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博展出的《韩熙载夜宴图》藏着大秘密——

南唐后主李煜派“卧底”监视大臣生活

辽宁日报 2019年02月11日

本报记者 吴 限

韩熙载画像。

上图为北京故宫收藏的《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中间图为金桂琴临摹的作品(局部)。图中,左侧击鼓者和右侧坐榻上的黑衣人为主人公韩熙载。

下图为北京故宫收藏的《韩熙载夜宴图》,通过与中间图对比,可见金桂琴的作品相当逼真。

提起词人李煜,很多人知道,但作为南唐皇帝,李煜的故事就鲜为人知了。辽宁省博物馆展出的一幅名画就隐藏一段与李煜有关的故事。

南唐后期,后主李煜一面向北宋屈辱求和,一面对北方投靠来的官员百般猜疑,甚至不惜派宫廷画师充当“卧底”打探朝廷重臣的私生活。《韩熙载夜宴图》就是“卧底”所画。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辽博展出的这幅名画是现代画家金桂琴临摹作品。

史记

金桂琴临摹名画

《韩熙载夜宴图》的原作者是顾闳中,江南人,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宫廷画家,擅长人物画,尤擅仕女画,多画宫廷贵族生活。他的传世作品仅此一幅,却代表了五代人物画的最高成就,堪称“以孤幅压五代”。

因为顾闳中的特殊身份,可以想象,他决不能支上画架,在韩熙载的客厅里“写生”,而是经过仔细的观察,细致的记忆,在家中凭着惊人的记忆力,把当时的场景和40多个人物描绘下来。

辽宁省博物馆这次展出的《韩熙载夜宴图》是辽博已退休职工金桂琴的摹本。记者了解到,金桂琴在17岁那年调到辽博,起初只是一个讲解员,后来开始临摹古画。

上世纪50年代初,出于文物保护及研究的需要,辽博与北京荣宝斋合作成立了古书画临摹组,专门临摹古书画。当时很多古书画大家如于非闇(读àn)、冯忠莲都来辽博临摹过古书画。这些老先生临摹时,金桂琴在一边认真揣摩、学习。上世纪80年代初,金桂琴正式拜著名画家晏少翔为师,学习临摹古画。

临摹是古书画复制的传统技法,工作要求极其精细复杂,必须一丝不苟,对临摹者的体力和眼力都是严峻的考验。由于画幅宽,不能坐着画,只好站着或趴在案上,一趴就是几个小时。一天下来,腿疼,腰酸、眼睛发胀。金桂琴说:“那时候,常常为一根线条、一块敷彩、一束发丝,反复修改多次……每完成一幅作品最少都要画两三个月甚至半年时间。”

金桂琴告诉记者,临摹画师还需要心无旁骛,必须百分百忠实于原作,决不能带半点发挥。为了追求最接近原画的真实效果,除了做旧的过程,金桂琴从颜料到绢本的选择都尽可能接近于原始材料,绘画颜料采用的都是荣宝斋的矿物颜料,按照最传统的制作方式反复研磨而成。

“临摹不但要像,更要琢磨画中人物的关系、神态和作者的绘画风格,这样才能保证摹的逼真,又不失自己的特色。”回忆起当初临摹这幅《韩熙载夜宴图》时的情景,金桂琴表示当时花费了差不多半年左右的时间,“一画上就放不下笔,家人喊吃饭也不吃,家务活也不干,完全沉浸在临摹古画中。”金桂琴临摹的《韩熙载夜宴图》,得到了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

受重用的韩熙载被皇帝猜疑

《韩熙载夜宴图》分赏乐、观舞、小憩、清欢、宴归五段场景,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高官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完整场景。每一段有一个故事,故事之间的联系像运用了蒙太奇的表现手法。辽博负责策展的工作人员杨勇告诉记者:“一般画作都是一画一事,顾闳中的这幅画却打破了时间概念,把夜宴的五个活动画在一起,从右至左分为五段。每段既相对独立成画,又互相联系形成一幅画卷;画面丰富变换、环环相扣,这也是顾闳中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绝无仅有的创造。”

记者注意到整幅长卷的色彩、明暗分布分为黑白灰三个区域,以绢本底色灰色调为背景,女人呈现出白色调,男人和器物则呈黑色调。杨勇告诉记者说:“在不同的场景之间,画家精巧地运用了屏风、床榻、长案、管弦乐器等物品将画面进行了分割。其中对韩熙载下笔重描,他在五个画面上全部出现。”

这幅画表现的是乐曲悠扬、舞姿曼妙、觥筹交错、笑语喧哗的场面,满屋宾客皆沉醉其中,唯独主人公韩熙载始终满脸愁郁。巨大的反差使整幅画卷既热烈又冷清,既缠绵又沉郁,奢靡浮华的夜宴背后似乎隐含着无奈和颓废,轻歌曼舞的欢声笑语中也似乎暗藏着刀光剑影。

为什么会是这样?

