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农产品加工业起步较晚、规模较小,亟待拉长链条、提档升级——

实现“农头工尾”还需“三度”突破

辽宁日报 2019年01月30日

本报记者 胡海林 李 越

现代化技术和装备为农产品加工迈向精深提供支撑。

辽宁沃德药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调试设备。

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关键在于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受气候条件、种植结构、体制机制等因素影响,我省农产品深加工业仍然整体处于较低水平,项目小而散,产业带动能力不强,“原”“初”问题较为突出。

破解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的难题,突破行业发展的短板和瓶颈,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头工尾”是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当务之急与必然选择。

今起,本报聚焦我省农产品深加工业的现状和困境,深入探索其发展路径和机遇所在。

引子

1月24日,在辽宁省优质特色农产品(沈阳)推介会上,丛祝强带来的自家产的南果梨果脯一亮相,便吸引了不少参会人员的注意,这让丛祝强有些意外。

很多人在试吃后争相购买,表示:“味道不错,带回去给家人尝一尝。”

从2009年起,丛祝强开始研制南果梨果脯,历经9年终获成功,他也因此成为海城市南果梨深加工的先行者。

为了扩大南果梨果脯加工规模,他跑市场拓销路,寻找合作商,上各种展览会……目标只有一个,即改变树下卖梨的传统模式,让农民在交易中拥有自主定价权。

而就在前不久,阜新市彰武县章古台镇宏丰村,村民种植的6.7公顷山药,因为没有客商前来大宗收购,导致5万公斤山药滞销。

村民感叹:“种山药我们在行,可我们不懂市场,也没有加工技术,如果有加工厂愿意收购村里的山药,咱也不至于发愁啊!”

农产品深加工,一手托农户,一手托市场。

支持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发展加工流通,鼓励企业打造全产业链,让农民分享加工流通增值收益,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题中要义,也是农业健康并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

很多受访者认为,当前,辽宁农业要实现“农头工尾”,还需在补齐产业集中度、产品精深度、市场知名度三块短板上加快突破。

产业发展集中度不高 引项目、舞龙头让价值链“环环相扣”

虽已隆冬,但辽阳灯塔市西大窑村的卢丽丽却没闲着,她正领着工人将从合作社内收购来的高粱送进酿造车间,在这里酿造加工成白酒或食醋。

“我们的酿造项目是去年才上的,主打纯粮酿造,从传统的生产种植向加工生产转型,无论是生产技术还是市场销售,都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但这条路必须走。”卢丽丽说。

身为辽阳灯塔忠库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副理事长,卢丽丽在多年农业种植摸索后,深刻意识到转型的必要。她给记者举例,“投1000斤高粱的料能出300多斤白酒,每斤纯粮白酒售价30元以上,而高粱每斤才1.2元,这样一来收益比单纯种植高出很多。”

收益如此可观,对于是否需要扩大生产规模这个问题,卢丽丽的回答是:“不敢投、投不起。”她明白农产品深加工并非易事,技术、人才、品牌、销售等短板尚在,要把农产品深加工后卖到百姓的餐桌上,并转化为高附加值的收益,路只能一步一步走。

像卢丽丽这样“小而散”的工坊,是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的一个显著特征。来自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1月末,我省投资超千万元农产品加工项目实际完成投资额不到90亿元,年度投资额达5000万元的项目只有46个,其中超亿元的项目16个;全省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亿元的仅11个。

事实上,我省农业生产品类众多、物产丰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原料基础条件优厚,但产业集中度不高的问题仍较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应当重点解决加工能力与生产能力不匹配的问题,在提升产业集中度上下功夫。

以高粱深加工为例,省农科院高粱研究所所长邹剑秋介绍说,高粱种植实际收益每亩会比玉米高200元至300元,最大收益是生态节水。目前,我省高粱种植面积约130万亩,本土的酿酒、酿醋等酿造企业消化不了生产能力,不少高粱原料流向四川、安徽等地。

“一方面,我们本土酿造产业聚集度、市场影响力不够,尚未对原料基地建设起到更好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龙头企业不够强,小而散的加工企业虽然消化了部分原料,但反过来又不利于品牌、市场影响力的形成和扩张。”邹剑秋说。

在盘锦高升经济区的核心区,一座座食品加工厂依次排列在主干道的两侧。园区里,产业涵盖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原材料提取,以及农产品批发及冷链物流。重庆涪陵集团投资13亿元落户经济区,成立年产5万吨泡菜食品的辽宁开味食品有限公司,成为盘锦建市以来最大的农产品加工项目,也大大提升了经济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辽宁开味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军说:“选择盘锦,一是因为当地营商环境好,协调相关事务效率高;二是因为当地白萝卜种植面积大,为工厂的鲜萝卜需求提供了保障。通过销售地产建厂模式,较过去大大节省了原料运输成本。”

盘锦高升经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农产品加工业税收贡献并不高,但园区定位于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为此排除了不适合经济区定位的一些非关联项目,坚定走农产品加工聚集化的路子。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达到提升聚集区体量和质量的目的。

以农产品加工聚集区为点,以农产品加工产业带为面,我省各地正把大力推进农业领域项目建设作为“一号工程”来抓,以期通过提升产业的集中度,来推动“农头”和“工尾”的有机衔接,进而加快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的提档升级。

产品加工精深度不高 强技术、聚人才让好资源“七十二变”

