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村和驻地国企互帮互助促党建

辽宁日报 2019年01月29日

鲍健

葫芦岛银行锦工支行营业部副经理

派驻葫芦岛绥中县荒地镇大郑村

任“第一书记”

鲍健(右)和彭志宏身后,是“南蔗北种”项目所需的0.432公顷土地。

头戴绿围巾的卢凤杰带着刚从外地打工归来的丈夫、先天性小儿麻痹症又遭遇车祸经历开颅手术的儿子,在家门口补渔网。院子里,还有87岁的公公和10岁的小孙女。一家子的重担,几乎都压在卢凤杰身上。今年已经61岁的她,连生病都不敢。鲍健说,看到卢凤杰的坚强,他格外关照这家人,帮忙拉来了一些赞助,希望撑住整个家。

董钦余家真是穷,记者很多年没看到这么穷的家庭了。他家门前,杂草丛生,没有劳动能力的董钦余夫妇就住在里面。

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夫妇俩的相守。帮董家换了新窗户,添了一套衣柜,鲍健问董钦余年前还有啥愿望?董钦余瞅瞅妻子,唯一的愿望是给她张罗一件好棉袄,一双棉鞋。

鲍健一怔,声音有些哽咽:“这事马上办。一会就给我媳妇打电话,让她帮着准备。”

路振水(右)最大的难心事是儿子路兴博(中)。2000年出生的兴博生活不能自理。路振水说,哪天我要是不在了,这孩子咋办?这天走访,鲍健带来一个好消息。兴城一家医疗机构可以免费给兴博检查身体。路振水很高兴,拉着兴博,让记者帮忙给他们父子和鲍健拍张合影。他说,最好把房子也照上,“是鲍书记来了后村里帮忙建的。”

年 话

大年初二带媳妇一起进村

工作28年,第一次“换”职业,第一次到农村工作,第一次在农村过年。太多的第一次,注定让我的2019年成为特别的一年。

眼看就要到春节了,我内心其实很纠结,这件难心事我和谁都没说过。

不久前,我把村里的贫困户挨家挨户又走了一遍。喜忧参半。

喜的是,虽然经济上捉襟见肘,但大家没有抱怨,看到我拎着慰问品来走访,乡亲们充满感激,觉得党和政府年年都想着他们。这让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虽然手头能花的钱不多,但大家都在赶集、扫房,积极地筹备过年。

忧的是,贫困户的日子真是穷,过完年,日子还得照常过,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想脱贫真不容易。

我纠结的是,今年春节,我想到贫困户家,和他们一起过年。有好几家,过年冷冷清清的。过年不就是过个人气过个热闹吗?我把想法和媳妇说了,她反对。

媳妇不是不通情达理的人,她主要觉得,我的举动会给贫困家庭带来很大压力。比如,人家本想做两个菜,我去了,人家要不要多加菜?过年,是一家团聚的时刻,我去了,人家是不是还得照顾我?

纠结了一番,我决定大年初二带着媳妇女儿一起进村。我们这儿有大年初二“回门”的说法,现在,大郑村就是我的家,我也要回到那里去。

我准备带着事先买好的猪肉、笨鸡和鸡蛋、饮料,送到贫困户家,给他们拜年。

这几天,葫芦岛市绥中县荒地镇大郑村的彭嘉慧每天早早起床,坐在炕上隔着窗户向外望。10岁的她,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去年国庆节,“第一书记”鲍健来慰问时对小嘉慧说,如果期末考试考得好,春节前就带她到市里玩几天。小嘉慧从没坐过汽车,也没出过村子。对外面的世界,很是向往。鲍健记得自己的承诺,正在积极准备。

关心大小事

去年4月,按照葫芦岛市委第二批选派驻村干部的工作部署,葫芦岛银行向贫困山村下派驻村干部。鲍健第一时间报了名。女儿即将高考,妻子是小学教师,家里没有什么负担。后来,鲍健被派往荒地镇大郑村。

在村民眼中,鲍健不像上级派下来的,更像是土生土长的本村干部。走在村里,鲍健不停地跟村民打着招呼。“二叔,家里年货准备咋样了?”“孙大姐,上次给你买的药吃完没?吃完了吱声,我再给你买。”鲍健说,这种“亲戚里道”的称呼,让他和村民拉近了距离。

