎繁杂,每天都要和形形色色的居民打交道,从上任第一天起,我就琢磨着要把自己掌握的心理专业知识用到实际工作中。”

一开始,同事不理解,认为她是不务正业,群众也将信将疑,但周莉坚持了下来。如今,“心语小屋”已经开展了11年的心理服务,累计为660余人次进行了心理服务,化解矛盾纠纷500余件。

周莉说:“居民不出社区就可以免费接受心理咨询服务,不知不觉间心结解开了,社区干部开展工作也顺畅了。”

“心语小屋”还真有大用场,它逐渐被“复制”“放大”,成为沈河区“心防”工程的组成部分。

为探索建成一套符合区域特点、契合社区群众需求的社区心理支持系统,沈河区构建了三级社会心理服务平台,由区委政法委牵头,在区综治中心成立沈河区社会心理服务与指导中心,在街道层面建立15个社会心理工作站,在社区建立111个心理咨询室,建立起全覆盖的沈河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基层平安,从‘心’开始。”沈阳市沈河区委政法委副书记解晓非说,“应用专业手段,疏导社会情绪,平和社会心态,引领社会价值,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防控社会风险,是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在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中的定位。”

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做 心理专家来到居民身边

心理服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为确保服务质量,沈河区委政法委联合辽宁省心理咨询行业协会、东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11家社会组织,招募了13名心理专家和21名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志愿者,组建了一支以心理行业协会为支撑、以专家团队为骨干、以志愿者为补充的专业化社会心理服务团队,开展相关服务活动。

走进沈河区新北站街道凯旋社区心理咨询室,一进门的欢迎语让人倍感亲切,“知道您要来,我们一直在等待!”

聊吧、心理咨询热线、心理沙盘游戏、心理健康服务……近年来,生活在凯旋社区的居民感到很顺心,“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这么专业的社会心理服务,大家心气越来越顺,矛盾和纠纷越来越少。”

凯旋社区党委书记徐宁说:“我们开展心理服务工作的运行模式是‘社会组织+专业服务’,项目化实施。专业人员运用心理学专业理论和技巧,辅导和帮助居民,特别是为老年人、青少年、企业职工和残疾人解决各种心理困扰,增强适应能力,提高心理素质。”

1月26日下午,沈河区五里河街道翠塔社区的工作人员共同听了一节人际关系和沟通技巧辅导课,主讲人是沈河区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特约咨询师李喆浩。在近两个小时的培训中,李喆浩围绕“我该怎么说,群众才会听?”这一主题,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和鲜活的案例,指导社区干部掌握沟通技巧,帮助社区干部在工作、生活中树立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

作为沈河区委政法委招募的13名心理专家之一,李喆浩一直致力于“心防”工程建设,“社会心理健康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乐于发挥特长,全身心参与,通过与团队人员一起设计、创新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将社会心理服务植入基层的平安建设中。我们通过服务流程设计,为社区干部提供包括前期调研、专业督导、轮训、后期反馈等环节在内的服务,就是要培养更多的具备专业知识的社区工作者,进一步为社区‘心防’工程提供人才保障。”

记者了解到,为发挥专业团队的主力作用,沈河区各街道、社区还积极挖掘辖区可用资源,调度驻区医院、学校、心理诊所、心理咨询室、社工组织、全社会调解组织等,提供各具特色的社区心理服务。

朱剪炉街道府北社区与沈阳脑康中医院联合共建了社区心理咨询室,采取“社会组织+专业服务”的模式,引进专业心理服务资源,开展“心理嘉年华”活动。

大南街道省医院社区充分发挥辖区医疗资源优势,聘请医院心理门诊专家,为辖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服务,通过采用沙盘疗法、音乐疗法、家庭疗法开展心理咨询和疏导。

通过个案咨询为居民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服务。

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的游戏为不少家庭解除了教育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