“我们欣赏这幅画,首先要对画里的主人公——韩熙载的身世有所了解。”杨勇解释说,“韩熙载是山东潍坊人,父亲韩光嗣是后唐大将。韩熙载在后唐时,曾考中进士,据传与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为同一远祖,诗文、书画、音乐无不通晓,名震一时。因父亲被后唐皇帝所杀,为避祸投奔南唐,历事李升、李璟、李煜三主。”

初到南唐时,韩熙载作为从北方来的才子,很有政治抱负。他敢作敢为,并且屡次直谏,很有唐朝大臣魏征的风范。先主李升起用他,中主李璟也很器重他,后主李煜对他的任用却一波三折——从重用到弹劾,又到升任中书侍郎兼充光政殿学士承旨,基本上接近于宰相了。然而,南唐到了李煜主政时期,畏难苟安、不思进取,并且李煜的疑心很重。为了避免引起皇帝的猜忌,韩熙载佯装沉湎于声色,不问政事,以迷惑后主李煜。

“《韩熙载夜宴图》这幅看似荒淫无度的享乐图,其实是‘间谍’所作之画,这里面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杨勇介绍,当时南唐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面对日益强大的北方敌国后周的进犯,后主李煜一方面以财物媚悦敌国,换取片刻安宁;另一方面排斥异己,“颇疑北人,多以死之”,把猜疑之心放在了那些由北入南的官员身上。而官居南唐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的韩熙载出身北方望族,他的名字自然列入了李煜的猜疑名单之中。

一日,李煜得知一些朝中官员将在韩宅聚会,不由得惊恐万分,疑心这伙人阴谋串联,试图推翻朝廷。于是,李煜召见了自己所信任的宫廷画家顾闳中与周文矩,授命他们充当他的“卧底”,任务是赴韩熙载宅邸,把韩熙载夜宴宾客、狂歌醉舞的情况如实地描绘下来。顾闳中便将夜宴的每个细节默记在心,回宫后挥笔作画,交了差。

李煜看过长卷后,觉得韩氏只是贪图享乐毫无谋逆之心,便暂时放过了韩熙载,韩熙载因此躲过了一劫。

张大千500两黄金购得国宝

《韩熙载夜宴图》绢本设色,纵28.7厘米,横335.5厘米。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这幅画凭借惊人的绘技和传奇故事跻身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原作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记者注意到,这幅画上有清朝乾隆、嘉庆、宣统等皇帝的藏印15枚,还有宋元明清时期许多名人的题跋。

辽宁省博物馆学术研究部主任董宝厚介绍,这幅暗藏玄机的夜宴图,它随后的经历也十分传奇。随着南唐覆灭,李煜被宋朝俘虏,夜宴图也成了宋朝的战利品,成为内府藏品。对此,北宋的《宣和画谱》中有过记载。至清朝时,这幅画和雍正朝权臣年羹尧也有过短暂的缘分,画上有他的收藏印和题跋。后来,年氏获罪抄家,此图被收入清宫。一生好大喜功、自命为 “翰林天子”的乾隆更是对它喜爱有加,在图上留下了他亲笔撰写的长篇题跋并盖了“太上皇帝”玉玺。此后,此画一直珍藏于清内府,安静地度过100多年的“伴驾生活”。清末,它曾经是末代皇帝溥仪逃到东北时随身携带的珍宝之一。抗战胜利后,《韩熙载夜宴图》流落到民间。

1945年,著名画家张大千偶然在北平琉璃厂街发现了这幅传世巨作,他当即毫不犹豫地拿出本要用来购置住宅的500两黄金,购买此画,并视为无上珍宝。他还专为这幅画刻了一枚印章,曰“东南西北,只有相随无别离”,加盖在图卷上,并朝夕相伴。

董宝厚介绍说,战乱年代,许多国宝级文物流落各地,有些不知去向。1951年3月,国家拨专款抢救文物,并在香港成立文物收购小组,秘密进行文物收购,将一批珍贵文物及时抢救了回来。

1951年,张大千从印度回到香港。文物收购小组负责人徐伯郊与张大千往来甚密,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郑振铎指示徐伯郊努力通过张大千收购流失在外的中国书画名作。徐伯郊利用自己是香港银行高级职员,又是著名收藏家的便利,照顾张大千的生活。张大千对他非常感激,把他当知心朋友。不久,张大千欲举家移民南美。郑振铎得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写信给徐伯郊,指示他在香港多与张大千接触,一是希望他能够回到祖国,二是希望通过他的关系,争取将流失到美国、日本等海外的中国古代书法名绘收购一些回来。

当徐伯郊把郑振铎来信的内容告诉张大千后,张大千对郑振铎的关心、慰问非常感动。尽管出于种种原因,张大千仍准备移居海外,但他却把自己最心爱的《韩熙载夜宴图》、董源画作《潇湘图》、北宋刘道士画作《万壑松风图》等一批国宝,还有他以前收集到的一些敦煌卷子、古代书画名迹等珍贵文物,以极低的价格出让。这批珍贵文物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本文图片由辽宁省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