听村民说,大伙儿还时常搭鲍健的车去医院、走亲戚、买东西。鲍健也乐意帮忙,“其实我也不是刻意这么做,而是多年养成的习惯。”因为常年在银行工作,鲍健一直秉持着微笑服务的理念。他说,驻村前,服务对象是客户,驻村后,服务对象是村民。

驻村前,鲍健准备了两个笔记本。一本是下乡记录本,一本是走访记录本。记者打开两个本子,下乡记录本上记录着驻村后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走访记录本上,密密麻麻写的都是每户村民的家庭情况。不少村民说,这位鲍书记,没架子,很关心村里的大小事。

摸索党建新思路

“第一书记”的主要职责,一是发展党建。二是助力脱贫攻坚。驻村后,鲍健一直把党建工作作为头等大事。

大郑村有6个自然屯,2464名村民,党员62人。驻村一段时间后,鲍健逐渐摸索出村级党建工作的新思路。他说,村里的党员平时在外打工或务农,能组织在一起的机会不多,党建方面存在薄弱环节。补齐村党支部党建资料,完善党建档案后,鲍健在党建共建上动起脑筋。

在葫芦岛银行工作时,鲍健和甘肃省长城建设集团第一工程公司有业务往来。有一次回葫芦岛,鲍健找到该公司的党总支书记,提出两家单位党建共建的想法,两人一拍即合。村里老党员张丽颖说,当鲍健兴高采烈地提出两个党支部党建共建的思路时,大家都一头雾水,还有不少疑惑。鲍健告诉大家,党建共建可以资源共享,取长补短,有百利而无一害。

2018年6月29日,平日安静的大郑村突然热闹起来。甘肃省长城建设集团第一工程公司的党员们统一着装,与大郑村村党支部共同举行了党建共建签字仪式。双方约定,两个党支部加强联系,共同组织党员活动,互帮互助。说起那天的签字仪式,鲍健觉得很自豪。他说,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他开创了全省村党支部与驻地国企党支部党建共建的先河。

如果说2018年的党建共建工作只是起步,那么,2019年就是进一步落实共建的一年。对此,鲍健有一系列的构想。今年,甘肃省长城建设集团第一工程公司在绥中县有工程项目,鲍健通过沟通,在大郑村为工程队的住宿和用餐提供便利条件。同时,大郑村村民可以优先到工程队打工,增加收入。不仅如此,项目建设之余,工程队还会帮村里建设蓄水池。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们两家党支部还计划去辽沈战役纪念馆上党课,让党员们回顾建国历程,重温党的辉煌。”鲍健说。

争取一年脱贫

鲍健的走访记录本里夹着一张有些破损的信纸,上面是贫困户名单。因为无数次翻看,信纸几乎翻烂了。

特困户董钦余患有脑出血后遗症,去年家中又失了火,妻子智障,唯一的儿子寄养在姥姥家。鲍健帮董钦余筹集善款,买了衣柜,窗户也换成塑钢材质,还请瓦匠重铺了地面。在大郑村,这样的家庭还有23户。鲍健认为,想要彻底消除贫困,只有走集体经济的路。

大郑村是空壳村,没有集体经济。走访中,鲍健认识了大郑村蓝莓基地负责人彭志宏。经过几次接触,彭志宏觉得鲍健确实想为村里干实事。鲍健与他探讨发展集体经济的问题,彭志宏一口答应下来。采访期间,彭志宏笑着说,“为啥愿意支持?因为书记可靠呗。”

去年年底,鲍健听说种甘蔗能盈利的消息,很感兴趣。但南方的甘蔗在北方种得活吗?经过考察论证,鲍健发现甘蔗对土壤、气候等条件要求不高,虽然每亩盈利不多,但种植成功率高、见效快。于是,鲍健计划引进“南蔗北种”项目,把贫困户都纳为合作社的股东,共同发起成立大郑村种植专业合作社。彭志宏愿意拿出蓝莓基地的0.432公顷地入股。此外,贫困户用特困补贴入股,葫芦岛甘蔗种植基地负责人提供技术,村里也拿出了一部分资金,四方入股,今年,大郑村的甘蔗种植基地就将启动。“我希望明年春节前,咱们村的23户贫困家庭,因为有了固定收入而摘掉贫困的帽子。”鲍健对大郑村的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