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筹划一档展现乡村风采的节目

辽宁日报 2019年01月29日

石林

丹东广播电视台

行政办公室主任

派驻丹东凤城市红旗镇黄旗堡村

任“第一书记”

石林(右二)在学校了解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黄旗小学教师王海燕正在给学生判卷纸。她是一位普通的乡村女教师,没有人请她补课,也没有人找她作讲座,但是,她依然敬业,热爱着自己的岗位和自己的学生。石林说,自己驻村以来,看到的老师大多是这样的。他们的坚守,令人肃然起敬。

黄旗小学的学生,算上学龄前儿童只有100人。记者在简陋的教师办公室里意外看到了《辽宁日报》,而且,是整个办公室内唯一一份报纸。校长于世清说,这份报纸,每周送来后老师先读,把有用的新闻抄下来,上课的时候讲给学生听。剩下的版面,分给高年级的学生看。记者好奇地问,学生们喜欢阅读什么内容?于世清告诉记者,很多男同学喜欢看体育新闻,一些高年级学生对社会、历史方面的内容感兴趣。

此次采访,记者没有看到崭新的乒乓球台。原来,为了保证器械不受损,放假期间,学校将乒乓球台移到了教室里,等新学期开学再擦干净搬到操场上给孩子们用。石林向校长保证,下学期一定再给孩子们购置一些体育器械来。

年 话

和回家过年的“生面孔”好好唠唠

农村相当看重过年,这几天,村里不少人家都在杀猪,老人着手准备各种食材制作过年吃的东西,年轻人带着孩子上城里买新衣服,置备年货。

走出去的不少,往回来的更多。常年在外地打工的“生面孔”陆陆续续回来了。我带着走访记录本,挨家挨户和这些“生面孔”聊聊天,一方面了解他们打工的情况,另一方面也让他们说说家里的困难。好几个长期在外打工的村民,今年都有意回家发展。

咱们村今年有些新变化。焕然一新的村委会,门口的广场宽敞大气,我和村干部商量,春节期间,可以拉上彩灯,村民演点儿节目自娱自乐。春节前后,大部分的村是农闲时节,但咱们村因为有草莓大棚等,除了除夕到初七,其他时间正是最忙的时候。

另外,今年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想把乡村志愿者召集起来,以广场舞等形式开展些积极向上的庆祝活动,用我们的镜头记录下美丽乡村的风采。

1月9日上午,丹东凤城市红旗镇黄旗堡村的黄旗小学教室里,孩子们正在进行期末考试。这场考试结束后,就开始放寒假了。一大早,驻村“第一书记”石林在丹东市内的家中安顿好年过八旬的母亲,然后驱车前往学校。上次见面,石林答应孩子们,春节前一定和他们玩一玩。

石林是谁?他和这群孩子有什么关系?这要从去年3月的一次走访说起。

破旧的黄旗小学

石林,丹东广播电视台行政办公室原主任。去年3月,他被丹东市委组织部选派到黄旗堡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到村不久,石林在走访中注意到离村委会不远,群山之间的黄旗小学。站在黄旗小学校门口,石林向记者描述他第一次来到这里时的情景——那天是周末,锈迹斑斑的铁门紧锁。学校的大门,甚至不能称之为大门,3米多宽的门单薄破旧。虽然石林当记者时去过不少农村小学,可眼前的一切还是出乎他的意料。

黄旗小学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60多年来,大门除了粉刷过几次外,从未修缮过。学校里前院后院的18间红砖平房,因年久失修很多已成危房。回到村委会,石林一直惦记着这所小学。开学日,他又去了一趟。那次正赶上下课时间,孩子们在操场上奔跑。砖头、水泥板砌起来的乒乓球台,孩子们用沙包扔来扔去,还有几个向对面扔石头。

黄旗堡村不穷,在凤城南部地区属于中等经济水平。但学校却很简陋。在与校长于世清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在镇里口碑很好,去年小学升初中,学校在凤城市74个毕业班统考中名列第一,着实“露了脸”。但硬件条件确实是个大问题。于世清说,学校是砂土地操场,孩子们没有体育器械,下课只能跑跳。农村孩子了解外界主要靠书籍,但儿童读物定价太高,有限的经费不能买很多书。