鞍山一家大型食品加工企业落地投产后,在原料采购时遇到了意料之外的困惑:除了大众化的肉禽原料外,一些精加工的原料买不到。

这家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公司研发出一款速冻鱼丸,需要鱼糜和精米粉,按照公司600公里以内的采购原则,这两种原料都未能找到适合的供应商,只能分别从湖北和江苏购买,每年多花的物流成本达数百万元。“东北淡水鱼资源丰富,更是国内大米的主要粮仓地,却没有我们想要的原料,的确在意料之外。”

农产品加工精深度不够,这在我省并非个案。作为广泛应用于肉、乳、面制品等生产的食品添加剂——大豆分离蛋白,其加工生产精深度不够的现象同样突出。

一家食品研究机构的专业人士丁先生表示,目前国内大豆分离蛋白加工产业主要聚集于山东、河南等地,但其所需的脱溶大豆粕原料,则来自东北三省。因为大豆分离蛋白对原料运输的卫生条件较高,物流成本偏高,如果东北三省依托大豆原料产地优势发展大豆分离蛋白产业,不仅能为当地带来可观的税收和就业岗位,还可以大大节省物流成本,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是关键。农产品的加工深度决定了农产品原料的利用程度和增值程度,越是精深加工,其增值程度越大。因此,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如高温杀菌技术、微生物发酵技术、微波技术、无菌贮存等,都为农产品加工业带来了红利。

辽宁星河集团是一家集肉鸡和生猪饲养、屠宰、肉制品加工于一体的企业,年加工肉鸡和屠宰生猪能力分别达4000万只和100万头。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李树国说:“精深加工是必然趋势,也是利润增长的现实需求。以肉鸡为例,我们可以加工成98个品种,一只鸡分销后的效益远大于白条鸡。未来,我们还要依靠自身的原料优势,在精深加工上做文章,大力发展调味品和即食食品。”

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的技术突围,则取决于人才的力量。

辽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王丹说:“目前来看,我省农产品深加工业整体技术水平较为薄弱,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机构,不少企业很难吸引并留住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再加上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装备落后,导致不少农产品加工产业转型升级滞后,带动能力不强。”

坐落于盘锦高升经济区内,注册仅6年的辽宁沃德药业有限公司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水飞蓟素生产企业,生产能力和销量分别占全球的50%和40%。“目前,公司也面临着人才新老交替的问题,由于国内无高校涉足水飞蓟素植物提取专业领域,我们正在寻求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并在公司里开展师徒帮带逐步完成人才储备。”公司副总经理牛强说。

王丹表示,人才和技术向产业聚集地流动,是自然规律。在搭建产业聚集平台的同时,要把人才的要素放在突出位置。要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政策;畅通产学研融合渠道,开展科技人才技术入股、股权激励等制度创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中心。最终,要依靠人才提升加工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质量水平。

产品市场知名度不高

会打扮、重营销

让“辽”字号品牌更亮

“我省设施蔬菜的产量已接近全国产量的20%,但辽菜的品牌影响力与产量完全不匹配,现在不应考虑扩大生产面积的问题,而应考虑提高单产效益的问题。”在今年省两会期间,省政协委员、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齐明芳的发言令人关注。

齐明芳表示,锦州北镇的农产品市场几乎与山东寿光市场同时起步,但现今已远远落后,后者已成为全国性的果蔬批零集散地。目前,连盖州、海城的鲜姜都要运到山东向全国售卖。“我们的蔬菜田间地头卖、马路牙子上卖不行了,要学会给农产品梳妆打扮、讲故事,才能卖出好价钱。”齐明芳说。

我们的品牌在哪里?我们的市场在哪里?齐明芳的追问,引发了农业组政协委员的热烈讨论:农产品市场是个天生高度同质化市场,越是生鲜食品同质化越是严重。

怎么办?

大家的共识是:一方面要对产品进行深加工,改变产品原始形态,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另一方面则在于学会品牌包装、注重文化和体验,使原来的“大路货”产品凸显特色。

王丹强调,“现代农产品加工业不是农业生产的简单延伸,更不是农副产品剩余后的一般性加工处理,随着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农产品加工业将根据市场需求,向农业生产提出专用性、高品质的原料要求,引导农业结构走向合理,更加适合社会需求。”

事实上,没有农产品加工业成熟的农业,是低效的弱质农业;没有农产品加工业发达的工业,也不会是完整的工业。“农头工尾”中,“农头”的高附加值,需要“工尾”来带动实现,而“工尾”成效如何则取决于对接市场的成效。

当下,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小而散”现象仍较突出,高科技精深加工程度不高,龙头企业偏少,对农民种植、养殖带动不明显,农产品增值不大。这样的运行模式,导致产、供、销相互脱节,不利于形成良性运转的完整产业链条。

为了补齐短板,我省利用农产品生产资源优势,积极吸引成熟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驻,加快产业聚集发展。于是,阜新的花生引来了鲁花,西丰的高粱基地引来了贵州茅台,辽西北的生猪养殖引来了正帮集团、广州温氏……

王丹建议,农产品加工业不能忽视品牌建设,要在品质的基础上,通过品牌影响力来扩大市场占有率。农产品创建品牌的难度与加工深度成反比,随着加工程度越来越深,创建品牌的难度会逐渐降低。比如冷鲜肉创建品牌的难度很大,但把鲜肉深加工做成火腿肠,创建品牌就相对容易得多。目前,在国内能叫响的辽宁本土农产品加工企业可谓凤毛麟角。

横起来是差距,竖起来就是空间。我省确定了以问题为导向,着力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抓手的发展思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助推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以期在农产品加工发展大潮中赢得更多机会。

本文照片由本报记者李越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