家长们刮目相看

建图书阅览室、提供体育器械,石林希望,自己能帮黄旗小学的学生实现梦想。

石林本想用自己的收入为孩子们解决问题,但如果是那样,捐赠的图书和体育器械有限,不成规模。如果能汇聚更多爱心人士的力量,或许能帮孩子更大的忙。

驻村前,石林一直在电视台工作,认识丹东的一些企业家。去年7月,石林找到丹东鸭绿江水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葛雷。葛雷看到黄旗小学的照片后,萌生了到学校实地看一看的想法。

到了黄旗小学,葛雷看到上体育课的孩子们围着一个老式篮球架跑跳,木质的篮板已经发霉,铁质篮筐早已氧化。篮球架依靠石头来加固,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于世清说,篮球架是1996年她到黄旗小学工作时,村委会主任从别处要来的。篮球架旁边有两个用砖头和水泥板砌起来的乒乓球台。水泥板的边缘已经破损,有的地方还露出了钢筋。就是这样一个十分简陋的操场,却是黄旗小学孩子们唯一的乐园。

看着眼前的一切,葛雷心里有些发酸。他决定为孩子们出一份力。三天后,于世清收到一个崭新的乒乓球台。新学期开学时,于世清带着几位老师把乒乓球台搬到了操场上。整个搬运过程中,老师们小心翼翼,孩子们一路跟着,兴奋不已。

此后,经过石林的努力,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又为学校捐赠了六七百本图书,而且数量持续在增加。后来,又有企业为学校焊接制作了书架和足球门。于世清说,不少家长走进校园后,看到各种体育器械和书籍,都感慨地说,之前没觉得村里来个“第一书记”和自己的生活有啥关系,真没想到,“第一书记”的作用真挺大。

有了这些体育器械,学校的活动也多了起来,比如足球赛、乒乓球赛,放学后,经常有孩子不愿回家,就为了在学校多玩一会儿。

学校专门腾出了一间教室做阅览室。记者翻看门口挂着的借阅记录,每天都有孩子借书,放假之前,每个孩子可以借三本书回家看。

石林说,到目前为止,实现孩子们的两个梦想是自己驻村后做的最有意义的事。因为这件事,孩子们对这位“第一书记”充满好感。

一个好汉三个帮

采访中,记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与其他“第一书记”一对一驻村不同,凤城市红旗镇的几位驻村干部以扶助本村为主,但彼此帮助形成合力,为几个村子的村民做了不少实事。

来自丹东广播电视台的石林、门庆金和崔壮,过去曾在同一部门共事。此次做驻村“第一书记”,三人同时报名,又同时被分配到红旗镇下属的黄旗堡村、三义庙村和四家子村。正式报到之前,三人相约一起到村里考察,发现三人所在的村落相邻,各村需求各不相同。

从驻村开始,石林、门庆金和崔壮时而分兵作战,时而合力出动。在村里道路现状普查时,三人分工明确,有人坐镇留守负责输入数据,有人现场调研了解情况,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去年夏天,红旗镇举办首届洋菇娘节。一直在电视台农村报道组工作的崔壮扛起摄像机,走访各村后拍摄了一段宣传片,为活动增色不少。

黄旗小学硬件设施不足,石林负责召集企业家,之前做新闻中心综合部主任的门庆金把台里的主持人请到学校,定期为孩子们纠正吐字发音。给村民讲党课,三人坐在一起把一句句书面语翻译成“大白话”,一场党课下来,三个村的党员都期待下次党课开讲。夏季防汛,三人都坚守在村里不回家,每天晚上互通有无,彼此打气,度过了一个个闷热的夜晚。

石林说,作为媒体人,过去是传达者,驻村以后身份转变为执行者。“在人生经历中,能走到最基层的机会并不多。这3年,他会好好把握机会,为农民解决更多实际问题。”石林说。

2019年,石林、门庆金和崔壮有个新设想——他们正在酝酿一档新节目,为农民发声,生动展现美丽乡村的风采。